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探究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之重在育人,在培养一个人的德行、情操,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尤要重视德育教育。中国教育自孔子始,本文从孔子德育观念出发,浅谈其对现今小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孔子儒家
孔子的教育核心是“仁”,他希望弟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成为真正的君子;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当下提倡的德育一致,教书育人,教书是其次,重在育人,教给他们判别是非善恶的尺度,教会他们怎样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孔子的方法给了当下小学德育教育一些启示。
1.启发式德育教育
在德育教育上,孔子并不是采用填鸭式将自己理解的德全部灌输给弟子,而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给予弟子一定的提示,让弟子自己去感悟去理解,从而找到他们自己认定的德。司马牛问孔子怎么样做才是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司马牛又问怎么样做一个君子,孔子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只回答了仁人、君子应有的状态,即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并未直言如何是慎重,如何才能不忧愁、不恐惧,他把这些交给司马牛自己去思考,通过启示的方式让弟子在自己的思考中明白自己需要成为怎样的人。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启发往往比灌输更重要,小孩子的灵性盛,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他们总会问很多为什么,这种时候,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们思考方向的引导,而非单纯教他们背诵礼仪道德规范。
2.德育教育生活化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真正做到融进了生活之中。《庄子》里面提到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被困于陈国蔡国之间的故事,当时他们粮食断绝,七日没有饭食,神色疲惫,而孔子仍然在屋子里弹琴唱歌,子路与子贡大声议论,认为孔子在这样受难的时候仍然弹琴唱歌是没有廉耻的事情,不是君子所为。孔子并未生气,叹气叫他们进来道:“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以此可以看出孔子育人,从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从生活出发,告诉学生,何以为仁义,何以为坚守。小学的德育教育生活的联系,需要家长与老师的配合,同时也需要开展实际的活动,将道理与实际联系起来,诸如在卫生清洁、运动比赛等校内常规活动以及义卖、助老、捐赠等社会公益活动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通过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善良、帮助、意志、坚忍等品性在现实中的意义,在良好的氛围中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教育载体多样化
孔子在教育中以“诗经、弦乐为载体,通过二者修身、静心,传递“仁”“礼”“德”的概念。在被困于陈蔡之间时,孔子与子路、子贡解释之后“削然反琴而弦歌”,而子路大悟,“挖然执干而舞”,这里歌舞并非单纯是因为受困或者通达,而是德行的载体,是明悟的体现,所以有云:“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德育在教育中是最具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特性,本身不适应死板的耳提面命式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不妨借鉴寓教于诗、乐的方式,以诗歌、音乐媒介,将道德规范以更合适的方式教给学生。在具体的教育中,若以诗歌为媒介,那么诗歌的选用需要浅显易懂并且贯穿德育观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可以体悟到母爱,从而懂得感恩与回报;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懂得尊重与坚韧……这样的诗歌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对小学的教育有很大的意义。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也是很好的媒介,小学阶段孩子们感官敏锐,他们可以从音乐的旋律、歌词中捕捉到一些东西,并衍生出自己的理解。良好的音乐素材的选择,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德育的意义就在于此,通过德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明确生而为人的底线,从而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所坚守、有所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长成为更好的人。
参考文献:
[1]孙东宇.孔子仁学思想的德育启示[J].基础教育论坛,2017(12):4-7.
[2]黄惠婷.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26):356-357.
作者:冯绮虹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