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传播学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天津传播学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助理记者、助理编辑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
2.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在新闻采编专业技术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核合格。
3.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
4.具有其他系列初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根据本条前3款学历情况,满足对应工作年限。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基本掌握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新闻传播规律,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能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新闻采编工作。
记者、编辑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博士学位。
2.具备硕士学位,取得助理记者或助理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2年。
3.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取得助理记者或助理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
4.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记者或助理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4年(后取大专或大学本科学历的,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5年)。
5.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其他系列初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已认定并取得新闻初级职称后,根据本条前4款学历情况,满足对应工作年限。
6.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其他系列中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转评)。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新闻学术水平;熟悉新闻运作规律,有扎实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能独立进行新闻采编工作,能基本解决采编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够指导初级新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三)业绩成果要求。任助理记者、助理编辑期间,应至少达到下列2方面的要求:
1.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1篇,或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2篇,或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和在省部级学术交流会上宣读或收入论文集新闻专业文章共3篇。
2.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以上2项。
3.参与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1篇(个)以上,或参与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1个以上。
4.参与省部级或区局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1次以上,并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5.个人获省部级、区局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区局级荣誉称号仅限于区级融媒体中心申报中级职称人员使用)。
(四)破格条件。不满足本条第(一)款学历、资历要求,任助理记者、助理编辑期间,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2项。同时,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2篇。
2.参与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2篇(个)以上,或参与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2个以上。
3.参与省部级或区局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2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4.个人获省部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
四、主任记者、主任编辑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博士学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2年。
2.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记者或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5年(后取大学本科学历的,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6年)。
3.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中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已转评为新闻系列中级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且与原系列中级职称任职时间累计满5年(后取大学本科学历的,任职时间累计满6年)。
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副高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转评)。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相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全面掌握新闻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新闻学术造诣;全面掌握新闻运作规律,有较深厚扎实的新闻采编实践功底,新闻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能解决采编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业绩显著,采写或编发了为社会所认可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采编专业领域全媒型或专家型的业务骨干,具有指导、培养中级及以下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新闻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主持完成新闻相关研究课题、调研报告等。
(三)业绩成果要求。任记者、编辑期间,应至少达到下列3方面的要求:
1.独撰或第一作者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5万字),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2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3篇。
2.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2项,或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3项,或分别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和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以上4项。
3.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2篇(个)以上,或作为主创人员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2个以上。
4.参与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2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5.个人获省部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
(四)破格条件。不满足本条第(一)款学历、资历要求,任记者、编辑期间,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2项,或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2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或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4项,或分别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和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以上4项。同时,还应至少达到下列2方面的要求:
1.独立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5万字),并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1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3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4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专业论文不少于2篇)。
2.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3篇(个)以上,或作为主创人员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3个以上。
3.参与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3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4.个人获国家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或入选省部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
5.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新闻工作满25年。
6.由上级主管部门近2年内引进到新闻单位,任命为班子成员,分管新闻业务工作,工龄满18年,尚无专业技术职称,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
五、高级记者、高级编辑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主任记者或主任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5年(后取本科学历的,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6年)。
2.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副高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已转评为新闻系列副高级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且与原系列副高级职称任职时间累计满5年(后取大学本科学历的,任职时间累计满6年)。
3.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正高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转评)。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新闻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新闻学术造诣;系统掌握新闻运作规律,有深厚扎实的新闻采编实践功底,新闻工作经验丰富,能解决采编工作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在采编业务方面有重大创新,工作业绩卓著,在新闻界有一定影响,采写或编发了为社会所认可的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采编专业领域全媒型或专家型的业务带头人,具有指导、培养副高级及以下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取得重大新闻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其他创造性新闻相关研究成果,推动新闻行业发展。
(三)业绩成果要求。任主任记者、主任编辑期间,应至少达到下列3方面的要求:
1.独立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8万字),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3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4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专业论文不少于2篇)。
2.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国家级三等奖以上2项,或分别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二等奖以上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或分别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不少于2项)。
3.独立或作为团队负责人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3篇(个)以上,或作为负责人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3个以上。
4.担任部门或团队负责人满3年,主持或负责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3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5.个人获国家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或入选省部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
