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略探中国经济治理方案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不仅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气魄,也有担当重任的能力。从近期中美贸易战之中不难发现,中美之间世界两大经济体的对冲,看似是美国维护自身经济权益,实则是美国掠夺式霸权主义经济的失灵。而中国则逐渐从世界经济的跟跑者,弯道超车转变为领跑者和规则制定者。这种自信和意识的觉醒,来源于对中国自身发展情况的认知,以及对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判断。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经济危机;中国方案
一、美国发起中美贸易战的本质和原因
1.贸易战的本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通过把一些低端的辛苦工作转移到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再通过对这些国家(包括中国)进行投资来获得财产性收入,利用获得的收入再来购买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而实现大部分美国人的相对富裕,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吸血过程。在过去几十年里,哪怕美国一个普通白领,生活都要比发展中国家顶尖的多数精英人物要富足。美国政府通过海外投资获得了大量的财产性收入,加上美元霸权,让美国人过上了全球其他国家都羡慕不已的生活[1]。简单来说,美国输出美元、输出资本,试图把苦活累活都转嫁给其他包含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让其民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即经济“剪羊毛”,是极端自私的利益优先主义。2.为何要在此时挑起贸易摩擦。一是阻止中国拥有国际金融话语权。1945年之前金融话语权在英国,1945年之后美国通过石油、美元获得金融话语权。现在我国成立了上海石油交易所,用人民币交易,卖出石油获得的人民币可以买黄金。俄罗斯、伊朗等产油国响应,上海石油交易所石油交易量迅速增长,直追纽约、伦敦石油交易所,位居世界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威胁到美元霸权。二是阻止中国拥有科学与技术话语权。1945年前科学与技术话语权掌握在德国,1945年之后美国取得话语权。现在我国鼓励和支持发展颠覆性和原创技术,让美国感到不安[2]。三是美国开始反全球化,这是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原因。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从1750―1950年,是以英法荷等欧洲列强以殖民的方式实现的全球化。第二次全球化从1950年到现在,是以美国为主导的,通过自由贸易理论建立的美式全球化。但到了近几年,美国人开始认为,在全球化中,美国利益受损,中国受益。美国年财政赤字、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国蓝领工人二十年没涨过工资,基础设施破旧没钱修,美国有1/3人口没出过国。特朗普代表了美国多数选民,代表了孤立主义,特朗普要干的事情就是要反全球化。希拉里代表华尔街,华尔街是支持全球化的,但在美国是少数。四是担心中国模式威胁到美国模式。美国模式的基础是私有制、多党制、三权分立、个人主义、人均GDP强调个人发展;中国模式是公有制、集体主义、综合GDP看重综合国力。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非论坛、东盟10+1,上合组织,提出全球治理,让美国担心[3]。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威胁,中国不愿继续当“血汗工厂”,所以美国发动了贸易战,试图压制中国的崛起。在历史上,一旦某一国的GDP达到了美国的65%左右,美国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压制,以免对美国霸权构成挑战,前两个是苏联和日本,如今是中国。维护霸权、维护美元,是美国的发展观.
二、贸易战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1.从中美两国看。短期看,中方反制有可能刺激美方继续加码,引发贸易战升级;长期看,中国代工厂式贸易地位的改变决定了中美之间从合作关系逐步转向越来越强的竞争关系[4]。中国对美国进口的依存度不高,对美出口量大,决定了反制手段有限;而美国在技术领域、金融领域、通讯领域的制高位置也决定了中国终究不能以牺牲国家根本利益来打这场贸易战,寻求必要的妥协和折衷是最现实的选择。2.从全球视野看。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各类市场的动荡,增加了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使贸易前景变得不可预期。目前仅仅是起步期,是寻找再平衡的过程,因此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更强,风险更大。此次贸易战和以往的贸易战不同,美国贸易争端涉及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历史少有,归根结底是其并非针对某个国家的贸易政策调整,而是拿出一套带有普遍性的争端解决机制去度量各个国家对自身的危害程度,表明美国对外国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此次世贸规则遭受挑战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就意味着全球贸易体系的重构,一旦突破现有的制度框架体系,难保不会把在世贸规则框架范围内协商的事情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贸易保护。
三、当前形势下的外交新观点及应对之策
1.“以和为贵”的外交思想新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古至今,中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和”字。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时,高度重视国际秩序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理念和主张。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等等。也正是这些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我国外交的新理念新思想新高度。2.贸易战的应对之策。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面临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应当有就是三个方面的对策,依次看就是“近―中―远”三个层次。首先,近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在科技技术层面,降低准入门槛,寻求与日本和欧盟的合作的“同一战线”。与此同时,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完善相关核心产业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产业的“孤岛”。在市场方面,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以互联互通为抓手,经济金融合作为导向,激发俄罗斯、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的市场活力。其次,中期打开大门。让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一些行业,比如金融、保险、汽车行业等等,一步步加速开放。开放即为引入,在引入外部资本和技术的同时,中国应逐步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鼓励兼并和重组,实现落后产能的有序退出机制。最后,当结合国内外需求变化角度培育新型产业,并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要建立面向未来的、全球化的产业供给体系和产业链,不仅要做到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具备国际竞争力,更要符合全球市场定位的新型产业体系和结构,能够形成新的发展驱动力。
四、世界经济发展需要“中国方案”
1.“中国方案”的提出。2014年3月28日,在柏林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第一次提到“中国方案”一词:“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指明了“中国方案”的主要服务对象和“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政要、专家与学者纷纷借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之机纷纷来中国取经,学习成就中国奇迹的“中国方案”。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及“中国方案”:“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再次指明了“中国方案”的光辉前景,丰富了“中国方案”的科学内涵,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构建美好世界的大国担当。2.中国方案的特点。“中国方案”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摸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实际需要和经济发展规律一条全新道路。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它不仅是对中国自己本身发展经验的讨论,更是对全人类发展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和对策进行论证和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的努力。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过去数十年来,中国主要是国际规则的参与者。但是,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无论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还是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希望,中国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规则的共同制定者和领跑者,并发挥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和作用。3.“中国方案”的现实意义。中国经济在经历过弯道超车,步入快车道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其他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中国方案”上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国和世界共同的发展机遇。从建国以来中国的“单轨”发展,到改革开放后与世界经济文化连接“并轨”,到现在实现弯道超车并提出“中国方案”,致力于做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头车”。在现今全球经济困境下,运用中国智慧,体现大国担让各国人民都能搭乘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困境,携手迈向合作共赢。“中国方案”具有开放包容共享的特点,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了是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正确的方案,所以一经推出便让世人认识到,在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只有基于华盛顿共识的“西方方案”,还有基于北京共识的“中国方案”[5]。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与发展契机,昭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所具有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在当前的新形势、新环境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2]朱磊,郑海涛,王惠文,任若恩.特朗普政府发起贸易战的可能性分析及中国的应对策略建议[J].新金融评论,2018,(1).
[3]毛艳华.“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价值与贡献[J].人民论坛,2015,(9).
[4]梅咏.关于中美贸易战和影响效应的冷思考[J].中国棉麻产业经济研究,2018,(2).
[5]张宇燕.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9).
作者:葛润荃 王仕伟 陈庆和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