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休闲农业论文 >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6-09 01:21:00人气:454

[摘要]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典型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将第一产业逐渐延伸至第三产业,属于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典型产物。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及不断成熟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此,本文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产业化

1休闲农业概述

一直以来,国家及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及政策对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休闲农业是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融合性产业,是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生活的体现及延伸,是通过综合利用农业相关资源,实施多种形式的休闲项目,以吸引消费者进行观赏、体验、度假及休闲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1]。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年预计接待游客超过22亿,收入超6200亿元,从业人员900万人,带动700万户农民受益。2018年,农业部提出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步伐,夯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基础,并做好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作[2]。与其他农业产业模式相比,休闲农业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休闲农业具备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水文、土壤、光照等自然环境要素差异造成的。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习惯及土地经营方式必然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造就了休闲农业的不同特色。其次,休闲农业具有较强的参与体验性。休闲农业能够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方面的需求,让其亲身参与到各类休闲农业项目当中,感受乡土文化气息及氛围。再者,休闲农业具有收益性,能够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总体上来看,休闲农业因其鲜明的特征而备受游客欢迎,为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2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特点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主要涵盖3种形式,包括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上述模式是基于不同经济基础而来的。其中,自发式模式是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早期阶段,以农家乐为代表,多为分散农户自发经营;自主式模式属于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初级经营阶段,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结合短期经营目标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式模式是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成熟阶段,以规模化休闲农庄、休闲农场运营为代表,由集团企业为主导,追求长期经济收益。从客源市场角度来看,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会受到交通、旅游目的地经营规模以及接待条件等因素所制约。景区边缘休闲农业及部分特色乡镇客源均以国内城市游客为主。部分区域由于城郊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都市游客基本上会以常住地城市为节点,以一两日游活动为半径朝着周边区域辐射[3]。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部分地区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方面,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已经从单一的功能模式逐渐朝着体验、观光、养生、娱乐等方向发展,由层次相对较低的农家乐逐渐朝着高层次、多功能的产业类型转变。同时,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也由一些大中型城市朝着小城市发展,在城市近郊形成了多种功能的农业生态休闲圈。

3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

3.1资源配置不合理

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目前休闲农业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资源整合能力不强、项目重复建设以及开发模式雷同等。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以果园、垂钓园、采摘园等为主,所进行的农业休闲活动层次较低,且产品相对零散,并未形成系列化产品。由于缺乏深度开发,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功能相对单一。还有一些农业项目是农民自发组织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且经营内容相对单一,服务项目有所雷同,缺乏特色项目,对游客吸引力不足[4]。甚至局部地区出现了项目恶性竞争,造成集群竞争优势消磨殆尽。

3.2组织化程度不高

中小城市休闲农业资源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受制于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农户自身资金实力限制,他们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够科学、抗风险能力弱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需求[5]。然而,一些具备一定规模以企业为导向的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在开发理念及市场观念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项目缺乏全面性的投资评价、审查评估及深入调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后期经营管理,最终导致相关产业链条薄弱且缺乏品牌化经营能力,竞争优势并不突出。

3.3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一些地区在休闲农业资源开发方面缺乏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导致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情况,并出现利益纠纷[6]。同时,地方政府在休闲农业资源开发规划引导方面的工作落实不到位,存在区域发展失衡、资源开发形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存在重复项目建设频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4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措施

4.1经营模式

在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特点及实际情况对经营模式进行优化,形成多元化或混合型的经营模式,不断提升项目及休闲农业活动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例如,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生态观光园模式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开发。该模式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及产业链拓展能力。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特色的资源产品来吸引游客,其中融入田园风光、农业风情及农耕文化等元素,并将之与环保、农业科技、农业科普教育等充分结合起来[7]。当然,生态观光园模式也涵盖了多种方式,一是生态休闲型。该形式借助天然的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生活及民俗风情等,构建出集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产业示范及特色民俗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园区供游客赏玩。在赏玩过程中,游客可进行垂钓、文化休闲、拓展训练、原生种植等活动,使其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二是产业园区型。该方式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其重心放在观光农业上,并将特色农业作为产业链前端,同时对种植、养殖、餐饮、住宿和观光等功能进行开发,将其打造为一个园区体系,实现产业化、特色化及标准化建设。将旅游业与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休闲农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4.2组织模式

一些地区在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组织模式可选择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龙头企业在区域内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合资、独资等方式与当地农户进行合作,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经营活动计划,构建企业化组织架构,以此来实现企业化管理。以龙头企业为代表,将资源开发、产品建设、营销服务等充分串联起来,形成综合性一体化的农业经营休闲模式。

4.3布局模式

在城市化建设逐渐深入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居民消费能力较以往有所提升,促使休闲、度假及科技型休闲农业项目向城市中远郊区域逐渐扩散。基于此,在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方面便能够形成城市中远郊布局模式。该布局模式能够将乡村农业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低层次的农家乐逐渐升级为休闲农庄。以企业为主体,对农业休闲、度假及体验功能等进行挖掘,将农业加工、生产、观光及科技元素等融为一体,打造出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在经营方面,可选择当地特殊化、差异化的农业文化内容,让游客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

5结语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是一个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其打造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必然要对经营模式、组织模式及布局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并融入一些特色化、民俗化元素,增强休闲农业旅游的亲和力,打造出特色项目及产品,在最大程度上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农业旅游服务,吸引游客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卫云芳.浅谈休闲农业资源的发展进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1):16-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EB/OL].(2018-02-13)[2018-07-06].

[3]张艳明.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7(9):19-20.

[4]解巍.四川省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229-232.

[5]彭水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效益休闲农业[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5):10-13.

[6]郑玲.转化资源优势实现尤溪休闲农业游跨跃发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480-483.

[7]蔡雄彬.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及休闲农业体验活动设计的探讨――以台湾头城休闲农场为例[J].广东园林,2011(6):19-22.

作者:赖巧晖 胡竞恺 容伊梨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