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入学教育论文 > 研究生入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

研究生入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 

日期:2018-01-14 19:42:04人气:717

[摘要]入学教育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新生进入新角色、适应新环境、开启新生活的第一堂课。学校应针对研究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生的群体特点和成长需求入手,对研究生入学教育进行系统规划,并建立反馈评价体系,推动入学教育朝着更成体系、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

近年来,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年增多使得研究生教育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作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第一堂课”,是研究生转变角色,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环境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更远目标的关键起点,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充分了解研究生的成长需求和培养特点,分析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探索有效的研究生入学教育方式,科学开展研究生入学教育工作,应当作为当前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及对入学教育的需求

(一)有明确的求知需求,更关注未来发展

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实践,具备一定的能力基础与专业积淀,且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学习的深入,对自身的定位与期望也更加明晰,也更为关注自身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规划与未来发展。但是,现有的许多新生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仰望星空者较多,缺少明晰的计划与脚踏实地的执行。此时的研究生迫切需要系统化的入学指导,帮助其构建较为明确的学术计划、职业规划乃至人生目标。因此,针对研究生发展需要的入学教育,要侧重于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引导,帮助树立未来理想目标,并做出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

(二)需要快速转型,更需要合力支持

适应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之一。研究生虽然比本科生更独立成熟,更具社会性,但对从校门走进校门的研究生而言,原本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变得不再熟悉,随之而来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甚至人际交往模式,都将成为新鲜的尝试,“适应”又一次成为最大的问题。此时的研究生新生,需要对其思想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引导,需要导师对其学科认知和科研领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需要朋辈给予更多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上的鼓励。因此,针对研究生的入学教育,重在各个环节、各方力量合力支持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氛围、新身份,为今后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三)个体差异较大,更需要精准指导

由于研究生经历不同,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学术水平也就出现较明显差异,导致了研究生新生在入学伊始,呈现出不同程度和种类的需求。针对研究生个体差异问题的入学教育,需要面向学生的实际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量身打造的方案,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好前期保障。

二、研究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入学教育自身未成体系,碎片化严重

现有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存在两种现象,第一种为忽视研究生特点的“形式化”教育,入学教育基本采取学校开大会、学院开小会、集中进行讲座的形式。该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认识不到位,认为研究生有导师一对一的教育,无需再进行完整的入学教育。这种观点忽视了研究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导致研究生入学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合理完整的体系。第二种为忽视研究生需求的“前端式”教育,该种现象较为普遍,入学教育以主题班会、学术讲座等单向传输的集中讲授为主,面向全年级新生“一锅烩”,对研究生更为关注的进入研究团队之后的“后端”教育,则没有设计,导致研究生新生在科研团队融入、科研习惯培养等方面都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无法顺利地适应和进入科研学习状态。学校、院系与导师之间在入学教育层面也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各自为营,没有联合起来统一推进,导致入学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体系,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入学教育依靠学工队伍,缺少各方团队合力

入学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要依靠学校统筹教学资源、协调院系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才能推进,现实情况多是研究生入学教育仅由学生工作部门承担,或者是依托培养院系自行设计完成,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系所教师、导师团队、在校学生等均普遍缺乏参与意识,使研究生入学教育越来越被边缘化。作为研究生从本科进入研究生阶段的重要衔接,入学教育承担着帮助研究生从系统学习到科研实践转变的功能。然而,传统的入学教育大多局限于校史校情介绍、管理政策解读、院系专业介绍等内容,又多与本科入学教育联合开展,缺乏研究生实际需要的学术团队融入、学术科研起步、沟通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塑造等内容。因此,传统的适应性、集体式的入学教育并不能满足研究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需要系所、实验室、科研团队等更多与研究生实际学习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队伍参与到入学教育中来。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固有的,决定研究生教育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研究生归属于不同系所或者课题组,班级观念淡化,同学之间不再像本科生那样在学习与生活上密切联系,难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教育活动。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更需要依托所在的学术科研团队,导师言传身教式的指导、师兄师姐等“过来人”的经验更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困惑。

(三)入学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个性化需要

研究生群体有结构特征复杂、学习生活方式独立、经济状况复杂、心理健康状况多样等特点,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背景与经历,本科所学也是不同的专业方向,甚至是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的入学教育,集体式的教育指导与研究生群体多样化的特点不一致,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由此,导致入学教育实效性不强、契合度不高。入学教育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性,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体验的机会。研究生对于自身的学习及发展有较强的主动性,如果入学教育仅仅停留在室内的讲座与交流,就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关于研究生入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准确把握培养阶段特点,促进节奏合理推进

入学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起始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目的在于促使研究生新生尽快融入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方式,培养研究生的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生入学教育应以研究生特点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异,顺应人才成长规律,把握研究生教育逐渐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时代的特点,对研究生入学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首先,研究生的入学教育可以“前置”。根据目前研究生招生的方案特点,每年的三四月份,基本已经完成新一届学生的录取,甚至前一年的10月份,部分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学生,通过考核已被录取,各高校可将入学教育“前置”于此,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到9月入学前的这段时间,通过QQ群、微信群等建立联系,完成研究生班级的基本建制与需求调研,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归属感,为开学后正式开启入学教育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其次,研究生的入学教育可以“下移”。开学初,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和年级的需求,开展“网格化”的入学教育。在年级层面,以“前端”基础教育为主,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适应性训练、管理政策解读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在专业方向层面,以“后端”跟进教育为主,开展科研小团队的融入教育,以及导师、师兄师姐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帮助新生适应从群体性学习向个体性学习、小团队讨论的模式转变,建立巩固新的团队人际关系。

(二)依托培养环节团队,促进教育“落地”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决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层面或学院层面的力量,辅导员、导师、朋辈也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以及各学院可以成立入学教育小组,组建专门队伍设计开展入学教育活动,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建立相应的团队,借助新媒体手段,结合当下社会时代热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其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内容上,逐步将碎片化的内容进行系统性规划,注重开展以“适应”和“引导”为主题的适应性教育,以“科研训练”与“学风建设”为主题的科研引导性教育,以“心理疏导”与“个人发展”为主题的发展性教育,等等。形式上,在适应性教育中,通过制作入学手册、组织专家报告、参观校史馆等形式,使新生更快地了解校院历史传统,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在科研引导性教育中,通过组织新生见面会、教授系列讲坛等,使新生了解专业师资情况,明确自身科研目标与发展方向;在发展性问题的教育上,通过组织安全教育、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朋辈指导等,帮助新生明晰自身定位,找准发展目标。

(三)从填鸭式到启发体验,实现手段有效“翻转”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其入学教育应该增加前沿性较强的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指导学生尽快从以专业基础学习为主的本科教育转变为以创新实践为主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经过了本科的学习生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但仍需要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帮助其健康生活、准确定位,明晰对职业乃至对人生的规划。仅仅通过理论和方法的传输是不够的,还要借助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通过优秀学长的言传身教,树立榜样的示范力量,加强研究生自我激励、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培养。与此同时,建立反馈评价体系,组织新生对每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根据评价结果对入学教育进行修正和完善,提高教育的规范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也使得新生对于入学教育不再单单是被动的接受,而转变为主动的参与,真正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新生教育的“主人”,实现教育从填鸭喂养到启发体验的有效翻转。

王培 张名绮 康月娇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究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环境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