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德育教育论文 > 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影响分析

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影响分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9-25 09:30:00人气:363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这不仅对高校的传统德育工作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且对尚不具备判断力不和自制力的大学生,在身心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方面,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负面影响;德育教育

一、引言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所有领域,功能强大的网络覆盖、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对最具活力、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因而,他们所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也是最早、最普遍的、影响力最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历年的《中国因特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上网用户中年龄在18到35岁之间的用户占绝对优势,18至24岁的用户超过了一半;在用户的职业分布中,大学生最多。也有众多的大学生成为了“网人”,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生活着、沉浸着、并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然而,互联网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纯洁的虚拟世界,多样化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显现出来,有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异度”空间,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又有多少大学生由于身受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而挺身走险,甚至以身试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E时代呼唤网络德育教育。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

(一)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些信息,势必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族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因特网上信息传播的隐蔽性,使部分学生在网上容易放松对自己言行的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语言亲昵、挑逗、肮脏、煽情、粗俗、辱骂等,使得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2](P.138-140)

(二)影响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想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由于网络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大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患上“自闭症”。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他人,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也给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带来了消极面,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造成关注自我、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的非常个人主义;他们相当多地从电脑网络中吸取营养,导致一方面对网络极度迷恋,患上信息上瘾症;另一方面又感到孤独和郁闷,患上信息孤独症。互联网给人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人们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体验着一种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得到了一种逃避的方式,利用虚拟的“人机交互”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这便造成了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甚至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们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沉浸于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从而网络文化的异质性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倾斜。

(四)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

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差,也不善于取舍。上了网,就下不来,达到了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疯狂地步,将大量时间用在网络游戏上,痴迷于“聊天室”,沉迷于“网恋”,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完全不能自拔,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甚至产生了种种幻觉,没办法只能做了网络的俘虏,长期以往下来,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只能退学荒废了学业。

(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生理上大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期,若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脊柱也易变形,还可导致精神衰弱,情绪不稳,严重影响身体的发育。[1](P.157)同时,由于某些大学生对上网有很强的依赖性,玩游戏时精力又高度集中,脑子里时时刻刻想的都是网上的虚拟世界,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世界间的角色转换,伴随着血液加速、心跳加快,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易形成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不仅如此,长期与网络打交道,又阻滞了认识――逻辑的良性发展,导致认知惰怠,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再加上网吧空气混蚀,人口密度大,烟味、食物味、汗臭味,五味俱全,机器声、打闹声、脏话声,声声刺耳,卫生、环境条件极差,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

面对网络上良莠参差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利用网络防火墙以及技术更为精湛的软件,过滤有害信息,为大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的信息。同时,学校和家长应联合起来,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大学生上网把好关,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和守望者。

(二)加强网络道德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彩的适合大学生年龄段特点的网页,通过校园网网站和网络德育课,向学生介绍和宣传《预防成年人网络犯罪法》、《网络安全管理条例》等,学生通过学习和查找,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制度措施,在头脑中建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意识,认识到浏览网页上的色情、暴力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知道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违反法律,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自觉遵纪守法。[3](P.144-145)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三)加大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首先,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品格。其次,鼓励学生多写、多算,不要老用电脑和网络来代替这些基本的能力。再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电脑前只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让学生对讲学的课程内容先预习,运用电脑制作有关课程学习的课件,好的予以采纳,及时鼓励表扬。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减少了学生浏览其它网页的时间。

(四)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健康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快速成长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但羞于启口。教师和家长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也不便在公开场合宣讲或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建立健康教育的专题网站,设置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测试或心理学专业老师在线指导等栏目,使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或家长交流、谈心,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和指导。由于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学生可以匿名,因此,他们就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可以大胆的向教师和家长说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疾病,以获得最大的帮助,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网络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的“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历史、社会、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速率和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所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提高学生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

社会、团体要经常开展一些如由团中央、全国学联等主办的"和讯杯"中国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活动,参赛方式完全以大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进行,比赛内容完全侧重于大学生们的网络素质与网络技能,着眼于参赛者实践运用网络的综合能力,如"网络创意大赛"要求就网络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想象与设计,或通过发明某种技术对现有网络进行整体或局部的改进,如远程医疗、电子商务、信息传递的相关应用等方面。加深了学子们对网络的理解,从而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体会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四、结束语

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为此,高校应当积极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对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加强学生上网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抵制力,克服上网引起的人格障碍等问题,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剑,刘召利.论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2]韦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1.

[3]覃明.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网络财富,2010.

作者:王淑华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