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媒介素养论文 > 国际新闻传播媒介素养论文

国际新闻传播媒介素养论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6-06 04:02:00人气:339

一、媒介素养的定义

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最初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以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学者为代表,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媒介素养的外延和内涵,并对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作了分析。综合不同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主要有两种核心观点:一是将媒介素养视为利用媒介获取并传播信息的能力;二是把媒介素养与媒介教育联系起来。根据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其目的在于增强受众理解和鉴赏媒介内容的能力,使其了解媒介信息传输和加工过程,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内容的本质特性,即媒介内容并非是现实的单纯再现,而是对现实的构建。美国著名学者杰姆斯•波特在他的专著《媒介素养概论》一书中对媒介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他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接触媒体和诠释媒介信息的视角。这个视角的构建取决于人们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较为完善、层次较高的人具有相应较高的媒介素养能力,相反,知识结构较杂乱肤浅的人,其媒介素养水平也相对较低。他认为媒介素养具有以下特点:媒介素养不是一个绝对概念,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范畴,有的人媒介素养较高,有的较低,但这种状况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通过后天的习得,媒介素养会不断提高。媒介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提升。

媒介素养是一个复合体,由认知、情感、审美和道德四个层面构成。认知即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思考过程;情感指人的情感感知能力;审美则指以艺术的眼光评价和理解媒体内容的能力。道德层面指从媒介信息内部提取价值观念的能力。认知和情感层面是媒介素养的较低层次,而审美和道德层面则是媒介素养的较高层次。媒介素养能够增强人们正确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美国俄勒冈大学媒介研究学者加里•凡润顿对媒介素养也作了阐述。他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不仅看他能否获取和接受信息,而且看他能否用笔、纸、电脑、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进行信息交流。也就是说,一个具有媒介素养的人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媒体进行信息交流,就像过去只用语言文字交流一样自然。文献研究显示,尽管不同学者对媒介素养的阐述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普遍的认识是媒介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的。这里所涉及的媒介主要是指诸如电视、广播、网络等以视觉听觉符号系统为特征的新型媒体。多数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从事大众传播活动工作人员所应具有的素质,而是文化人应该具有的普遍素养,这体现在能够有选择的获取,并有能力解读现代媒体信息的深层意义,最终还能亲自创造自己的媒介产品。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对信息时代人们素质的一种更高要求,是对传统“有文化”概念,即说文解字能力的延伸。人们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所以有些学者把媒介素养和教育相联,在某种意义上把媒介素养等同于媒介教育。那么,在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文将着重探讨这一问题。

二、国际新闻传播与媒介素养

国际新闻顾名思义是跨越了一国国界的新闻,它是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国际新闻的形态,学界有以下主要观点:一种是把对发生在本国之外的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视为国际新闻,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世界新闻观”,这种观点为中国媒体界普遍认可。我国家喻户晓的《新闻联播》节目里设有的“国际新闻”栏目,就是“来自外国的消息”。《人民日报》里的“国际版”也是关于中国以外新闻事件的报道,这些都属于国际新闻的范畴。照此理解,最地道的国际新闻莫过于《世界新闻报》、《环球时报》等专名媒体。另一种是把对外宣传视为国际新闻,可以称之为“对外宣传观”。这方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做法较为典型。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上述各单位的英文网络版以及一些其他英文报纸(如Shanghai Daily)和电视英语新闻节目等。把上述媒体的新闻传播视为国际新闻传播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传播对象是国外,而对外国受众来说,这些信息都来自本国之外,自然是国际新闻,尽管都是关于中国的报道,更何况上述媒体都有“名副其实”的关于世界性事件的国际新闻报道。还有些学者把全球性的新闻报道视为国际新闻,认为国际新闻传播实际上是世界性新闻媒介机构从世界各地采编信息,并向“世界受众”传播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国际传播观”。按照这种观点,新闻传播的主体,即媒体,不属于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而是不受任何政府支配的跨国媒体,而受众也不限于某一地区或国家,是国际受众群体,这一观点是信息全球化的具体体现。基于这一观点,诸如CNN、BBC一类世界媒体一般所传播的新闻皆属此例。从以上三种观点中不难看出,“跨国界”是国际新闻传播的显著特征。不管是“世界新闻观”、“对外宣传观”还是“国际传播观”都强调新闻传播活动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相比较,从传播方向上看,“世界新闻观”和“对外宣传观”都是单向的,前者是“引进来”,后者是“传出去”,而“国际传播观”则是交互的,既有“引进”又有“外播”,新闻传输的范围更为广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传播观是国际新闻的广义范畴。采取这种广义的国际传播观,有助于构建全球化的信息交换平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在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要融入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媒体自然肩负着对内传播世界信息、对外宣传中国的双重责任,以便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与此相一致,我国国际新闻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也必然具有双重性:对国内受众主要是做好“报道世界”的工作,对国际受众则要履行“宣传中国”的职责。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工作者的特殊使命。从结构上来讲,国际新闻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必然具有所有新闻活动的一般属性,即新闻性和大众传播性。除此以外,因为国际新闻是跨越国界的新闻传播活动,那么还应具有涉及不同国家文化交融的跨文化性。新闻性。新闻性本身包含大众性,但新闻又不同于诸如电影等其他大众传播内容,因而这里专门与大众性区别开来。把新闻性作为第一要素提出来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新闻性是国际新闻传播的根本属性,是它赖以存在的前提。国际新闻可以有不同的形态,但哪一种形态都离不开新闻这个中心。这就是说,国际新闻从业人员首先必须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新闻业务所要求的一切基本素质。大众传播性。新闻传播依赖的载体是大众传媒,因而必然具有大众传播性,这对于国际新闻传播也不例外。任何形态的国际新闻都具有大众传播的一般属性,例如传播要借助于大众媒介工具、新闻受众具有广泛性、不确定性、自主性等特点,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要有实效性和可信性等。这就意味着国际新闻工作者必须能够熟练运用大众传播工具,认识大众传播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并熟知大众传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跨文化性。按照“媒介文化”(mediated cul-ture)研究的观点,“新闻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新闻文化是一种传播文化和文化传播”。如前文所述,国际新闻是跨越国界的新闻传播活动,这就必然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的交流,即跨文化交流,这一特点决定了从事国际新闻传播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工作者,而且还是跨文化传播者。因此,国际新闻传播还具有跨文化的特性,这一点是国际新闻区别于一般新闻活动的特殊属性。总之,跨国际、跨语言、跨文化的性质是国际新闻的特殊性,它决定了国际新闻工作者除了具备一般新闻业务的基本素养外,同时还必须具备跨国际、跨语言、跨文化的媒介素养。

