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为我国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网络信息普及的现今,社会对于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效果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将针对现今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其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引言
如今社会变化之快仅在一瞬之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而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利用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先进技术,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加强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管理存在不足
近些年,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如,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考核过关或成绩好,这样的评价与评级标准是滞后的、过于传统的,存在着许多的漏洞。一味地要求成绩,而不关注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自我思考、职业规划和综合素养,只会使得学生的思想局限与僵化,无法拓宽眼界、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无法发挥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际价值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引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不够新颖
现今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都是一些传统的书本知识,从简到易,教师一步步教学生如何操作。但是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与快速发展和更新的社会相比,这样的传统教学内容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也无法帮助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操作方面有所进益。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是非常高的,若无法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善,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许无法适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专业能力。
(三)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中,教学方式常常是围绕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而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意识,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和设计。因此,授课时常常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一种被动的情况,失去了积极主动性,也使得教学质量与效率不断下滑。
三、如何进行计算机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微课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微课在教学的引进随处可见。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化课程应该以实用性教学为主,把主要的技术和操作传授给学生,尽量省去“繁文缛节”的理论知识,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会灵活地运用。利用微课,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浓缩和总结,把计算机操作流程做成一个简单的视频,时间在3到5分钟一节,即“微视频”。这样的微课内容,简单易懂,既可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也方便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对操作的掌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微课视频内容的设计,简单的知识点可以稍做解释,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详细、有趣地描述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在课前进行分析和备课,总结出重点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程序或者是简单的练习题,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知识。完成练习后,后台自动批改和评价,便于学生了解操作流程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将微课充分利用于计算机信息化课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在机房进行微课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节省课堂的时间,使教学内容精简、有效率、不拖沓。教师可以在计算机机房课堂大屏幕上进行操作流程的演示,并播放微课视频内容,让学生一边模仿一边深入了解,自我控制学习进度,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由于基础条件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每位学生对同样课程的掌握能力和知识吸收与应用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差异,帮助学生在计算机信息化课程的学习中有所进步。由此,微课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在课前将授课内容视频进行提前录制并传至网络学台,学生可以到平台上进行自主地下载和预习,帮助学生细化每一步操作。这样的方式便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提前的了解,以加快学习进程。同时,教师可以上传一些拓展性内容,方便求知欲强的学生或者是对此方面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和发掘。如此,能够帮助学生填补不足之处,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微课已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但是现今社会发展过快,每天都在不断更新和变化,若是长时间依照同一个微课教学模式,学生自然也会被消磨了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改进和丰富教学方式,始终保持趣味感与新鲜感。比如,一堂课的上半节,可以是微课视频教学,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进行实际操作,再完成一些模拟操作题。下半节课,可以让学生对于练习题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与同组成员沟通交流,找出自我的不足。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题目的完成度和正确率进行分析和再评价,调整授课进度和难度。
(二)开展教学改革与课外活动
教学改革的推进在于许多方面,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课堂氛围的渲染等。首先,在设定教学目标方面,对所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心理,进行完全的掌握和分析,进行合理地教学目标设定。做到“步步完成小目标,最后达到大目标”。不能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在教学方面也要具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在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教师要做到创新和改变。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得到学生们的建议和反馈后,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重点部分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部分相结合,做到边学边会,且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学习氛围的渲染方面,教师要做到不断创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生动的小游戏,让学生们在学习前试着破解难题,拯救小动物或游戏通关。或是应用STS教学观,创建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得学生自动加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习的有效性。开展课外活动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创办“远志杯”“创新杯”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类活动。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专业进行研究和探讨,不断创新。开展程序设计比赛,可以是一个APP或者是一个小游戏。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和辅助,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团队交流和合作等社交方面有所进步。类似的课外比赛和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
(三)扩展教学与社会资源
高职院校在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不吝啬于资源的引进和扩展。院校应为学生引入外部的教学资源,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见习或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研究自身的专业知识。如此一来,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习内容,还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了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分组,创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在周末时为周围的居民解决一些计算机的疑难杂症。通过这样多次的锻炼,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提升自我的操作水平,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感受到自身的专业价值,从而更加热爱计算机专业。院校在教师队伍资源配备方面也应该不断引进优秀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与社会上的计算机企业进行合作,由教师带领学生前往优秀的企业进行参观和见习,多给学生一些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与此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一些在计算机领域有名的专业人士或者成功人士来到学校举办讲座宣讲,宣讲内容可以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和自身的亲身经历,以此激励学生,给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学习资源不断更新,而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及时地关注信息资源的来源与如何将资源合理、科学地应用于计算机信息化课程当中。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搜索和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与资源,拓展学生的眼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2]。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与网络信息技术息息相关,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化课程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教师、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工作,创立一个更好地教学条件与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为今后顺利地融入社会建立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岚,刘华,李宁,薛静.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4):222.
[2]郑黎明.高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6):148.
王先花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