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林业科技论文 >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浅议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浅议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5-28 01:13:00人气:359

摘要:本文分析了营造林工程的重要性,研究了林业工程中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区域条件因素、数据因素、技术与人才因素、管理与监理因素等,并尝试围绕强化营造林工程质量观念等方面内容,就提升营造林质量的对策加以探讨。

关键词: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设计布局;管理

1林业工程中营造林概述

1.1林业工程与营造林工程

林业工程指现代科学理念指导下应用各种工程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开发利用以及对林产品进行加工的活动。林业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和专业,内容复杂,广泛包含林区规划、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开采、林区防火等,相应的工程建设与管理难度并不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林业工程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加强林业工程建设已然成为地方林业部门重点工作,需要在实践中科学落实。而营造林工程作为林业工程的一部分,其主要是为森林培育而服务。营造林工程通常指基于一般性工程管理的理论、程序、方法以及制度等,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进行设计、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营造林工程与普通的植树造林相比,其更加强调规范性、标准性,需要多个单位、部门参与其中,旨在强调工程质量,同时对工程效率、成本等进行合理控制,进而保障营造林质量与效果。就当前来看,营造林工程主要指由政府计划的较大规模造林任务,其涉及到的主体广泛包含建设单位、代建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查验收单位以及非建设单位的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等,需要通过多方主体的紧密协作共同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以及营造林效果[1]。

1.2营造林工程的重要性

在林业工程中,营造林工程极为重要。首先,营造林工程是森林培育的基础、重要工程。森林培育历来都是林业工程的重点所在。森林资源是林业工程的基础,而营造林工程能够很好地落实植树造林工作,根据地方实际需要培育优质森林资源,进而为林业工程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在当下森林覆盖率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更是需要通过营造林工程快速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面积与蓄积量,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作为林业工程发展的根基。其次,营造林工程能够满足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于2010年发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作为了重点,也为营造林建设的落实指明了方向。另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关于新疆造林绿化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的建议”复文、《关于征求林草规划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培训建议的通知》、《林草行业现行政策、制度和内控部管理文件目录清单》等,更是突显了新疆政府对林业工程、营造林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最后,营造林工程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协调。营造林工程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高质量发展,落实植树造林工作,进而促进环境生态的有效改善。而大量的森林资源除了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之外,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实现多重效益的有机协调。

2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

2.1区域条件因素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必然是在选定营造林区域后方可进行,相应的营造林质量会受到区域条件影响。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营造林质量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区域条件通常包含光照条件、温度条件、降雨条件、土壤类型条件、土壤肥力条件、土壤疏松度条件等,这些条件的差异会使得营造林工程中的树种选择、造林方式等有所不同,相应的造林质量也会有所不同,需要在实践中针对实际区域条件合理优化营造林方案。

2.2数据因素

营造林工程建设需要大量数据支持。这些数据既包括工程建设区域的基础数据,也包括地方林业相关数据,更应当包括建设目标、资金划拨、人才支持、设备设施支撑等方面的数据。只有全面加强数据采集、整合与管理,才能基于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为后续的营造林工程建设提供支持。然而就实践情况来看,部分营造林工程实施中对数据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落实数据采集、管理与利用工作,甚至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严重影响营造林质量。

2.3技术与人才因素

技术与人才是支持营造林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对先进、合适的技术进行科学应用,能够促进营造林工程建设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林业人才队伍,更是能为营造林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提供基础支持。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营造林工程建设中的技术与人才支持都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营造林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往往缺乏应有的技术力量,专业化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基层林业人员数量较少,同时综合素养偏低。在相应的营造林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线作业人员基于主观经验,而非专业理论与技能进行操作的情况。

2.4管理与监理因素

在营造林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加强管理与监理。按照相应的科学规范、制度、要求和标准等,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明确具体权责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落实管理工作,及时对工程建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以改善,方能保障管理实效并推动营造林质量的切实提升[2]。同时,还要加强监管。既要加强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也要强化监理单位的第三方监管,及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违规乃至违法行为进行防范、控制与惩处。

3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提升对策

3.1强化营造林工程质量观念

对林业工程中的营造林而言,稳抓质量是重中之重,需要在实践中全面强化质量观念。根据营造林本身的内涵与特征,对相应的营造林工程质量内涵进行丰富,全面兼顾其造林密度、苗木规格、存活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着重从生物特性出发构建系统化的工程建设评价指标以及效益,结合合理的补植补造、防灾减灾工作等,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始终符合预期。将工程质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营造林工程项目的立项之初便需要突出质量要求,在之后的工程设计、招投标、合同管理、施工管理与监管等环节同样需要围绕质量全面加强探索。提前对工程项目进行整体分析,尤其要关注其中的风险,针对可能出现的营造林工程质量问题制定相应的预备应急方案[3]。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落实相应的质量检测工作,通过阶段性核查与不定期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质量管理。同时对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加以完善,以科学制度为基础,以日常管理中总结所得经验为要点,全方位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促进营造林质量的切实提升。

