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国际新闻与传描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天津国际新闻与传描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助理记者、助理编辑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
2.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在新闻采编专业技术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核合格。
3.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
4.具有其他系列初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根据本条前3款学历情况,满足对应工作年限。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基本掌握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新闻传播规律,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能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新闻采编工作。
记者、编辑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博士学位。
2.具备硕士学位,取得助理记者或助理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2年。
3.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取得助理记者或助理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
4.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记者或助理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4年(后取大专或大学本科学历的,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5年)。
5.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其他系列初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已认定并取得新闻初级职称后,根据本条前4款学历情况,满足对应工作年限。
6.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其他系列中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转评)。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新闻学术水平;熟悉新闻运作规律,有扎实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能独立进行新闻采编工作,能基本解决采编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够指导初级新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三)业绩成果要求。任助理记者、助理编辑期间,应至少达到下列2方面的要求:
1.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1篇,或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2篇,或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和在省部级学术交流会上宣读或收入论文集新闻专业文章共3篇。
2.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以上2项。
3.参与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1篇(个)以上,或参与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1个以上。
4.参与省部级或区局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1次以上,并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5.个人获省部级、区局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区局级荣誉称号仅限于区级融媒体中心申报中级职称人员使用)。
(四)破格条件。不满足本条第(一)款学历、资历要求,任助理记者、助理编辑期间,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2项。同时,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2篇。
2.参与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2篇(个)以上,或参与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2个以上。
3.参与省部级或区局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2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4.个人获省部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
四、主任记者、主任编辑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博士学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2年。
2.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记者或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5年(后取大学本科学历的,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6年)。
3.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中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已转评为新闻系列中级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且与原系列中级职称任职时间累计满5年(后取大学本科学历的,任职时间累计满6年)。
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副高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转评)。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相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全面掌握新闻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新闻学术造诣;全面掌握新闻运作规律,有较深厚扎实的新闻采编实践功底,新闻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能解决采编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业绩显著,采写或编发了为社会所认可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采编专业领域全媒型或专家型的业务骨干,具有指导、培养中级及以下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新闻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主持完成新闻相关研究课题、调研报告等。
(三)业绩成果要求。任记者、编辑期间,应至少达到下列3方面的要求:
1.独撰或第一作者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5万字),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2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3篇。
2.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2项,或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3项,或分别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和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以上4项。
3.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2篇(个)以上,或作为主创人员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2个以上。
4.参与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2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5.个人获省部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
(四)破格条件。不满足本条第(一)款学历、资历要求,任记者、编辑期间,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2项,或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2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或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4项,或分别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和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以上4项。同时,还应至少达到下列2方面的要求:
1.独立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5万字),并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1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3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4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专业论文不少于2篇)。
2.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3篇(个)以上,或作为主创人员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3个以上。
3.参与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3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4.个人获国家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或入选省部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
5.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新闻工作满25年。
6.由上级主管部门近2年内引进到新闻单位,任命为班子成员,分管新闻业务工作,工龄满18年,尚无专业技术职称,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
五、高级记者、高级编辑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主任记者或主任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5年(后取本科学历的,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6年)。
2.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副高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已转评为新闻系列副高级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且与原系列副高级职称任职时间累计满5年(后取大学本科学历的,任职时间累计满6年)。
