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本衔接的研究
[摘要]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中高衔接的基础上,必须打通高本衔接的通道。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高本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好高本衔接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对如何做好高本衔接工作,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落实、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科学设计高本衔接课程体系、建立高本衔接的考核招生制度、共享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五个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本衔接;高职;应用型本科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层次提高,并且由于社会上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偏见,不少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拔高学历要求,着重招聘本科层次的人才,当前高职学生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意愿也更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教发〔2014〕6号)》指出“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自2010年开展中高比衔接以来,广东省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收到较好效果,而高职本科衔接刚开始进行探索。为做好高本衔接的教育改革,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高本衔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给高职学生提供更多向上成长的机会。
一、高本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积极探索高本衔接的模式
当前,各地在积极探索高本衔接模式,广东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进入本科的渠道主要有三种:三二分段,专升本,专接本。其中“三二分段”培养模式采用高职学习三年、本科学习两年的“3+2”培养模式,学生在高职阶段的第六学期参加对口本科院校组织的高职升为本科的转段选拔考核,达到要求者将进入本科院校继续2年的本科阶段学习,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升本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科学历;专接本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全省统一的专接本考试,然后大专还没毕业或即将毕业时进入本科学校学习,最后获得本科学历。专升本与专接本是传统的获得本科学历的方式,竞争激烈,有求学意愿的学生中只有少部分能获得本科学历机会。“三二分段”是近年来试点实施的新模式,也是当前进行高本衔接改革的主要模式,目前处于试点改革阶段,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开展。广东目前的做法主要是由高职院校自主与有关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方本科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为高职学生提供“三二分段”的学习机会。“三二分段”模式将是高本衔接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试点开展高本衔接专业,要求应用型本科学校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为构建职业教育的学历体系,职业教育要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历架构。目前中职到高职的学历晋升得到较好的开展,为做好高本衔接工作,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安排,每年有部分本科学校试点实施高本衔接,试点的院校和专业都很有限。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培养理念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阶段经过多年职业教育的改革,办学特征明显,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改革才刚刚开始。长期以来,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以“学术型”为主,根据国家关于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工作要求,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要逐步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学校,转向职业教育。因此,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科院校应转换办学理念,向高职院校“学习”,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变为以“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开始注重高本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
学生的专业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的学习上,经过多年的改革,高职学校建立了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办学理念不同,专本学校之间各自独立办学,过去缺少沟通衔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专业的课程不可避免出现重复设置。为做好专业课程的高本衔接,有必要对高职阶段和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进行梳理和重新合理地设计,按照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从低到高的人才分级培养目标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这方面,当前试点招生的对口学校已经开始积极进行探索,构建高本衔接一体化课程,但由于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脱节,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要实现有效的课程衔接还需要长期深入的研究。
二、高本衔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培养定位的问题
培养定位决定了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的层次、培养的要求。因此,要解决高本衔接的问题,首先要明确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按“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应用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复合型、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学生能处理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学校按“课程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培养工程师。高职学生和应用型本科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的要求是不同的,面向的岗位也有区别。因此,在高职和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职业岗位的分层要求。
(二)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
课程设计是培养定位的具体落实,高本衔接要根据高职和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设计课程体系。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应对应职业发展从低到高的能力要求,体现不同阶段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合理分工,实现二者课程相互衔接、相互分工、不重复浪费。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进行充分的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对高职和本科毕业学生所从事岗位的能力要求,为高职和本科阶段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避免高职和本科的课程设置混乱,做到架构清晰。
