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闻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天津新闻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助理记者、助理编辑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
2.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在新闻采编专业技术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核合格。
3.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
4.具有其他系列初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根据本条前3款学历情况,满足对应工作年限。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基本掌握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新闻传播规律,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能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新闻采编工作。
记者、编辑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博士学位。
2.具备硕士学位,取得助理记者或助理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2年。
3.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取得助理记者或助理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
4.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记者或助理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4年(后取大专或大学本科学历的,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5年)。
5.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其他系列初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已认定并取得新闻初级职称后,根据本条前4款学历情况,满足对应工作年限。
6.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其他系列中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转评)。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新闻学术水平;熟悉新闻运作规律,有扎实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能独立进行新闻采编工作,能基本解决采编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够指导初级新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三)业绩成果要求。任助理记者、助理编辑期间,应至少达到下列2方面的要求:
1.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1篇,或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2篇,或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和在省部级学术交流会上宣读或收入论文集新闻专业文章共3篇。
2.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以上2项。
3.参与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1篇(个)以上,或参与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1个以上。
4.参与省部级或区局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1次以上,并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5.个人获省部级、区局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区局级荣誉称号仅限于区级融媒体中心申报中级职称人员使用)。
(四)破格条件。不满足本条第(一)款学历、资历要求,任助理记者、助理编辑期间,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2项。同时,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2篇。
2.参与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2篇(个)以上,或参与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2个以上。
3.参与省部级或区局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2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4.个人获省部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
四、主任记者、主任编辑资格条件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博士学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2年。
2.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记者或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5年(后取大学本科学历的,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6年)。
3.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中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已转评为新闻系列中级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且与原系列中级职称任职时间累计满5年(后取大学本科学历的,任职时间累计满6年)。
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副高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转评)。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相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全面掌握新闻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新闻学术造诣;全面掌握新闻运作规律,有较深厚扎实的新闻采编实践功底,新闻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能解决采编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业绩显著,采写或编发了为社会所认可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采编专业领域全媒型或专家型的业务骨干,具有指导、培养中级及以下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新闻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主持完成新闻相关研究课题、调研报告等。
(三)业绩成果要求。任记者、编辑期间,应至少达到下列3方面的要求:
1.独撰或第一作者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5万字),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2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3篇。
2.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2项,或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3项,或分别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和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以上4项。
3.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2篇(个)以上,或作为主创人员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2个以上。
4.参与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2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5.个人获省部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
(四)破格条件。不满足本条第(一)款学历、资历要求,任记者、编辑期间,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2项,或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2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或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4项,或分别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和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以上4项。同时,还应至少达到下列2方面的要求:
1.独立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5万字),并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1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3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4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专业论文不少于2篇)。
2.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3篇(个)以上,或作为主创人员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3个以上。
3.参与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3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4.个人获国家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或入选省部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
5.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新闻工作满25年。
6.由上级主管部门近2年内引进到新闻单位,任命为班子成员,分管新闻业务工作,工龄满18年,尚无专业技术职称,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
五、高级记者、高级编辑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主任记者或主任编辑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5年(后取本科学历的,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6年)。
2.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副高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已转评为新闻系列副高级职称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3年,且与原系列副高级职称任职时间累计满5年(后取大学本科学历的,任职时间累计满6年)。
3.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其他系列正高级职称调入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满1年(转评)。
(二)专业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新闻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新闻学术造诣;系统掌握新闻运作规律,有深厚扎实的新闻采编实践功底,新闻工作经验丰富,能解决采编工作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在采编业务方面有重大创新,工作业绩卓著,在新闻界有一定影响,采写或编发了为社会所认可的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采编专业领域全媒型或专家型的业务带头人,具有指导、培养副高级及以下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取得重大新闻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其他创造性新闻相关研究成果,推动新闻行业发展。
(三)业绩成果要求。任主任记者、主任编辑期间,应至少达到下列3方面的要求:
1.独立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8万字),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3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4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专业论文不少于2篇)。
