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年的农产品“卖难”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网络营销人才,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消除产业发展的掣肘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通过对农村电商和网络营销的调查思考,就高等院校如何加强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培养;乡村振兴
一、引言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同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1]。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冲锋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2]实践证明,农村电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面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广大农村培养网络营销人才,是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为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二、农村电商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近年来,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较快发展趋势,为其提供服务的平台更是日新月异。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行业巨头也响应政策号召,看准市场空缺,纷纷整合资源踏足农村电商市场,随着社会资源地不断投入,农村电子商务的服务站、点几乎遍布农村各个村、社区。以往困扰着农民只能通过进城买、上街卖的难买难卖问题,也依靠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农村电子商务帮助农民通过网络认识外面的世界,改变了面对面做买卖、现金手递手的消费、销售方式,不但推动了经营方式的转变,也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这两年,为了打开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路,政府积极倡导消费扶贫,注重利用各类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上行服务,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在政府主导层面,为了克服农村网络营销人才严重稀缺、农产品销路无法打开的短板,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各方面力量直接开展网络营销服务,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定期开办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带货活动、一些著名网红专门开展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直播带货活动,还有就是一些政府官员、驻村第一书记等直接充当“网红”开展当地农产品网络直播带货活动等等,政府倡导的各种消费扶贫营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滞销农产品销售,也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在挖掘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方面,许多地方结合当地特色,利用农村电商有针对性地开展脱贫帮扶活动,力求优化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的功能,积极探索“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从当地农户中培养乡土网络营销人才,提高农户开展电商技能和兴趣,打造了一批批乡土网红,通过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动本地农产品在网络上的销售,利用最接地气的手段有效地打通网络消费扶贫通道,产生了好的帮扶、示范、带动效应。
三、缺乏网络营销人才制约着农村电商发展
笔者通过对农村一些地方的调查发现,虽然电子商务对促进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距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电子商务观念普遍较为滞后,不少农户还是习惯于一手交货、一手收钱的实体交易,认为电子商务存在较大的交易风险;在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认知及接受上,有些农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依然停留于传统的服务实体交易的层面,认为应当集中精力搞好实体交易,对于当下已经趋于普及的网上交易作壁上观。二是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供求信息不对称让农村电子商务很难广泛持续发展。三是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关键性要素――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有网络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的人才严重匮乏,当前依然留守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且受教育程度本身普遍较低,很难理解和接受农村电商这种新事物,同时也难于掌握现有的面向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技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人才在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扎根到农村基层去工作,农村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人才空缺一直无法填补,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限。农村电子商务没能快速发展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方面,但人才缺乏,尤其是网络营销人才缺乏,无疑是最主要的方面。农村普遍开花的“电子商务服务点”因人才和技能等原因,大多数没有商品上行功能,简单地成了“快递站”“缴费点”,无法全方位支持农产品网络销售,更不能很好地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各级政府直接主导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直播带货活动,虽然丰富多彩、成效明显,但很少有以农户为主体、为主角开展的,只能作为应急之举,难于形成长效机制。一些地方产生的乡土网红,在推动本地农产品网络销售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毕竟星星点点,同样因为缺乏最广泛的营销人才支撑,难于遍地开花形成主流渠道。振兴农村电商,必须大规模地培养能够服务于农村的网络营销人才。
四、加强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2]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且在人才方面尤其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相关人才空缺巨大。
(一)农村层面加强宣传力度
为了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切实有效的发展,首先从思想层面需要转变农民对于电子商务的认知。一是在村内做好积极宣传、全面教育,扭转农民对于农村电商的误解,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重视电商平台和渠道的作用,借助网络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将线下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从而解决以往农产品价格低廉、产品滞销的问题。二是成立农村电商帮扶小分队,开展驻点培训带动。由于资源有限,想要做到农民人人都掌握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相关知识技能几乎不可能,因此,可以通过帮扶小分队的形式,让各类人才分配到小分队,驻点帮助农民发展农村电商,从基础的电商操作技巧开始进行培训,利用实践使农民了解电商的销售模式和网络营销的操作技巧,增强农民的参与度与热情。
(二)高校层面注重人才培养
纵观当前情况,高等院校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都难于为农村提供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人才支持。目前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课程从教学结构和教材内容来看,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还是面向城市的岗位需求,与农村的需求有所脱节。为有效服务于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高等院校在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关注有所作为。一是高校要致力于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和实际需求,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上因地制宜,将实践教学环节运用到现实中,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以乡村振兴为重要目标,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利用有价值的智力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高等院校要注重培养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是要实现产业兴旺,而解决传统农副产品的销售困境,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一环,让特色农产品能通过互联网销售,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很好地解决卖难问题。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农产品开展网络营销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教育要关注农村网络营销的迫切需求,在教材编写、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要多关注农村的实际需求,设置满足乡土需要的网络营销课程,培养一大批面向农村网络营销的人才。三是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面向农村开展网络营销培训。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科技优势,积极为农村培训网络营销人才,解农村需求之急。一方面,高校可依托市场营销专业院系开办网络培训班,为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农村青年、乡村干部开展网络营销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本土人才的网络营销技能。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顺应社会需求,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研,组织师资力量调查了解农村网络营销人才的实际需求,采取面对面讲课、现场帮助制定网络营销方案等办法,直接传授网络营销知识、技能,零距离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农村电商在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适应乡村振兴需求,加快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网络营销人才,可以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帮助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贡献。
周静婷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