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政学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天津财政学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三)热爱本职工作,身心健康,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四)按国家和我市规定,符合年度考核和继续教育相关婴求
助理经济师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凡从事经济专业工作、具备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含高中、中专、职高、技校,下同)以上学历,均可报名参加初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二)专业能力、业绩成果要求。
1.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2能够独立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意见。
经济师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报名参加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1高中毕业并取得初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0年;
2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6年;
3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4年;
4具备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2年;
5具备硕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年;
6具备博士学位。
四、高级经济师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报名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1.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10年;
2.具备硕+学位,或第二学十学位或研究生班毕,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十学位,取得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
3.具备博士学位,取得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2年。
取得会计、统计,审计中级专,技术资格,符合以上学历,资历条件的,也可以报名参加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五、正高级经济师资格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经济师(或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审计师)职称后,从事高级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系统、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实务经验,熟知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方法及发展趋势,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能够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建议或解决重要经济问题:能够指导高级经济师和其他经济专业人员高效合规地开展工作,并通过专业督导,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本行业职业能力水平。
(三)业绩成果要求。
财政学专业“翻转课堂”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急需财政学专业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财经类高校在尝试引入西方国家兴起的“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时,受到现行教育体制约束往往存在着难以突破的困境。因此,本文对当前财政学专业“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优化“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翻转课堂;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首次运用于迈阿密大学商学院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之中并取得成功,后在美国的林地公园高中、可汗学院、和迈阿密大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推广。“翻转”意味着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达到让学生主动、高效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让教师从权威教学变成系统指导,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成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求知欲旺盛,学习主观能动性强。“翻转课堂”在实际应用中要求学生人数在15人以内,从而保证任课老师能够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漏洞。而整个课程体系设置有一张知识地图,可以在不同课程之间建立系统的联系,可供学生参考。教学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核心。
现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课前课中”模式,课前:老师制作或选择参考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视频,习题等),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课中:主要以学生提问和老师答疑为主。第二种是“思路重构、课堂讨论、演示、应用”四步模式,这种模式较前一种对学生的主动性及参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协作,将所学知识以个性化的方式演示出来,由老师来点评和补充。第三种是“探索、翻转、应用”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受课堂的限制,包括提出任务、安排活动和得出结论三大部分。
二、“翻转课堂”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一)课程体系设置。当前财经类高校财政学专业课程包括学校通修课程、大类学科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所学知识被机械地划分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各学科又分成若干门课程,不同的课程又分为多个教学单元,知识单元分散且缺乏联系,尤其跨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更显缺乏。财政学专业学生上通修课程往往时人数在100人到200人不等,大类学科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按行政班安排人数也在45人以上。学生们对于开放选修课有一定的选择权,但如果选课人数达不到人数要求,也无法开设。通常情况下,老师们会根据教学计划,按照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来决定学习进度,讲完一个就开始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因此,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隐患。
(二)实践教学环节。当前,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践环节课程、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其中实验课程有会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重点实践环节课程有会计学、统计学导论、计量经济学、政府预算、中国税制、政府会计、财政管理、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税务代理、国际税收。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分散,缺乏系统性。而且课堂上所讲授的财税知识未能与现实社会中的实践应用有效结合,这是现存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其原因在于每门课都有课时要求,因此学生们习惯快速地学习知识,而实际上,学生获得的只是非常浅显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体系。当前,教学评价仍然是采用考试的方式,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学生对某块知识点的记忆水平和理解程度,而这仅能大致反映出学生在特定阶段的学习情况。题目不同,测验的结果可以有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和随机性。无论是期末考试、学年论文还是毕业论文,给出的分数和评估等级,只能是给学生贴上“标签”,而不能帮助学生们掌握知识点。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标签”对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掌握知识点并拥有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帮助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三、财政学专业“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的优化设想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情景构想
1.选择学生代表,提高老师对所选学生的关注度。目前财经类高校最不可回避的现状就是——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缺乏关注度,导致许多学生丢失了本能的求知欲,进而丧失了对所学专业的信心。以财政学课程为例,正常教学班一名老师对应45名学生,一个人管理4—15人为宜,为了让课堂质量的变化更加明显,从45名学生中采用“双选”的模式选择10名学生作为该门专业课的学生代表。开始,学生可自愿报名成为该门课的学生代表,然后由老师和班干部协商,按照宿舍、成绩和学生已选课程情况(即,必须保证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主修的科目),从报名的学生中挑选10名学生代表,成为该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力量。
老师课前将学习资料向所有学生发放,而这10名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的学生必须认真研读老师课前分享的学习资料,找出问题和困惑,完成相关习题,上课也需要在前排与老师积极互动,让课堂保持良好活跃的氛围。
2.针对我国教育体系弊端导致的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的问题,应当尝试让学生代表承担一定责任。老师为教育承担责任,才有教书育人;学生为学习承担责任,才能主动地学习知识。代表们承担了责任就能转化为学习动力,而其余的35人,在未被选为学生代表的同时,自动失去课堂提问的权力(当然他们能委托学生代表来提问)。但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通过期末考试,这就意味着,每位学生代表有义务在平时和期末帮助其余同学学习。这样对剩余的35名同学来说,尤其期末复习阶段就能更有方向,不至于自己一个人没头没脑地乱撞。如此,就是对所有人达到了一种帕累托改进。
(二)财政学专业课程“翻转课堂”知识体系构建
按照“经济——财政——计量”、“会计——中国税制——税务代理”、“管理——财政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经济法——税制——国际经济学——国际税收”为主线设计的财政学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见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图)。每条主线都采用“必修课为主干,选修课为分支”的方式,其中第一条主线共有11门课程,包括8门必修课和3门选修课,第二条主线共有14门课程,其中必修课5门,选修课9门。第一条主线是以经济学为主的理论课程,以必修课为主,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第二条主线以会计、税务为主体,学校采用以选修课为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一定限度内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第三条主线以管理学、社会保障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为主线,而第四条主线则以法学相关知识为主线。每条主线相互独立且彼此联系,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地图。
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图
让学习决定权逐步地回归学生,让“翻转课堂”彻底“翻转”。可以将图中线条加粗的课程作为财政学“翻转课堂”的试点课程。这七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学生人数少,“翻转课堂”的优缺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如“翻转课堂”的课堂秩序,学生到课率,平时和期末“一对3或4”帮助效果等。第二大特点是这七门课不论从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角度都能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这七门课中有三门带“△”的实验课,真正让实验课成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从教育的本质来讲,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立的能力、负责任的精神,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健康成长,实现人生价值。本科教育应当从能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否得到学生支持和拥护以及是否提升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三个标准出发,对其教学效果展开评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到课率和完成作业的质量,更多地体现在探索知识和提出疑问的积极性。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支持和拥护,更多地体现在课堂活跃程度及老师上完课之后自己的主观感受上。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这个教育模式成功与否的最终指标。而评估系统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则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刘惠.财政学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15):210-211.
[2]赵为民.“翻转课堂”在财政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10):141-143.
[3]王琼曼.中美“翻转课堂”的比较及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6(20):66.
[4]韩健,王斐然,应明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优化财政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4):87-90.
[5]韩健,高一平,余盼盼.高校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3):120-123.
[6]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