3.2坚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设计与布局

对营造林工程建设而言,因地制宜地落实相应科学布局工作,能够真正做到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合理优化工程建设,进而促进营造林质量提升。相关部门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全面采集、整合、管理、分析和研究,在准确把握地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相应的工程建设目标与任务要点,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布局等提供有利依据。全面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尤其要关注立地条件、气候变化、降水情况等所带来的影响,真正做到工程设计与布置的因地制宜,从根本上为营造林质量提供基础支撑。如果在营造林工程建设之前没有做好相应的调查、研究、分析工作,只是盲目地对其他地方成功经验或者案例加以照搬,那么必然会因为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而严重影响营造林质量,甚至可能出现盲目引入树种对地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和破坏的情况。根据地方立地条件以及森林植物分布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树种进行栽植。坚持贯彻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基本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选择本土树种,这样能够大幅提高植树造林的存活率。新疆营造林工程建设中常选用的树种包括天山云衫、西伯利亚云杉、新疆落叶松、桦木、樟子松、箭杆杨、新疆杨、俄罗斯杨、少先队杨、斯大林杨、741-9-1杨、076-28杨、胡杨、沙枣、大果沙枣、紫穗槐、小叶白蜡、桑树、枸杞、白柳、花棒、梭梭、沙拐枣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加强布局设计,对营造林工程面积以及栽植密度等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立地条件并保障营造林质量。

3.3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监管

对整个工程的建设而言,资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需要全面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资金管理,进而为营造林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设立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加强对营造林的重点规划与监管,在积极争取上级拨款的前提下对资金的规划、使用等进行严格监管。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营造林资金管理工作。结合工程建设规划,落实相应的资金预算管理,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预算和工程设计加以实施。通过动态化、实时化的对照分析与管理,及时发现资金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对资金流向、使用情况等进行严格监管,尤其要杜绝和大力打击随意挪用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综合分析,发现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在后续管理中加以改善,推动资金使用效率的持续提升,真正做到以有限的资金更好地支持营造林工程建设。

3.4强化营造林工程建设的科技支撑

全面加大营造林工程建设的科技支持力度,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造林质量有效提升,是新时期背景下林业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基层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引入先进科技成果。而且重点工程的建设应当邀请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论证,采取“专家论证在前,领导决策在后”模式以保障决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投入足够资金,支持基层技术应用、设施设备更新,务必要保障一线工作阵地能够逐步提高营造林科技水平。科学应用播种造林法、分殖造林法、植苗造林法等科学方法,同时规范相应的养护管理措施,加强对造林时间的选择与控制,将传统造林方法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营造林质量。尤其要重点发展营造林工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引入基层营造林工作之中,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工程管理效率,通过大数据技术等进一步深化对营造林工程设计管理的优化。

3.5落实营造林工程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林业人员队伍建设工作,能为营造林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人才保障。首先,改善基层林业人员的待遇和晋升机会等,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于林业工作的一线岗位。其次,规范基层林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对林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加以规范,并基于此落实相应的人员招聘、考核、培训等工作,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打造一支能完全胜任营造林工程建设需求的高素质队伍。最后,加强林业从业人员教育和管理。以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精神信念教育为基础,对林业人员的工作责任加以规范,强化其责任意识、生态意识与群众意识,让林业人员成为紧密依靠群众力量建设营造林工程的中坚力量。3.6完善营造林工程建设监管体系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管理,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能够从实践层面有效保障营造林质量。践行全过程管理理念,将过程管理作为营造林管理的要点,全方位落实对营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管等各个环节的综合化管理,对具体管理责任加以落实,严格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并积极与其他部门、岗位展开有效合作,共同保障营造林工程的科学、有效建设。加强栽植后的管护,并对管护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栽一片,活一片;种一棵,活一棵。”构建合理的工程评估系统,结合信息技术等全面加强工程评估,从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全面落实评估工作,进而在评估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善,总结有用经验。另外还需要完善营造林工程监理机制,明确监理的重要性,并规范相应的监理制度。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第三方监理单位,确保监理单位的资质、技术力量、建设经验等方面均符合实际要求。对监理地位加以保障,确保监理单位能够有效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有效规避与防控各种人为原因所导致的工程建设质量问题。

4结束语

综上可知,营造林工程的高质量建设,需要从多个层面加强规范和管理。对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化、系统化、综合化分析,弄清楚相应的影响情况,并针对性地在营造林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管理,尽量避免人为原因所导致的质量问题,保障营造林实效并为现代林业工程的良好发展提供支持,充分协调并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正,蒋济隆.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2021(35):39-40.

[2]包铁岩.浅谈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加强营林质量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7(5):233.

[3]姜国云.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2018(4):215.

郑文龙 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国家级森林公园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