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的创新教育论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的创新教育论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4-08 00:26:00人气:557

一、人的本质理论规定了创新教育是拓展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方式

创新教育以提升人处理社会关系、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目标,完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关于人既有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的观点,既将受教育者作为自然存在物来认识,更是把受教育者作为社会存在物来对待,这有利于实现在教育中充分拓展受教育者的社会属性。

二、人的现代化理论规定了创新教育是提升人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理解人的本质属性是全面掌握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在实际生活中,要理解人的本质属性,还需要准确把握人发挥自身潜能的方式是什么。因此,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要理解人的现代化这一根本问题,还需要搞清楚在现代社会里作为主体的人是凭借什么来安身立命以及决定人命运的因素是什么。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决定和控制人的命运的因素包括血统、权力、金钱与能力四个方面。在马克思所描述的五种基本社会形态里,这些因素依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即是说,在生产力落后的奴隶社会,血统在决定人的命运和维系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产力得到了一定发展的封建社会,权力则成为决定人的命运和制约人们关系的关键因素。当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毫无例外地成为决定人的命运和推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核心要素。而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能力成为决定人的命运的重要因素。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出现向‘能力’转移的端倪和趋势”。这意味着,当人类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能力将成为决定人命运的关键性因素。在现代社会,能力成为人的主体性发挥和实现人的现代性的关键。马克思曾经讲到,“我们的能力是我们唯一的原始财富”,这种观点将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得到充分体现。在现代社会,决定和支配人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力量已经转向了能力,人的现代化也理应依据人的能力来推动,去实现从血缘主宰的社会、权力控制的社会、金钱左右的社会,向能力主导的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的动力来源于人对能力的自我确证,而这种自我确证又来源于教育对人的现代性的开启。为此,挖掘和激发人的能力理应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应当围绕激发和提升人的能力来组织教学内容,将教育理念由培养“道德人”向在培养“道德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塑造“能力人”转型,从而带动与教育相关的体制机制创新。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主要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注重培养“道德人”,将国家、集体视为道德的主体,也将社会置于了重要的位置。需要肯定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政治性目的,对于净化人的心理,提升人的道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社会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之后,现代社会一方面需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同时也需要实现社会自身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构成社会成员的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需要不断丰富人的创新知识,提升人的社会创新能力。这就倒逼教育在坚守教育的政治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应该更加注重激发人的能力和挖掘人的潜能,把人在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内在能力充分激发出来。为此,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转型到现代教育刻不容缓。

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创造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无疑应当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这意味着高校既需要培养能够胜任应聘工作的毕业生,更应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也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为现代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促使高等教育转变教育理念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勇于探索新的事物,激发他们通过创新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激情,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在高度注重人的能力的现代社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应该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适应社会正在向能力本位转型的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激发人的能力。在这方面,高校创新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创新教育能够处理好与能力相关的两对关系。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培养接班人同培养有能力的人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能力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人才的重要原则,将最大限度激发人的能力作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以制定和实施充分挖掘和激发人的能力的战略。另一方面协调金钱与能力、权力与能力、能力与人情的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能力在这几对关系中的权威,让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通过能力来驾驭和控制权力的思想。二是创新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两大观念。一方面,“无功便是过”的观念。引导和帮助学生消除“没功劳也有苦劳”的消极怠慢思想,抵制金钱、权力至上的错误观念,帮助他们纠正头脑中论资排辈的错误观念,确立能力在他们观念中的重要地位,使他们理解和接受“能者上、庸者下”的观念。另一方面,“无能也是不道德”的观念。针对那些思想道德品质较好而能力不足的学生,创新教育能够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能力人”。创新教育本质上都是以“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为根本出发点。个体的发展和服务社会都离不开自身能力的提升。创新教育将传播知识、创新观念、知识转化、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提升人的能力。比如在传播知识方面,注重新知识的传播、新技能的培养;在创新观念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知识转化和能力培养方面,鼓励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现实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教育既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的重大变革,更是提升人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规定了创新教育是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能力提升的价值旨归。因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人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不断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实现新发展来提升人的各项能力,完成人对自由全面发展的确证。这意味着,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人不能只满足于既存的现实生活状况,要不断在实践中去寻求对自我的超越,才能在超越了人对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

可见,社会实践性和创新性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我们需要“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才能”。创新教育正是培养人的不断超越精神,挖掘人的社会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一,创新教育有助于激发教育主客体的个性和创造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积蓄力量。一方面,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灌输的教育方式。教育者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并把这种不断打破旧的秩序,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获得受教育者的认可。其实,这一过程也是教育者提升自我能力,通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创新教育也有利于激发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通常把教育者视为唯一的主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价值,把受教育者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客体。这种教育理念长期使受教育者的价值诉求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积极性和主动性遭到压制而无法得以释放。创新教育走出了传统教育的认识误区,将“受教育者也是主体”的思想贯彻教育过程的始终,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摒弃了传统教育的我讲你听、命令主义、强制说服的单向度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将教育客体的情趣爱好、价值诉求等融入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变灌输式的单向的教育模式为受教育者积极融入教学的体验式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得以释放,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的能力,为通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积蓄力量。第二,创新教育有助于优化教育环境,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和教育环境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教育的顺利开展、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环境,同时,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改良,又离不开教育的促进作用。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实现又能够更好地优化教育环境。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使教育发挥优化教育环境的作用。很显然,只要求学生顺从,单方面使受教育者不问为什么而片面接受的教育,忽视受教育者个性张扬和潜力激发的教育目的,只能产生一种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这种教育环境“只讲到了社会价值、工具价值这一面,未讲到个体价值、目的价值这一面”,那么,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无从谈起。创新教育在改良教育环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在教育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把突破和创新的精神植入教育的主客体中。单个的主客体是教育环境的构成原子,教育主客体又通过社会实践将创新的精神传达到与教育相关的其他成员中去。从大的方面来讲,教育环境是由人和物组成的。当教育主客体在将创新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观念时,也会不断地将创新精神物化到其他的物质中去。可见,创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优化了教育环境。第三,创新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离不开构成其发展环境的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需要人能够深刻领会和合理运用社会发展规律。人对于社会实践的科学认识并不是先天存在的,它需要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已有的经验,并不断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需要创新教育。因为,创新教育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对已有知识的灌输―――接受的教育方式,它需要教育主客体在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大胆去探索社会未知的领域,获得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创造性地破解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教育不仅使社会成员获得了创新知识,而且有效地引导了社会成员将创新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提升了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又会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实践中去,形成一种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能够创新的社会氛围。这种创新的社会氛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它为人的自由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知识,提升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而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依然靠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而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仍然过高;文化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而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发展的愿望与实际还存在差距。

这一系列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创新教育去总结和反思,寻求破解问题的症结,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人与社会在更高水平上的统一。为此,创新教育能够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为社会成员的创新知识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创新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核心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创新的价值在于满足主客观需要。创新教育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更加关注个体的价值,着眼于人的现实生存境遇与未来发展,要求人自主学习、自由创造、全面发展,注重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同时,创新教育又将人置身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来进行教育活动,积极拓展人的社会属性、提升人的能力,不断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在更高层面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以更加自由、自觉的创新精神投入实践中去。

作者:陈茉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