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融合教育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天津融合教育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高等学校教师申报职称评价,应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坚持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具备教师岗位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并达到考核要求,身心健康,心理素质良好,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同时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助教(一)基本条件:
掌握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端正。协助讲授课程部分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
(二)学历和专业工作经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高等学校教师工作并考核合格;
2.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高等学校教师工作满1年并考核合格。
二、讲师(一)基本条件:
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良好,承担课程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讲授工作,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将思想政治教育较好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
(二)学历和专业工作经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高等学校教师工作并考核合格;
2.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助理级职称后,在助教岗位工作满2年;
3.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取得助理级职称后,在助教岗位工作满4年。
三、副教授(一)基本条件:
1.教学为主型: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治学严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经验较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形成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承担过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课的系统讲授工作,指导实习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高。具有指导、培养中初级教师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较好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
2.教学科研型: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治学严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经验较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形成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较突出的成绩。承担过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讲授工作,指导实习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高。具有指导、培养中初级教师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较好融入教学过程,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
3.社会服务型:应具有本学科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应用开发能力和较丰富的研究制造经验,能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在服务国家产业行业、解决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推广上,取得良好的应用成果。治学严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经验较丰富,教学效果优良。承担过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讲授工作,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具有指导、培养中初级教师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较好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
(二)学历和专业工作经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职称后,在讲师岗位工作满2年;
2.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取得中级职称后,在讲师岗位工作满5年;
3.已取得非本系列(专业)副高级职称后,在讲师岗位工作满3年。
四、教授(一)基本条件:
1.教学为主型: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突出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治学严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形成很好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承担过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课的系统讲授工作,指导实习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高超。具有指导、培养副高级及以下教师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2.教学科研型: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突出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治学严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形成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承担过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课的系统讲授工作,指导实习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高超。具有指导、培养副高级及以下教师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3.社会服务型:具有本学科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有突出的应用开发能力和丰富的研究制造经验,能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工作,在服务国家重点产业行业、解决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推广上,取得重大的应用成果。治学严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良。承担过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课的系统讲授工作,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具有指导、培养副高级及以下教师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教学,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二)学历和专业工作经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取得副高级职称后,在副教授岗位工作满5年;
2.已取得非本系列(专业)正高级职称后,在副教授岗位工作满3年。
五、其他条件(一)课时要求:
高等学校教师参加职称评审,一般应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以校内教学为主,经学校批准在校外讲授大学课程,可酌情计入教学工作量。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中,应有一定主讲课程的时数(包括实验课)。
(二)继续教育要求: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有关规定,每年累计应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二。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求:
晋升高一级职称的青年教师,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本科生导师、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或支教、扶贫、参加孔子学院及国际组织援外交流等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
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各界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风险观及理财观,增强学生的财经与法律意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的传递,现有课程设计为了有效融入财经素养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财经;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引言
随着国内教育改革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高职的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在新时代,财经类高职在毕业后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并且在创业态度、自主分析能力、创新创业知识、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从财经类高职个人、家庭环境、高职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新时代财经类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1财经类高职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创业态度不够端正
对当下财经类高职创新创业实践进行调研发现,部分高职的创新创业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意识。大部分高职都具有创业的激情和勇气,开始都是满怀激情,但随着创业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出现,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部分高职迫于就业的压力,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从而会选择创业,又或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想通过创业的方式短时间内解决经济问题。因此,高职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高职的创新创业态度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培养,以帮助高职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和创新创业意识,进而从思想上改变高职冲动创业、激情创业的现状。
1.2自主分析能力不足
部分财经类高职因受自身分析能力有限的影响,创业能力处于偏低的水平。这也充分证明新时代财经类高职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学习力度不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部分高职课下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娱乐或者其他方面,主动学习创业知识的意识较弱,加之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较少,不具备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环境。即使高职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较低。同时,部分高职不够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相关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自主分析能力较弱、知识储备不足。
2高职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路径探究
2.1构建财经类专业“三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构建“创新创业认知—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战”三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与财经类专业教育融于一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阶段的创新创业认知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第一学期进行愿景规划,第二学期进行自我认知;第二阶段的创新创业模拟主要在第三、四学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商机识别以及引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积累经验;第三阶段的创新创业实战主要为有创业打算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进行项目孵化,历练创业能力。三阶段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根据岗位创新能力要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2构建数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数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数智时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抓手。一方面,通过整合教育价值链的各种要素,对平台的各参与主体及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全方位赋能,可以进一步汇聚优质教学资源,做强做大数智平台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赋能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创新创业资源开发系统整合、校本资源优化、教师教学模式创新等形式,可以打造育人新空间,助推数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效能提升。
2.3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深化高职院校创新
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职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的通力合作,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主体协同共生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引导者”,是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桥梁;企业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助者”,可为学校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平台;高职院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是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学习场所。
3.4构建“人财双元”保障体系
(1)强化师资保障。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设计师”和“实践者”。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学校应制定科学系统的专业课教师创新素养培育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专题培训、企业实践、考核激励、成果孵化等举措,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素养,并将创新素养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等教学活动。(2)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推进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学校应优化经费支出结构,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整合社会资金与财政拨款,为创新创业素养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研发、课程标准建设、教材建设、考核评价、师资培训、课题研究、企业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等提供资金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提升高职的自主创业能力,优化和完善国内就业体系。财经类高职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开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全方位、多方面地支持和鼓励高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家庭作为高职创业的精神后盾,要给予高职必要的支持。同时,相关部门要继续推动高职创新创业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为高职踏上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新时代,财经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财经类高职应在提升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在高职教育和政府扶持的双重驱动下,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从而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季霞.财经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1(21):72-74.
[2]白玉华.财经类高职创业意愿、动机调查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西部某高职为例[J].科技风,2021(4):173-174.
[3]宋建,包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策略分析:基于财经高职“双创”计划问卷调查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23):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