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的批判性教育的现状
1社会现状
整个社会现在充斥着无数的信息却唯独缺少思考,虽然这种思考在不断的增加。而这种思考的增加,关键是什么,关键就是言论自由的开放。很简单的例子,纵观中国大事的媒体传播渠道,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原来在中国要是发生什么事情,往往要经过报纸和电视进行传播,这样的局限性就非常的明显,什么能播什么不能播大家也都知道,新闻联播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后来通过论坛和门户网站,随之产生出了网管这一新生事物;再后来就是博客和空间,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也出现了一系列限制的符号,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进行限制;到了2009年8月,在无数人为了Facebook和Twitter翻墙无数之后,中国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新型互联网交流平台,微博。在越来越开放的言论自由之后,中国国民突然发现,微博运营商方面,也会对公民的言论进行多番的限制。
2自由言论
这种自由的言论带给中小学生的,不仅仅是开放的思想与思维,也有一种令人担忧的问题。因为中国的中小学生缺乏一种批判性思维,学生们已经习惯听从任何方面的信息,并相信它。这种缺乏,是从教育的开始就已经植入的了。从小学开始,我们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第一步骤肯定是从课本、教辅书中寻找答案,而非自己独立思考。因为这样的方式最为快捷与方便,而老师手中厚厚的一本教学大纲恰巧为这样的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后台支撑,此为其一。其二,现在中小学教学中,老师依旧不能质疑教材。教材和大纲是教师教学最主要依靠的东西,而教材与大纲的编写往往由教育部和几大出版社共同出版,而最终的考核标准恰恰是自己出版的教材与大纲。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丧失了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力,这就直接导致教师不能教自己所想、教自己所思、教自己想教的。而在长期的压抑之下,教师也渐渐的开始承认这一现实情况从而屈服。试想,连教师都无法质疑都不能质疑,拿什么来让学生学会质疑呢?其三,大环境中言论自由的压抑导致学生丧失批判性。言论自由可能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很可能导致言论过度自由。人的劣根性就在于无法控制其自身的欲望,反而自主的膨胀欲望。一旦言论的大门完全敞开,而国人的批判性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自由之时,自由的国度也将成为一种不自由的地域。这就是一些学者强调的“第六自由”,即“免于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
3现在的中国
现在中国有种矫枉过正的可能,无处不在的网管和“五毛党”,活生生的演绎着《一九八四》中“老大哥联播”和“真理联播”。托克维尔曾经强调“多数人的暴政”,在自由不能被保证的时候,平等就成为了“多数人的暴政”。现在社会有这样发展的趋势,而最为受到冲击的就是在校学生。从80后开始,这样的一种“多数人的暴政”都在不断侵蚀着学子。特别是中小学生,在其自我独立的心理应该被培养的时期,遭受着一种“自由的压抑”,导致了学生批判性的下降。
4批判对一个人的影响
当一个人丧失了批判的时候,那么这个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他不会思考现状,也不会反思历史,同样不会正确看待未来,只会胡乱的展望。这种批判性,在目前而言就是反思,反思我们曾经做过的一切,从中取得有利于自我或社会发展的各种元素。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并不只是因为人类更新技术的速度更快,而是因为我们人类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我们自己成长的足迹,并进行反思。公民在人身自由后寻求言论自由,是因为人们知道言论自由是对现实生活以及历史的一种有效的反思。但是人若是丧失了这种反思,只想着一味的进取与改变,也就会产生一些很可怕的后果。中国现在正在以一种飞奔的速度改变着,但是社会危机出现的速度也在逐步的增快。与此同时,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泛滥成灾在影响着下一代中国人,泛娱乐化导致了社会审美的不断低俗。正如刚刚上映的《人再逋局濉酚搿侗沂澜纭菲狈康亩员龋颐墙岱⑾郑哐诺纳竺勒谠独胫泄耍钗直捎氲拖碌娜の对虺涑庾胖泄说氖酉摺6衔退椎纳竺廊の恫⒉豢膳碌墓鄣悖虺涑庾耪龌チ晌恢滞竦闹髁鞴鄣悖
5结语
如果我们的言论自由不能合理化,那么我们将无法相信任何一处得到的资讯,包括新闻联播和论坛微博;如果我们中小学教学时,再不考虑批判性教育,那么再多的发展反而会成为毁灭这个社会的工具。作者:赵呈霁 福建师范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