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下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构建
[摘要]随着城市化脚步逐渐加快,城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健康城市规划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将站在生态学视角来探讨健康城市规划,构建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以期提高城市规划的效果。
[关键词]生态学;健康城市;城市规划;理论框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城市的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如:水体污染、交通堵塞、生态环境污染等,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及健康城市的发展。在健康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良好的理论基础框架是构建健康城市的重点,本文将基于生态学视角与健康城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
1健康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在不同的角度来对“健康”进行审视,那么健康就有不同的侧重点。从生态学的焦旭来看,健康是一种热泪生存的状态,包括人类的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来看,健康是个体发挥潜能来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做出回应。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健康则是指城市之间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比如:城市的更新会导致社会网络的突变,可能会促进某个行业飞速发展,也可能会导致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健康城市规划理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
2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
2.1协调性原则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人与环境是城市中的基本组成元素,但是这一组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利用复杂的系统性理论来对环境与人之间的㽑进行全面分析,如内部稳定状态、负反馈、相互依存的状态等。在注重多维度的结构中,为了让城市得到健康发展,需要遵循协调性原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稳定,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2.2动态思维原则
在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中,需要使用动态思维来进行框架的构建,注重的是城市各个系统的完整性和动态性。完整性是指在健康城市中,包括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如:物理环境、自然要素、建成要素、集体尺度等。动态性原则是指当一个系统环境出现变化及干扰后,系统变成与之前不同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代表系统的功能失效,如:当城市住房市场受到干扰后,回归到正常的住房市场,而此时,需要将关注点放在“更好的住房市场”方面,而不是简单的“住房市场正常化”。因此,在健康城市的建设中,应当要坚持动态思维原则,保证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发展。
3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
在城市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展开:
3.1“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人与环境是城市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促进城市健康的重点内容。在城市之中,环境要素包括物质系统和社会系统,同时也包括了下属的多个子系统,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需要与人为要素有效结合到一起,如:城市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需求有效结合到一起、城市的娱乐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到一起等。而对“人”的要素则是从个人行为以及集体行为等方面入手,注重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各种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促进性作用等。如:杭州市注重打造城市健康环境,建设“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并积极展开全市城乡清洁工作。
3.2多维度展开健康城市规划
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的构建注重的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健康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展开城市规划工作。第一,从“水”的角度出发。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五水共治”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其主要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以及抓节水这五个环节。将城市中关于“水”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健康”程度,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二,从“气”的角度出发。不良空气已经对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的规划需要加强对“气”的治理。特别是面对燃煤烟气、有机废气、汽车尾气、餐饮油烟以及工地扬尘等有害气体,城市规划人员应当要以“五气治理”理论为规划的基础,与其他规划手段结合到一起,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空气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新的空气,促进城市以及城市人的健康发展。
3.3健康城市设计导则
健康城市设计导则是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来提供全方位的设计指导和规定,引导城市建设的有效展开,包括城市形态的塑造、土地的使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设计导则则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环境,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强城市的整体设计。比如:美国纽约市层出台《活力城市设计导则》,以此来引导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共同为活力城市的打造献计献策。虽然我国当前对健康城市的建设并没有一定的概念,但是一些先进的城市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健康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单位应当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手段,通过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来使建设手段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如: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今年发布了《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着眼于城市发展中的健康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设定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等5个一级指标,并设定了包括空气质量、水质以及垃圾废物处理等20个二级指标,以此来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我国健康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保驾护航。
4结束语
总之,健康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在健康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需要站在生态学角度来审视健康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和规划手段,了解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来促进健康城市规划理论的构建,为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许雪松.探究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J].居舍,2017(20):165.
[2]王兰,廖舒文,赵晓菁.健康城市规划路径与要素辨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04):4-9.
作者:张晓亮 单位: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