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德育教育中个性教育的研究
摘要:个性教育是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教育者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和强化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过程。在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环节中始终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内容及实践活动。实现个性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必须在个性教育的过程中全面贯穿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今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要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展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的一代儿童。
关键词:个性教育;贯穿;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儿童的教育不断涌现出新情况、新形势。我国儿童的个性教育及其德育教育方法,需要立足于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社会需要努力培养儿童的个体独特的社会主体性,使儿童在未来社会中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独立的自主性、自由的能动性和发明的创造性,而且更需要培养具有实现中国梦的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的一代儿童。因而,个性教育要贯穿儿童德育教育。
一、儿童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个性教育一直是当代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也是理论界及学者专家深入论述的课题。在这里概括和通俗的理解个性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且以独特的方式使个体具有的独特社会性。它包括那些被人们认为是有价值的优秀品质,包括那些被社会认为是有益的和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品质[1]。个性是个体在社会中表现出的特性,而个性教育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为出发点,培养和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品质,预防和改造受教育者的不良个性品质的教育活动,最终达到个性的社会化。在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不仅是使个人达到以个体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具有积极的个人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发明创造性的统一,而且是使个体实现达到自身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个人潜能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儿童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修养即修身养性,修身是为使儿童心灵纯洁;养性是通过儿童自我反省,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品德修养是人的境界、涵养、素质、品位的综合,它是儿童的立身之本,只有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修养,方能使儿童作鸿鹄之飞。在儿童的个性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以品德修养为核心内容,而且,在个性教育的根本目的上,要充分体现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确立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的同时,要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心态和谐的全面发展。个性教育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把忠诚于祖国、为祖国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为己任的社会教育贯穿其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维护社会的法律、法规、制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意识。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展开教育的实践活动。良好的品德修养以社会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的使命为标杆内容。
二、儿童个性教育
以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个性教育恰恰是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历史使命出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德育基础为教育根基。个性教育以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为基础,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进行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树立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儿童的个性教育中始终要蕴含着公民优良的道德品质、文明的社会行为的共性教育,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性教育不能脱离德育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育者实现个性教育的政治思想保障,是个体实现自身才能应具备的品德修养,是个体接受教育应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实现个性才能及人生理想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我们强调个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绝不是自由放纵和不讲组织、不讲纪律、不讲社会责任的发展个性教育,个性教育是归属于社会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教育,只有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树立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是符合社会进步、社会需求、社会利益、立场的个性教育,才是能充分施展教育功能的教育。个性教育的目标要与德育教育的宗旨相一致,个性教育以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为基础,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要求。
三、儿童个性教育过程
要全面贯穿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儿童及儿童朋友,根据这些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必须把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他们的心灵的激情和渴望之中,寓教于他们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寓教于他们所生活的集体环境之中。这个过程的教育者主要是教师,还要寓教于教师和学生们的互动过程之中。在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首先着重于的是形成儿童思想核心及价值体系,使他们的观点、信念、情感、品德、行为具有一致性。儿童正值心灵最易接受情感教育时期,是形成社会行为准则、树立道德水准、养成道德习惯时期,所以德育教育活动,无时不容于生活、劳动、校内校外的活动中。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期望和理解都是在成长的每一项具体内容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教育理论来分析,德育教育始终贯穿在这样的教育实践的基本环节中:(1)个体要意识到自己是群体和社会中存在的个体。(2)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学会感恩。(3)社会劳动是最光荣的,热爱劳动是起码的品德。(4)要成为一个善良、诚实、正直的人。(5)在人际互动中要学会明辨是非,要培养社会的责任感。(6)道德信念是完全支配人行动的深层意识,个人才能的展示是依靠信念和行动的力量体现出来的。我们认为,正在成长形成个性的儿童也正是掌握社会和国家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要求时期,这个时期是形成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阶段。我们通过培养儿童的遵守道德原则的习惯和了解社会需求的过程,使每个儿童在幸福的生活和劳动中,做到培养着他们的初步公民的动机和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利益的关心。儿童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要围绕在活动中形成思想观念,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完成人生之路,这是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只有当儿童把价值观内化在他个人的思想体系中后,才能激发出他们深层的情感,同他的意志精神融合起来,并能在他的活动的行为方式、行动举止以及待人、对已的态度中表现出来,这也就是信念。
信念是个人的能动力量,信念不只是使儿童知道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儿童怎样把知道的变为行动。道德信念和价值信念的坚实基础是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奠立的,这个时期是个性形成时期,也正值学校生活时期,学校的任务就是要竭力使信念尽早变为学生独立的精神力量。每个儿童道德及价值信念形成的过程取决于他的活动、行为、行动的世界观的倾向性,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儿童朋友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争取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目的上去,让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和他所作出的每一个行动是有道德意义的事情和有社会价值的行为。儿童实现个人才能是要靠克服困难,凭借顽强意志,和有坚持到底的毅力来完成的,这完全是靠坚持某种信念而努力去追求的过程。一定时期社会的价值信念是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培养形成的高标准状态,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最高目标,德育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如今中华民族到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儿童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赋有艰巨的社会使命。中华民族的希望寄予儿童身上,儿童的信念中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儿童要努力践行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树立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信念。如果我们的教育得法,如果我们的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中,落实在学生的劳动、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工作就能以创造社会价值这种最高尚的创造意愿吸引儿童,那就没有哪一个活动领域不会使儿童的个性达到最完美的程度。教师激发儿童去积极的思考人生价值,才能激励他们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感受,才能使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儿童的才能不是由教育者去寻觅发现的,而是儿童靠信念和行动在自己身上产生和形成的,完美的个性及才能的展示是靠信念和行动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个儿童如何在社会中发展,取决于他的精神信念,这种精神信念,也会在他成人后表现出精神上的坚定性和对原则的忠诚性。儿童只有能以自己的光和热去温暖别人,在造福于社会的斗争中寻得个人幸福,才能有去非凡作为的前景。儿童朋友在这样的追求中,才能达到个性的最完美的状态。个性教育的过程要全面贯穿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温凌云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