3.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正高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转评)。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新闻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新闻学术造诣;系统掌握新闻运作规律,有深厚扎实的新闻采编实践功底,新闻工作经验丰富,能解决采编工作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在采编业务方面有重大创新,工作业绩卓著,在新闻界有一定影响,采写或编发了为社会所认可的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采编专业领域全媒型或专家型的业务带头人,具有指导、培养副高级及以下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取得重大新闻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其他创造性新闻相关研究成果,推动新闻行业发展。
(三)业绩成果要求。任主任记者、主任编辑期间,应至少达到下列3方面的要求:
1.独立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8万字),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3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4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专业论文不少于2篇)。
2.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国家级三等奖以上2项,或分别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二等奖以上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或分别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不少于2项)。
3.独立或作为团队负责人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3篇(个)以上,或作为负责人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3个以上。
4.担任部门或团队负责人满3年,主持或负责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3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5.个人获国家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或入选省部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
(四)破格条件。不满足本条第(一)款学历、资历要求,任主任记者、主任编辑职称期间,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或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2项,或获国家级三等奖以上3项,或分别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二等奖以上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二等奖以上不少于2项)。同时,还应至少达到下列2方面的要求:
1.独立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8万字),并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2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4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5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专业论文不少于3篇)。
2.独立或作为团队负责人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4篇(个)以上,或作为负责人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4个以上。
3.担任部门或团队负责人满3年,主持或负责国家或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4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4. 个人获国家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或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或作为主创人员其作品获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5.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新闻工作满25年。
国际新闻传播中如何维护国家形象的研究
摘要:国际新闻报道面向全球受众,对于本国的形象好坏至关重要。国家形象对外展示需要借助新闻传播来实现,由于播报中对国家情况的描述能够反映国家实力和态度,这就要求在新闻播报中要保证语言和态度的端正。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新闻传播中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之后介绍了如何维护国家形象,从新闻专业度、新闻内容播报角度等方面分别进行说明,希望帮助新闻播报行业做好准备,坚决维护好国家的外在形象。
关键词:新闻报道;国家形象;态度
1国际新闻传播中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1.1国家形象展示窗口
一国的新闻传播代表了社会主流意识,在传播中会让国外感受到本国的社会舆论走向以及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他国对于一国的了解基本建立在新闻信息基础上,新闻媒体作为展示媒介,对外释放的信号对海外记者和关注人士有引导作用。以中国为例,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不断增加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报道,例如港珠澳大桥、高铁建设等,用户对于中国的认知开始由过去的贫穷落后向高速现代化转变,对中国的海外整体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
一国的新闻媒体和政府的口径需要保持一致,这样才是一个健康的国家体制所具备的。外国人在新闻媒体中看到的国家场景体现了国家实力,如果一国的新闻媒体反映的都是国家的积贫腐朽,那么国家形象的构建将会变得无比困难。积极的形象通过新闻传播才能够带给全世界,让其他国家感受到本国的发展和强大,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体应该做的事情。
1.2抵消敌对国家对本国形象的抹黑
对某国家有意识的形象改造,会加深人们对于该国的憎恶和反感。我国长期以来都是被关注的焦点,在人权问题方面更是多被指责,大多观点是认为中国政府没有人权,一味的压迫式管理,导致国内出现多种问题,中国唱衰论也一度非常畅销。例如,曾在台湾媒体一段采访中,台湾的学者认为中国大陆人没有能力消费茶叶蛋,这样潜意识对中国形象的抹黑,让台湾人认为大陆是落后和愚昧的,从而抑制大陆和台湾人的深层次接触。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国媒体对事实进行陈述,积极引导台湾人进入大陆来观察。中国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通过舆论的正面回应,会赢得有识之士的尊重。
此外,一些对中国的“捧杀”,以及“中国威胁论”的观点也常有出现。近些年,中国军事和经济力量不断增长,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军事实力增长会引起自身利益的受损,极力要求中国军费透明。中国不断对外宣扬主张:我们一直致力于维护中国的领土和海域完整,我们的目标是保家卫国,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另外,通过对中国维和行动的介绍让海外更清晰的看到中国的实际行动,将中国的军事实力增强和其他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区分开。
2在国际传播中维护国家形象的建议
2.1严格审查新闻内容,做出合适报道
国际新闻传播要注意对播报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不会出现有损国家形象的内容。在传播新闻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进行可以的隐瞒也不要进行故意的抹黑。国内新闻对于不法事件的客观报道,面对自身的问题不进行避讳,会让国内外的观众感知到中国国家形象的正面性。而对外新闻报道中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能够让受众增加对我国新闻传播者的认同。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真实而有用的信息,经过自己的意志做改变的内容是不被接受的,还会误导受众的思维,长期下去和新闻播报的宗旨相违背。
面对中国威胁论我们要坚持自主的观点,宣扬政府政策对全球和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以事实来说话,证明我国的大国责任,而面对唱衰中国的观点,我们应该坚持不卑不亢,用事实回击,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事实的播报和列举。
在2008年,中国奥运会前夕西藏和新疆地区发生了大规模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事件,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应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国外的媒体报道确是中国政府采用了血腥手段进行镇压。为了应对海外的质疑,中国用视频和现场的报道的方式进行展示,让海外观众看到这些有组织的暴力带来的危害,进一步维护了中国政府的形象,而且通过展现中国保护公民财产安全的举措,得到了海外观众高度赞扬,将针对中国的反面事件扭转过来,在国际中起到了良好传播效果。
2.2报道语言严格审查,立场坚定
新闻传播从业者一定要坚持新闻播报的专业化检查,保证新闻播报内容和语言都符合国家的形象建设要求,保证符合国家的利益。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内容的公布代表了一国舆论看法,如果不做前期的检查会导致后期他国的恶意揣测。报道者一定要从内心坚定自己的立场:公正客观。
此外,除了立场坚定之外,还要在设计敏感用词上反复修正,这样才能够保证播报不会出现失误。例如,在针对台湾的新闻中,都是以台湾地区、台湾地区领导人等字眼进行描述,避免出现台湾总统、台湾国家等。这些细节一旦出现错误就会使外界产生误解,从而造成轻视。在一些国家的理解中,新闻传播代表着国家政治力量,如果连高层的播报都出现了错误就意味着国家政策走向开始变化,这极不利于国家形象的维护。
细节决定胜败。新闻工作者即便是播报了多次的内容也应进行反复的校正确认,确保不会对国家形象造成损害,并努力在播报中坚持客观公正,通过数据和资料的实际反馈让受众自己判断和思考。
2.3做好应急处置机制,及时作出应对
在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的条件下,我们对外新闻播报一定要有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确保外界知悉。第一条消息是最能抓住受众眼球的,我国媒体应该尽快将全面的信息进行播报,避免被其他国家修改扭曲造成海外受众的误读。目前,我国央视已经成立外文频道,并通过法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言,全天候的进行新闻播报。在国内热点事件发生后,可以第一时间向海外播报,掌握了新闻发布的主动权。
中国政府近些年开始的反腐查处,及时进行了海外播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海外的误解,并通过我国的舆论播报让海外获知不法逃犯的所作所为,掌握了舆论的导向,这些都是我们及时发布信息,避免因为突发处理不当而产生损害国家形象的做法。
总结
国际新闻传播既是一国对外展现自己的渠道,也是一国了解国外情况的窗口。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任何一国都很难独立于其他国家之外,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政治体,更是承受了太多的关注。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新闻媒体将中国和平发展的立场发布到全世界,展示出中国的风采。国际对于中国发展的了解,离不开新闻媒体有效地报道传播。
参考文献
[1]裴希婷.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研究[J].新闻传播,2016(10X):82-83.
[2]单艳军.浅析新闻播音主持的社会责任感[J].视听,2017(4):128-129.
[3]王燕.国内新闻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作用——以CCTV-9频道为例[J].新闻战线,2015(12X):35-36.
[4]肖珺.认同危机:基于国家形象塑造的网络跨文化传播研究[D],2013.
[5]董小英,李其,师曾志,等.奥运会与国家形象:国外媒体对四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报道主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