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襄阳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1.职称评审条件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分为高级、副高级和中级三个级别,评审条件如下:
(1)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a. 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具有硕士学位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
b.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创新能力;
c.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d.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成果和较高的科研经费支持。
(2)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a. 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具有硕士学位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
b.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创新能力;
c.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d.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成果和较高的科研经费支持。
(3)中级职称评审条件:
a. 具有硕士学位或者具有本科学位并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
b. 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c. 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d. 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和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
2.职称评审材料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
(1)个人基本情况表;
(2)个人学习、工作简历;
(3)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荣誉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4)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学术成果材料;
(5)科研项目承担情况、科研经费支持情况等相关材料;
(6)学术评价、社会评价等相关材料。
3.职称评审流程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流程如下:
(1)申报:申请人提交职称评审材料;
(2)初审:由评审机构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
(3)复审:由专家对初审合格的申请人进行综合评审;
(4)公示:对复审合格的申请人进行公示;
(5)审定:由评审机构对公示期内无异议的申请人进行审定;
(6)颁证:对审定合格的申请人颁发职称证书。
二、申报流程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的申报流程如下:
(1)申请人登录海南省科技厅网站,下载并填写个人基本情况表;
(2)申请人准备职称评审材料,包括个人学习、工作简历、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荣誉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学术成果材料,科研项目承担情况、科研经费支持情况等相关材料,学术评价、社会评价等相关材料;
(3)申请人将职称评审材料提交至评审机构进行初审;
(4)初审合格的申请人将进入复审环节,由专家对其进行综合评审;
(5)复审合格的申请人将进入公示环节,公示期为7天;
(6)公示期内无异议的申请人将进入审定环节,由评审机构对其进行审定;
(7)审定合格的申请人将颁发职称证书。
三、学术成果怎么体现
在科研单位职称评审中,学术成果是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术成果的体现方式包括:
(1)学术论文:包括发表在核心期刊、SCI、EI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
(2)著作:包括出版的学术专著、教材、译著等;
(3)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
(4)科研项目:包括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项目;
(5)学术奖励:包括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等各类学术奖励。
应用型本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智能制造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领域,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1+3+3”的需求,学校将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构建多层次的实践环境,开发多种多样的实践课程,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创新思维,增强社会竞争力,从而成为一名符合“中国制造2025”标准的高素质工科人才。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策略,希望能对相关研究做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引言: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大学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的高等专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具备实际能力的人才。通常来说,应用型人才是那些能够根据客观规律来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士。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来提升能力,这也正是它的核心所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人才至关重要。
1.开展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先进的IT技术不断发展,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影响到了我们的产业结构。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其经济发展正处于空前的阶段。随着工业4.0的来临,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尤其是面向应用型人才的院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智能制造”概念出现之前,国内大部分院校都已开设了许多与自动化制造有关的学科,如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制造自动化等。同时,各个自动化专业的划分也比较明确,但是对自动化生产的知识覆盖范围也比较狭窄。由于“中国制造2025”的推行,我们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来培养新兴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培训研究,可以看出,在各大院校的培养中,实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目前,许多大学都在提高实践教学条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方面加大了对学校的投资,使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二是不断提高实践教师的整体素质。然而,由于智能制造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性和系统性,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而单纯的“拼接”实训内容,往往会使实训教学的成效大打折扣,造成实训教学器材的浪费。同时,由于理论教学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过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导致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全面了解,很难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对此,各大高等院校要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整改与优化,致力于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我国经济不断提升。
2.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智能制造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它必须结合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应用等学科特点来建设。实践教学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进而开展实践教学。通过“1+3+3”实践教学系统,学校可以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即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逐步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并建立多样化的实验训练、虚拟综合、项目实践等平台,以满足不同阶段学习需求。
1.1循序渐进的实践性训练
智能制造技术的理论课程包括多个方面,如大学物理、数字电子技术、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制造技术、材料力学、电子IT、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字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如大学物理实验和电子技术实验;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在数控综合实践、机器人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训练,包括数字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智能工厂虚拟模拟训练等。在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的指导下,结合层次分明的实践性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的差异性,在基本技能训练环节中,可以将重点放在验证性实验上,让学生在标准化作业中对技术原理进行论证;在专业技能训练部分,可以将重点放在融合实验上,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方法,从而得到相应的实验结果;综合能力训练部分可以侧重于自主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即根据实验任务和要求主动分析,制定方案,实施实验,并完成实验。
1.2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
根据实践性的需要,构建了专业实验训练平台、虚拟仿真综合平台和项目化实践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主要有各类专业实验室、机房等公共实验室、跨专业实训实验室等,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专业软件、硬件的运用、操作、专业技能的培养。虚拟仿真综合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例如虚拟现实、 Unity3D等,建立了基于工业网络的组态仿真、生产线规划仿真等虚拟试验环境。该项目实践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既有学校举办的科技比赛,也有来自企业的实践机会。通过专家指导和实地考察,学生可以更好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并为未来的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1.3校企共建育人平台:
作为应产业需求而生应用型本科,必须以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依据,通过创新产业化,做到产学研创结合。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实习,校企联合开展课题项目等多种合作形式,构建产教融合的才培养体系;将企业丰富的资源、资讯引入教学过程;学校技术人才走进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真实需求;最终达到达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一致、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一致、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教学组织与企业流程一致。
3.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学校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和知识,并利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模拟、虚拟仿真等,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2]。
3.1项目化教学
智能制造工程项目化教学包含学生团队申报、导师团队申报、学生项目申报、教师项目申报、导师评审、专家团队申报、项目立项、项目中期管理、项目验收、师生互动等。教师们可以使用一个先进的教学平台,建立一个导师小组,让他们参与到企业项目的申报中,并且由一群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的审核团队,仔细检查和评估,最终确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采用互联网技术,让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回复学生的疑惑,克服了受到课堂时长限制而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的困境。同时,还可以在网上预约导师的实验室,促进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仪器设备的使用矛盾,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3]。
3.2虚拟模拟教学
针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践装备的操作专业性强、材料成本高、危险性大等问题,可以建立一套基于虚拟模拟的实训教学平台,并运用该技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此平台可应用于流水线结构与流程操作、机器人上下料调试、并联机器人分拣功能、装配机器人协同装配等方面的教学,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智能制造流水线的控制与调试,提高学生对智能制造流水线结构与调试的深度了解,并培养其参数设计和优化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领域,对本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不仅要建立健全的理论教学体系,更要注重建立适合于新工科专业的实践性教育。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中心,建立“1+3+3”的实践教学系统,通过项目教学、虚拟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了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以促进学生的逐步学习。致力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智能化制造工程实践课程体系,通过提供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并且具备良好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殷磊磊,许有熊,曹锦江,刘娣,王建红.应用型本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23):139-141.
[2]王书亭,李昕,张芬,谢远龙,王峻峰,丁汉,邵新宇.面向大工程观培养的智能制造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机械工程学报,2022,58(18):319-332.
[3]龚方红,王骏,徐安林,黄从贵,孙杰,吴慧媛,胡俊平,刘法虎,顾甲,黄佳怡,江建春,胥胜.“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推介[J].职教通讯,2022(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