三、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国际新闻传播是跨越国界的信息流通,这种传播活动的载体是新闻信息,但其实质却是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传播)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在传播过程中承载着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国际新闻传播主体,即作为信息发出者的新闻工作人员,将异国的新闻事件通过一定的文化视角进行解构、编码形成“国际新闻”,再将其传输给作为信息接受者的本国受众,这一过程正是一个交互的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编译码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际新闻是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国际新闻传播活动具有跨文化交际的一般属性,即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涉及到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交流与转化。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恰当交流与转化成为国际新闻传播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传统。了解各国文化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从事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一些文化研究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中人们交际的目的是“贯和”,通过谈话融洽关系,言语表达比较委婉。而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中人际交流的目的是“个人本位”,在于通过说服、规劝来伸延自我,言语表达上比较直接。这一点体现在对应的语言及其使用上也有差异。语言文化的差异往往表现在实际交流中。在东方特别是中国,语境对言语行为的影响很大,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会大相径庭,这也就是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而西方人在很大程度上靠清晰的言传,语境虽然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与东方相比还是相对较弱,也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更注重“face value”,即相信言语本身。

与此相似的是,在汉语、英语篇章结构对比分析中我们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人在谈论某一问题时,不是直接切入主题,总是经由一个次要到主要,由相关背景信息到话题发展的过程。人们在向别人提出要求时,总是先陈述原因、背景,以使对方有个思想准备,引起对方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西方则相反,他们径直提出要求,开门见山,对原因的陈述则有可有可无。对于国际新闻传播来说,哪些跨文化因素制约着传播效果呢?实际上,文化差异存在于国际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我们以中美文化差异为例,从传者、传播方式和接受心理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传者来看,由于新闻传播主体―――新闻记者是有意识、有思想的人,导致新闻信息传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新闻记者本身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美记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持有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这就会反应在新闻报道上两者选用的视角和叙述方式不同,最后有可能导致同一新闻事件不同记者的报道却会使受众得到不一样的信息,这一点在国际新闻报道特别是有关国际政治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这当中除了新闻记者本身的偏好所致以外,更多的是不同文化和价值取向所使然。其次从传播方式来看,中美属于不同的文化语言体系,因而在叙述结构、语言习惯和表达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也反应在新闻传播活动之中。根据文化语境的相关理论,中国文化属“强势语境”,所传播的信息很多情况下不是靠传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靠听者“悟出来”。在交流方式上,中国人一般重含蓄,忌直言。在表达风格上,汉语讲究工整对仗、和辄押韵等技巧。与之相对,美国文化属于“弱势文化”,传播的信息主要靠传者明白地说出来,而不是靠听者“悟出来”。在交流方式上,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在表达风格上,英语一般讲究简洁、明确。最后从接受心理来看,由于不同的认知习惯,中美在传播取向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受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重视社会关系、和谐统一,因而倾向于采取集体取向的主导模式。与此相对,美国人更注重自由平等和个人价值,所以倾向于采用个体取向的主导模式。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国记者的视角可能更突出集体观,而美国记者的视角往往会从个体本身出发。

四、结语

总之,语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也是制约国际新闻传播的关键要素。认识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工作者更好地肩负起“报道世界、宣传中国”的双重任务。认识并能够正确处理这种语言文化差异则是国际新闻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结语总结起来,媒介素养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利用媒介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一种基本能力,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新闻传播越来越活跃,成为全球新闻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国际新闻媒体肩负着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双重使命,所以我国国际新闻从业人员一方面必须具备利用多样的媒介来认识世界并能全面、客观地报道世界的基本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必须掌握怎样向世界积极有效地传播中国的媒介手段和技巧。由于国际新闻传播具有跨国际、跨语言、跨文化的特征,所以认识语言和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传通的能力,自然也是国际新闻从业人员所必备的素养。也就是说,国际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是跨国际、跨语言、跨文化的媒介素养。

作者:孟毓焕 麻争旗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