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摘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把“读”当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还应利用有效的策略教会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品析、积累运用语言,从而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更要通过充分地“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充分阅读阅读现状阅读策略
一、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我们在听课时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布置学生读课文,学生才刚刚读了一遍,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来得及理解,教师就匆匆忙忙地让学生停下来,开始组织对话、交流展示。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有的是直奔重点谈感悟,有的是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教师们总是想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程序,但却忘了,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公开课,我们都应该以生为本,应该根据学情教学。试想,学生匆匆读一遍课文,对于课文内容还不熟悉,所谓的对话、交流、感悟、分析能有效吗?这时的学生对课文还没形成整体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学生能有深刻体会吗?关键是,学生如果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每次学习读得浅,理解也只会是肤浅的。在此基础上的所谓感悟,就只能是泛泛而谈,不得要领。笔者曾经新接一个初二年级的班级,全班共有63名学生。在对所带班级的课文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78%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阅读在两遍以下,21%的学生在学习前甚至一遍都不读。考试时,有90%的学生匆匆读过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后来,笔者所在学校所有语文教师对自己班级学生也进行了调查,一千多名学生的阅读情况皆与本班情况相似。为何不能做到充分阅读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把“读”当成教学的重点,未就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未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更未进行过系统的阅读训练,导致学生对阅读不重视,没兴趣。如果测试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速度根本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后获取的信息量很少,阅读效率很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语文课文加长,但是教学时间少,一周仅有六到七节课的时间,教师要赶教学进度,课堂上就不会给学生太多读课文的时间。许多教师往往会把读课文布置成家庭作业,而学生会认为仅仅是读课文,又没有有效的检查形式,往往不去完成,因此未达到阅读的要求。学生这种肤浅的阅读习惯不仅会影响平时的语文学习效果,而且还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考场上,阅读浅尝辄止,答题匆匆忙忙,阅读题的成绩就总是无法提高。有些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再读文本,重新做题,做题的准确度都能提高,分数也能增加,这说明正是因为在考场上没有认真读题才会丢分。学生在总结失分原因时总说是由于自己粗心,其实他只是找到了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是,由于自己阅读肤浅造成了理解不到位,致使答题也不能做到准确、完整,分数自然就受影响了。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的“读”,尤其要让学生充分读好每一篇课文。其次,要在学习课文时提出明确要求,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体会、想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充分阅读的策略
(一)提出要求: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
课堂上的阅读形式主要有朗读和默读。朗读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每个字读清楚、读准确、读响亮,还要根据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把握好重音、停顿,并采用恰当的语速、语调。“根据朗读表达的语意重心、朗读意图和思想感情的变化,由语词组合所构成的一句话的语节单位,一般应处理为:一般性的语词和音节作快速和自然音域朗读;次重音节的语词和音节作中速和自然强音或高强音处理;重音节的语词和语节,是语意、朗读意图和思想感情的体现,要作缓慢、高音域或者低音域处理。”[2]洪宗礼、程良方老师在《谈“默读”》中指出:“我们要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逐步达到‘懂、快、化’三个字。所谓‘懂’,就是要理解。借助注释等,看得出一篇文章的大意,理得出一篇文章的脉络。……所谓‘快’,是指速度。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按一定的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字,力求有较高的阅读速度。……所谓‘化’,就是运用。通过默读,悉心领会,把知识化为己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灵活运用。”[3]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借鉴,教师们也应根据学情、材料特点,对本班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千万不能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成什么样就什么样。
(二)保证时间:应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课堂上尤其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比如:我们可以让读课文成为假期作业的一部分,发下新课本后应让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单元学习前通读全单元课文,新课讲授前通读整篇课文。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自习课时间、课前预备、课后复习等零碎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把读课文设计成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舍得给学生时间去读课文。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片段,更要给足学生时间反复研读,千万不要认为读课文会耽误教学时间。
(三)丰富形式:阅读要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常规的阅读形式有听读、朗读、默读,我们还可采用个体读、小组读、全班读、分角色读、赛读、轮读等形式。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读教材的理想境界就是,每篇课文8遍读:章法欣赏的析读、内容概括的写读、笔法手法的品读、语言品析的赏读、精段分析的研读、音韵节律的朗读、教学资源的类读、文献资料的助读。”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总而言之,要多种形式相结合,以丰富的阅读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浸其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
(四)指导方法:阅读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程标准》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1]如果只是很随意地让学生去默读,许多学生是不能达标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达标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进行默读训练。比如计时默读,要让学生全神贯注,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尽量扩大阅读的视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找重要信息,针对不同文本会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会在阅读时采用批注的方法。
三、评价和检查的策略
评价和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激发阅读兴趣,检测阅读效果。教师比较头疼的是,虽然布置了阅读任务,却无法有效检查。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进行评价和检查。《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1]这是评价学生朗读的重要依据,但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通过朗读来接受检查和评价,但这样的检查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让学生自评互评,每组抽查一部分学生进行班级展示,师生共评。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音频软件把朗读的内容录下来,到学习群里,老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即时评价。这种方式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作业,能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初次进行默读训练时,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文默读。《课程标准》要求默读应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我们可以利用钟表或者多媒体上的计时器给学生计时,每次统计出未达标的学生数,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提高默读速度。其次,在学生默读速度达标后,要保证学生默读的效果,避免出现学生只图快,却没有进行有效默读的问题。每次默读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几个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默读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回答相关问题,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利用评价可规范学生的阅读。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总原则应是让学生爱阅读,能认真对待阅读,做到充分阅读。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要让学生在充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在读中陶冶情趣、读中品味、读中‘咀嚼’。”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做到在读中能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能有所感悟,在读中能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康兴.课堂朗读的声音形式[J].语文教学通讯,2018(3B).
[3]洪宗礼,程良方.谈“默读”[J].人民教育,1981(7).
作者:董荣丽 单位:长治市郊区二中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