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的实验操作能够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研作风。然而,在当前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望达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方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可以人工合成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也可以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特别是在创新药物研制、新功能材料开发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机化学的核心功能决定了有机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基础性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机化学实验使抽象的反应机理得到直观结果验证。学生通过对基本实验的操作,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深化,从而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实验课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研作风,为学生后续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1-3]。针对我校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有机化学专业特点,在我校实验条件基础上,笔者对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以下归纳与总结,且已初步获得教学成效。
1当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瓶颈
日常教学实践发现,当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1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重视度不够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的实践补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任务不只是简单验证、巩固和加深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研作风,为学生后续的科学研究上打下基础。但由于有机化学实验的验证性定位,限制了学生主观创新性,导致课前预习敷衍了事,实验过程机械操作,实验结果胡编乱造,结果是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缺乏主动分析,不能正确解决,出现的实现现象不能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释等,造成这些问题原因核心在于学生对有机实验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2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
当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操作”模式,教师集中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流程等;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关键实验步骤并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给出理论解释。随后,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重复实验,机械操作,取得数据,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化学生主体地位,容易导致学生做实验只为完成任务,走走形式,实验操作过后即忘,认识不深,不易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
2探索实验教学的方式改革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重视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但长期以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诸如实验内容相对固定、教学模式死板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实验中只能进行模仿验证。这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5]。针对当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展开如下探索:
2.1建构新型师生教学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针对实验教学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弊端,笔者做了一些改进。首先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在开展下一个实验之前,有目的提出问题,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文献,借助网络微课,向老师请教解答等多种途径寻求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实验材料预准备。由于有机实验课程时长的限制,为了节约时间,当前都是任课教师或者专职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实验中的通用材料,这样虽带来便利但在课程开展中导致学生只会用却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在实验开展中,有目的性的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轮流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有机融入性,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方便学生更好的开展实验。最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关键现象,引导学生回到课本,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2.2建构新型实验分组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结合我校实际,当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示范教学模式,教师介绍实目的、原理、仪器搭建及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突出强调实验中关键时间、温度节点,现象变化并对实验现象做出理论解释。学生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通常为两人或三人一组,具体过程为:“重复实验步骤→取得实验结果→准确记录数据→形成实验报告→完成实验课程”。这使得实验课程过于形式化,脱离了实验课程验证理论。为了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初衷,笔者做了如下探索:第一在现有实验仪器和原有分组的基础上,每次实验分为一名操作者,一名记录者,依次轮替,均衡培养每一个学生动手能力,让每一个学生能动手、会动手;第二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先不急于做出解答,而是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查阅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我解决。对于实验现象,应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构思,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疑惑―通常为实验操作细节和对理论的疑问,在学生自查过后,教师要及时对其做出正确的指正和判定,这样才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认知,以此提高他们操作水平。最后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实验成功与否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不唯结果论。对于成功的实验组,请他们认真总结,重构实验过程;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引导他们重构实验操作流程,和他人讨论,分析失败原因;不能简单以实验成败论英雄,培养他们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作风。
2.3建构新型考核标准,重点突出过程考核
当前的实验课程考核主要集中在预习报告书写,实验操作规范与否,实验是否成功以及实验报告的记录整理等显性部分,而忽略了实验课作为验证学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隐性部分,而对隐性部分的考核笔者认为更应该体现过程性考核。笔者将有机实验过程性考核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强调课前预习、强化动手操作、突出结果分析。课前预习考核从简单的书面报告中走出来,建立“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提出思路”的要求,通过自主设计的全方位考核标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课前预习;实验操作过程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察,摆脱传统实验中“照方抓药”、实验步骤机械重复、对实验现象观察不认真、对实验过程不深入思考的弊端,从而更好地培养创造性和积极性;实验结果整理不能拘泥于实验报告的简单书写,在实验结果中可以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对现象深层原理的探究、对实验结果成败的科学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整理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考核标准要做到灵活多变,而考核过程要做到有理有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善动脑爱探究,从而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和水平。
3结论
通过地方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方式方法,构建新型师生教学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积极性;构建新型实验分组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构建新型考核标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研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最终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培养更多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同建.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5(11):198-200.
[2]曹展梅.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43-46.
[3]徐勇军,杨晓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13(1):93-96.
[4]熊万明,陈金珠,陈清赵,等.网络课程辅助下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6):57-59.
[5]徐怀春,刘俊,赵宁东.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2013,39(12):188-190.
任芳芳 胡朝俊 王栋 盐城师范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