(三)本科院校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多年来的改革探索,高职教育已取得较大的成果,做好“高本衔接”的关键是传统本科院校要进行大胆的改革。过去,本科学校的教师重点在于科研,教学方式偏重理论化。应用型本科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要转型,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要进行转型。作为人才培养教育的实施者,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师只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对高职学生招生的问题
采取什么样的途径使高职学生升入应用型本科学校,这涉及高职学生的招生选拔问题。就当前的招生方式下,希望提升学历层次的高职学生中只有很少数有机会升入本科学校,要有效开展高本衔接,应建立应用型本科对高职学生的招生制度,提高高职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学习的机会。
三、做好高本衔接的对策
(一)积极做好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落实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职业教育从低到高的有效衔接。当前,国家已出台了不少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但政策的具体落实还需要省市积极出台相关办法,为高本有效衔接开绿灯。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主体是中职和高职,高职学生的上升通道狭窄。要做好高本衔接,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可扩大高本衔接的招生规模,如应用型本科学校在每年的招生计划中给出较大的比例给高职学校,给高职学生更多的学历上升机会。此外,政府还可出台具体操作措施,如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法,密切高本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鼓励高职学校与本科学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共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构建区域职教集团,在区域职教集团内有效开展高本衔接
职教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特别是地方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主要是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长期以来,高职、本科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在当前中高衔接、高本衔接的背景下,要求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打破界限,在区域职教集团内合作开展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可由政策牵头,吸纳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企业共同组建区域职教集团,在集团框架内积极开展合作,扎实开展中高本衔接的问题,深入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转化为对高职学生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理论及实践能力要求,从而构建高本衔接的课程体系。针对区域内产业发展的需求,对接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形成产业导向型的高本衔接职业教育贯通体系。建立区域职教集团运作机制,在区域职教集团内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三)科学设计高本衔接的课程体系
可借鉴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制度,尤其是课程衔接制度,如德国的核心阶梯式综合课程衔接法、英国的教学单元衔接制度、澳大利亚的教学内容“培训包”资格证书制度、美国的综合课程教学大纲衔接法及法国的课程标准分类衔接法等,这些国家都通过课程的有效衔接以实现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在具体实施上,可由高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共同成立高本衔接的专业实施团队,按照“社会需求调研―职业方向归纳―专业技能点提炼―人才层次划分―高本人才培养界定―学习内容归纳”的六步开发模式搭建人才培养框架。通过调研企业从事专业相关岗位从低到高的岗位需求,进行典型岗位职业活动与能力结构分析,科学设计高本两个阶段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系统设计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设计高本衔接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既避免知识的重复,又兼顾课程的深化和拓展。如高职阶段可采取金字塔形的课程体系,宽基础。应用型本科阶段采取“倒三角”型的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基础上进行扩展、延伸与深化。如可以采取“3+2”“2+1+1”的模式来设计“高本衔接一体化”课程。其中“3+2”模式,是高职阶段3年,本科阶段2年;“2+1+1”模式是高职阶段2年,本科阶段1年,在企业实践1年。
(四)建立高本衔接的考核招生制度
省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放宽应用型本科学校对高职学生的招生渠道,建立常规的向高职学生录取的招生制度,保持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人才上升的畅通渠道,实现高本的良好衔接。在招生选拔方面改革传统的以理论文化考试为主的考试选拔方式,具体的招生模式可借鉴当前中高衔接的方式,如采取自主招生,通过文化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由应用型本科学校自主决定招生考核的方法,选拔高职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学校学习。或者是采取保送方式,对获得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成绩优秀的高职学生推荐入读应用型本科学校。可以在高职学生的第四个学期末进行学生分流、转段升级考核,对于选拔上应用型本科学校的高职学生,可不参加顶岗实习,而是参加由高职学校安排的本科阶段衔接课程的学习。此外,还可考虑高本学习的“学分银行”制度,使高职和本科阶段的学生可以实现学分互认或学分转换,高职学生在应用型本科学校免修部分高职阶段已学过的课程学分。
(五)共享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职业教育教学团队的构建
由于各校拥有自身的资源和积累,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校企合作基地。高本衔接的高职院校和本科学校可共享共建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按企业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实践条件。实践教学基地可设在企业,也可以设在高职学校或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也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场所,只有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教学团队的构建,打破企业能工巧匠与学校专业教师的界线,人才通用,制订学校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技术能手到学校兼课的办法。高本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关系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建立,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实施。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在中高衔接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拓展高本衔接的空间,为将来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历架构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瑞敏,周建辉.职教集团化办学下的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2):5-8.
[2]忽杰.我国中―高―本衔接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8-70.
[3]刘晓红,曾文良,马炎坤,王景智.高职本科“三二分段”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衔接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93-96.
[4]王瑞敏,周建辉.统筹各阶段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及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12-117.
[5]李慧敏,井大军.构建“中高本”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1):5-6.
许彤 蒋明霞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