2.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国家级三等奖以上2项,或分别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二等奖以上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或分别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三等奖以上不少于2项)。
3.独立或作为团队负责人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3篇(个)以上,或作为负责人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3个以上。
4.担任部门或团队负责人满3年,主持或负责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3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5.个人获国家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或入选省部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
(四)破格条件。不满足本条第(一)款学历、资历要求,任主任记者、主任编辑职称期间,独立或作为主创人员采写编辑的消息、通讯、评论,拍摄录制的图片、音频、视频,制作的新媒体作品等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或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2项,或获国家级三等奖以上3项,或分别获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二等奖以上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国家级及行业协会二等奖以上不少于2项)。同时,还应至少达到下列2方面的要求:
1.独立出版新闻专业著作1部(不少于8万字),并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2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新闻专业论文4篇;或在省部级以上报纸、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和在省部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新闻专业论文共5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专业论文不少于3篇)。
2.独立或作为团队负责人采写、编发、制作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节目和栏目4篇(个)以上,或作为负责人策划、组织有较高质量的版面、节目和栏目4个以上。
3.担任部门或团队负责人满3年,主持或负责国家或省部级重大宣传报道活动4次以上,均取得较好社会影响。
4. 个人获国家级新闻工作相关荣誉称号,或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或作为主创人员其作品获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5.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新闻工作满25年。
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新闻学专业是实践性与政治性并存的学科,面对现阶段复杂的意识形态现状,新闻学专业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探索课程思政的新路径,促进学科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具备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感的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理论素养;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他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新闻学专业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培养基地,必须坚持正确的意识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需求。结合社会现实与专业特性,推进课程思政,优化思政路径,是高校新闻学专业面临的必然现状。
1.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与理论素养。教师是推行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效果。新闻学与思想意识形态关系密切,新闻学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夯实政治与理论素养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明道、信道、传道。
新闻学专业教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首先,关注国内、国际形势,拓展政治视野。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根据党的方针政策正确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能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解读各类社会信息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关注国际信息传播中的各种复杂现象,能透过新闻现象察觉信息传播的根本目的,正确解读不同国家、不同媒介对同一信息不同报道背后包含的政治诉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客观认知新闻媒体的政治属性。其次,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提升社会感知度。新闻学专业忌讳闭门造车,教师必须走入社会了解人民群众,才能更好的理解并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关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论述。
新闻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引导学生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目前,很多高校新闻学专业均开设了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的课程,但存在分散化、孤立化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门课程,更不是几个理论,而是应该贯穿于新闻学专业教育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各专业课教师都应该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课程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特色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系统认知。其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新闻行业在快速变革,新闻学专业教师要关注、学习业界的最新动态才能在教学中保持活力。尤其是面对现阶段网络传播中各类复杂现象,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认知力与判断力,才能更好的指引学生的新闻信息活动。
2.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高校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的占比相对较高,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相处的时间也比较久,将思政元素恰当地、自然而然地融入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认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学专业全课程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所有课程都应该尝试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进行讲解。如,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中,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真实的解读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新闻真实性原则,反思西方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真实的论述以及西方媒体在新闻实践中对新闻真实的践行。新闻采访与写作相关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关注普通社会公众的生活,并从中认知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新闻评论相关课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导向作用与引领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课程融入,达到门门思政的效果,从宏观上影响、引导学生。
其次,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切忌思政与课程“两张皮”。要达到生动自然地思政效果,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课程自身出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传达给学生。现代新闻学的理论主体由西方学者创建,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解读相关理论并以现阶段的社会现状为基点引导学生形成认知。以《传播学概论》为例,该课程理论较多,教师通过分析将优秀传统文化、现阶段的政策、媒介素养等融入不同章节。如,在人内传播中,将理论与儒家思想倡导的“吾日三省吾身”相结合进行分析;在传播符号中,以李子柒为例分析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优、劣势;在沉默的螺旋中,分析网络暴力形成中优、劣势意见的发展……学生在理解相关理论的同时也自然、合理地接受了教师传达了思政元素。
3.在实践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各类实训、实习课程占重要比重,发挥着提升学生新闻实操能力的关键作用。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理念应该从实践课程延伸到工作中。
首先,在实践中坚定政治意识,建立职业道德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具备大局意识,传播正能量。一方面,新闻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社会的正面信息与正向发展,聚焦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七十多年的奋斗,中国社会已经取得了国际瞩目的发展成果,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实践中表现社会的进步,反应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面对一些西方媒体的诋毁性报道,新闻学专业学生在实践中要予以反击,用报道和镜头客观呈现中国社会现状,引导社会公众认识西方媒体的本来面目。
其次,在实践中坚守党性与人民性。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性则要求新闻从业者依靠人民群众,反应群众呼声,满足群众需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应该将关注点聚焦于普通社会公众,了解他们的生存与生活现状,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这要求学生主动走入社会,关心、观察社会生活。基于现阶段网络的发达,海量信息在网上传播,新闻学专业学生中出现了“腿不能跑、脚不能走”的现象,表现为实践中依靠网络闭门造车,完成新闻报道。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引导、鼓励学生“多想、多走、多听、多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脚步丈量社会,用思想描写生活。
探索高校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路径关乎教学质量与学生培养。课程思政绝非口号,从教师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师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目的,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任。
参考文献:
[1] 严三九.上海大学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J].新闻潮,2021,(02):9-10.
[2] 李依和.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析——以《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为例[N].山东教育报,2020-11-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