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的充要条件解析
摘要:在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法中,唯一一种由中国人提出的方法就是赏识教育法。笔者认为赏识教育绝不是父母口中的夸奖、教师笔下的赞扬,抑或是来自周围人的吹捧;赏识教育更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尊重,夸奖的内容比夸奖的语言更激励人心,赞扬的眼神比赞扬的文字更鼓舞斗志,理性的提醒比华丽的吹捧更受益匪浅。因此,赏识教育应是一个爱与尊重他人的过程,可以提高教学者与受教者的情商。
关键词:赏识教育;爱;尊重
赏识教育由周弘老师所提出,他曾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将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的博士,并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闻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然而,负面影响接踵而至。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父母而言,教育的失败会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的失败会导致学生知识的缺失;而对于学生来说,教育的失败直接降低了其情商,造成其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缺失,甚至后果不堪想象。
一、赏识教育的深层含义
1.“赏识”的创造性
创造性在于通过对学生消失行为举止的观察,推断其兴趣爱好,为其创造一个更容易发展特长或全面进步的环境氛围,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生小的时候,无法明确表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通过观察他听到音乐后或看到色彩时的反应来决定其是学习钢琴还是学习绘画。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既不能过分强调结果,也不能刻意强调过程,至于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兴趣爱好能否持之以恒,那就是建设性要发挥的作用了。
2.“赏识”的建设性
建设性在赏识教育中包括适当的提醒。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可以通过传道、提醒的方式事先告知学生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几种备选的解决方案,不能只提出问题而没有答案,也不能解决方案单一,命令其服从;应适当地提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样会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其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使其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再遇到困难时不会手足无措。
3.“赏识”的潜在性
潜在性在赏识教育中是一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悟性的实践过程。即在事件未发生前让学生对几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做一个预判,对结果进行逻辑范围内的合理分析,并考虑下一步的解决方案。这时“赏识”就体现在教师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设计种种可能遇到的危险场景,让学生在头脑中和心理上先尝试自己解决困难,制订适合自己的预防措施和紧急预案。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获得的。
二、赏识教育的充要条件
对于高等教育,赏识教育更为重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基础的义务教育已经结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更渴望被尊重、被认可;更渴望在高等教育中获得养分,最大限度地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一阶段是巩固自信、建立人生目标的关键时刻,因此,教师的引导(传道、授业、解惑)尤为重要。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所以为师者应及时为他人解惑,提升自我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高等教育中的师生是合作关系,合作解决专业上和人生中的种种困惑。培养学生的自信要讲求方法。赏识教育是树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而自信绝不是自负。自信是相信自己能行,而自负是相信除了自己以外谁都不行。赏识中的表扬不包括对别人的比较和批评,赏识中的鼓励包括向别人学习优秀的处事经验,因此,对别人的借鉴是对自己最大的提升。赏识是将优点放大,但并不排除批评和惩罚,赏识和批评并不矛盾,教师也应讲究批评的艺术。
三、结语
没有尊重的爱不是赏识,是浮夸,是虚伪;没有爱的尊重也不是赏识,是距离,是陌生。如果教育中没有了爱和尊重,那么教育事业不再有心灵上的沟通,教师也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师者谨记,要懂得带有爱和尊重的赏识。赏识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所以人与人之间多一些赏识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张珍.赏识―教育的法宝,成功的阶梯[J].社科纵横,2012(1):230.
[2]张秀芝.赏识:高校情商教育的切入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7(4):72-75.
李伟 马春慧 黄占华 刘守新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