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时空差异中国论文
摘要:在构建中国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文章利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时空差异特征分析,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法计算了不同地区的绿色发展风险障碍度及主要障碍因子。结果发现:2008―2014年各省份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省际间差异明显并呈现东部较好,东北、中部、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绿色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省际总体分异格局明显;高高集聚和高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特征明显;工业生产效率、第三产业发展、污染物排放、城乡绿化、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是我国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关键词:绿色发展;时空差异;障碍因子
0引言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囊括了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消费、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等内容[1],也是对我国40年来“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思考。目前,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绿色发展的内涵及辨析[2],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分析[3],绿色发展战略、功能定位及路径选择[4,5],绿色发展与城镇化、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等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6-8],绿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9]。为了直观地理解中国区域绿色发展差异,学者们也积极展开对绿色发展的测度评价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晓西等(2014)[10]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两大维度,选取能源、气候、空气、土地等12个领域构建了“人类绿色发展指数”,测算理念和测算方法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建议。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对于研究我国绿色发展的现状、不足与经验总结、地区绿色发展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观上述研究,全国、省域、市域、县域由大到小尺度均有所涉及,但全国层面的省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参考了李晓西等(2014)[10]建立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新时期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及现状,构建了一个三级指标体系,测度中国绿色发展,分析中国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空间自相关性以及诊断中国绿色发展的整体障碍因子、不同省份的障碍因子,以期为中国绿色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1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能客观地、合理地反映各地区绿色发展程度的优劣,又要能充分体现发展的本质内涵、特征与基本内容。遵循可比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基于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1)经济增长绿化度一级指标,该指标下包括4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2)资源环境承载力一级指标,该指标下包括2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3)政府政策支出度一级指标,该指标下包括3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指标权重确定采用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AHP-熵值组合赋权法
在综合指标体系测度中,常用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源于客观环境,从数据的角度挖掘潜在信息,从而确定指标权重;主观赋权法实质上是一种专家打分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认知,也能良好地解释问题。为了克服主观赋权法的“人为感觉性”以及客观赋权法过分依赖统计或数学的弊端,本文采用主客观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具体地,主观权重采用AHP分析法,客观权重采用熵值法,分别乘以0.5,相加得到综合权重(gw),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AHP分析法步骤见参考文献[11],熵值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见参考文献[12]。
2.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tyspatialdataanalysis,ESDA)是一种揭示数据的空间结构的分析思路,可识别空间数据的集聚和异常情况,常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两种测度方法。全局空间自相关主要用来判断要素属性数据的分布是否有统计上的集聚或分散现象,通常用Moran’sI指数经济实证来表示。式中,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相邻为1,否则为0;Xi、Xj为位置i、j的观察值,-X为Xi的平均值;S2位属性值的方差;Moran’sI的取值区间为[-1,1],[-1,0)、0、(0,1]分别表示空间负相关、不相关、正相关。Moran′sI=åni=1ånj¹1wij(Xi--X)(Xj--X)S2åni=1ånj=1wij(1)局部Moran’sI指数进一步揭示了局部空间单元在相邻空间上的自相关性,位置i的局部自相关系数为Ii。局部Moran’sI指数为正时表示同类型要素属性值的地区相临近,负值表示不同类型要素属性值的地区相临近。根据Moran’sI散点图和局部Moran’sI指数可以确定四种不同类型的局部集聚模式,高高集聚(H-H)、高低集聚(H-L)、低高集聚(L-H)、低低集聚(L-L)。Ii=xi--xS2åni¹1[wij(xi--x)](2)
2.3障碍度模型
障碍度模型可以诊断出中国绿色发展进程中的阻力因素,障碍度计算采用指标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3个步骤进行分析诊断。①指标贡献度是指单个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②指标偏离度(Oij)是指单个指标与系统发展目标的差距:Oij=1-xij(3)
2.4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总共涉及49个指标,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所用的数据来源于2009―201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公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环境统计年报》各省(区、市)统计公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来源于wind数据库。
3绿色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分析
首先计算中国30个省份在2008―2014年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结果归一化处理),并对绿色发展特征和时空差异变化进行分析。
3.1时间特征分析
北京的绿色发展指数最高;、浙江、福建、江苏、上海、天津、内蒙古及广东,排名也较为稳定,基本位列全国前10位;而河南、甘肃及宁夏得分较低,均位于后几位;且河北、湖北、辽宁、吉林、湖南及山西的排名始终在后10位徘徊。排名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无论是排名靠前还是排名靠后的,省际得分基本上都在逐年提高。第二,各省份在不同年份的排名有所变化,但升降幅度保持在了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较为明显的是,省际之间绿色发展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的趋势,以7个年份排在首位的北京与排在第30位的省份指数极差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差值由2008年的0.2061、2011年的0.1797变为2014年的0.2387,差值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态势。这种趋势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4万亿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以及“十八大”后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是分不开的。根据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对中国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分级,对30个省份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划分为三个等级,得分为各等级下的平均水平)。在7个时间断面上,高水平地区由2008年1个增至2014年9个;与之相反,低水平地区由2008年的15个、2012年的3个变为2014年的0个;中水平省份由2008年的14个变为2014年的21个。高水平省份平均得分大致呈现减少态势,更多省份首次迈入高水平地区,改变了北京独占一席的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平均水平;中水平省份平均得分相对稳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波动;低水平省份由于2014年数量为0,平均分降至0。等级划分的变动说明了省际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明显。
3.2空间格局分析
利用2008年、2011年、2014年三个时间断面数据,分析中国30个省份绿色发展水平不同级别空间分布情况①。整体上看: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以及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如东部沿海省份,内蒙古和青海。具体看:2008年,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观察,中国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高―低―高―低”交替变化的分布态势。相比2008年,2011年低水平区域被较高水平、高水平区域紧密环绕,缩小为河北―山西―河南、甘肃―宁夏、湖南―贵州三块小型片区,中国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明显。2014年,最明显的特点是高水平区域由北京“独占一席”变为9个地区;同时,2011年的三块小型片区逐步演变为较高水平区域。依据区域发展政策及有关文件,将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四大经济区域②。分区域看:东北地区,由于相似的人文历史背景、产业发展基础、经济结构、战略政策,绿色发展水平始终处于“同一梯队”,即2008年的低水平地区、2011年的较高水平地区、2014年的较高水平地区。东部地区,由于财政资金充足、技术研发能力强、创新水平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路径依赖”效应,容易率先成为绿色发展效率高的示范区;7年来,除河北、山东外,其余8省份逐步变为高水平地区。中部地区,从2008年低水平地区逐步变为2012年的较高水平地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推进,中部六省区域联动绿色发展机制趋于成熟,应对经济发展负面效应的能力也变得更强。西部地区,从2008年低、较高水平个数基本持平逐步演变为较高水平地区并出现青海、内蒙古两个高水平地区;无论从资金、人才、技术等层面讲,西部地区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由于绿色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均衡发展的系统,虽然西部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良好,但也无法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的总体绿色发展水平
3.3空间相关性分析
计算得出2008―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全局Moran’I值,以此分析中国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的整体关联和差异特征。2008―2014年间的Moran’I值均为正值,且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中国省级绿色发展水平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正的自相关关系,并且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从Moran’I值时间序列上看,2008―2014年中国省级绿色发展水平的全局自相关性呈现出“升高-降低”周期性波动的演变特征,但整体上呈现升高趋势。说明2008年以来中国省级绿色发展水平的总体分异格局越来越明显,可能暗示着区域之间存在近邻效应,即某地区绿色发展水平依赖于临近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
作者:酒二科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