(四)破格条件。不满足本条第(一)款学历、资历要求,任主任记者、主任编辑职称期间,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或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2项,或获国家级三等奖以上3项,或分别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二等奖以上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二等奖以上不少于2项)。同时,还应至少达到下列2方面的要求:
1.独立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8万字),并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2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4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5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专业论文不少于3篇)。
2.独立或作为团队负责人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4篇(个)以上,或作为负责人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4个以上。
3.担任部门或团队负责人满3年,主持或负责国家或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4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4. 个人获国家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或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或作为主创人员其作品获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5.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新闻工作满25年。
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专业定位再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了千家万户,并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网络和媒体。与此同时,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处于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人民大众对于视觉感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广播电视专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广播电视专业,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视和节目和广播节目。本文就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广播电视专业定位思考分析
一、广播电视专业的重要意义
1.满足市场需求,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1世纪以来,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技术已经走入了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并且成为人民大众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对于广播电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传播学的视野下,广播电视是媒体的主要传播渠道,对于发布新闻和传播一些信息具有十分关键性的意义,因此,在这个信息时代,社会对于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量非常之大。这种需求又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对其具有很大的推动性作用。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广播电视专业建设,大体上而言,广播电视专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2.增加就业机会,减小就业压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其中,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造成了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新的毕业生并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就业机会越来越少。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就业压力,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广播电视专业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也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这已经成为了一项比较热门的专业。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就业率会得到有效提升,因而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减缓就业压力。
二、广播电视专业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广播电视专业发展看来,其在专业定位方面仍然存有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播电视教学缺乏专业性,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不足。近些年来,广播电视专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且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对于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和提升。虽然这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新型专业,然而,由于其发展年限不足,仍然存在有一系列的问题。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专业性不足,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不能够培养出专业素养过硬的学生。与此同时,很多高校还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广播电视专业,没有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一定的误区。这些误区会限制人才培养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一旦教学缺乏专业性,广播电视专业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有一些学校甚至把广播电视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完全混为一谈,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虽然说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专业存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新闻学专业主要是采访和撰写播报新的事物,而广播电视专业是传播新的事物。因此,各个高校应当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并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从而弥补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2.缺乏教学引导,学生容易走入学习误区。在目前的很多高校专业中,学生们缺乏足够的教学引导,因而容易钻牛角尖,走入学习方面的误区,具体到广播电视专业也是如此,由于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年限比较短,再加上教师对于此专业的理解不足,因此对于学生们的教学引导不全面,长此以往,学生们容易陷入学习的误区,并且难以走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本应该结合实际来为学生们讲授课本知识、广播电视专业的就业发展方向,然而,教师仅仅给学生讲述了广播电视专业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结合实际来进行分析,因而导致学生不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了对于广播电视专业的误区,甚至会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把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门艺术性的学科来看待,认为这是一项才艺展示,这种看法也是十分错误的,教师必须努力引导学生走向学习的正轨。
3.教学模式无法跟上时代步伐。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界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革新,生本教学理念以及创新性学习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教学中的各个阶层。然而,虽然广播电视专业的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仍然有一些广播电视专业的任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个趋势,他们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仍然喜欢采用非常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结合新时代的教育方法。因此,他们往往让学生背诵广播电视专业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充分站在学生们的观点来考虑问题,没有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性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十分低下,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会有不足。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法只能导致学生感到知识枯燥无味,即使当时记住了一些知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仍然会迅速忘记。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已经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不利于他们后续的发展和工作。
三、广播电视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
1.符合市场需求,服务社会发展。在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符合市场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定位。这是基础性的原则,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要让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只有这样高校毕业生们才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不断探索和了解市场行情,了解社会对于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从而立足于实际状况来开展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真正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只有调查和了解市场需求,才能够更好地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如果培养方向出现了偏差,那么后续的一切努力都将是白费的,而且会对学生的就业率产生很大的阻碍。
2.强化引导教学。在广播电视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师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强化引导性教学,并且对学生们进行创造性的引导。因此,教师应当多加和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并且立足于他们的实际状况来开展课堂活动。实际上,广播电视专业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教师应当把这些有趣的内容提炼出来,并且与学生们进行讨论和分析,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们的发展潜力。只有学生们建立起对于广播电视专业知识的兴趣,才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道路之中,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广阔的成就。在引导教学过程中,应当多多鼓励学生们参加一些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来进行一系列引导教学,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到广播电视专业的知识,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以后的人生成长也具有关键性意义。
3.注重教学实践,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在广播电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努力探索教学模式,尽可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并且把新生代的教育方法和理论融入到课堂之中。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更快地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水平,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经验。与此同时,应当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性意识。
总而言之,在广播电视专业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对广播电视专业提出新的定位方向,并且积极开展新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保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道凤刘笑非传播学视野下海外的毛泽东研究——以竹内实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17)。
[2]姜文浩浅析传播学视野下的《王者荣耀》[J].新闻研究导刊,2017,(17)。
[3]艾红红冯帆融媒体背景下的“广播”新定义[J].中国广播,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