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逻辑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天津逻辑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一)中级职称评审 获博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在职在岗满6个月;获硕士学位,取得助工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助工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工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中专毕业人员不能直接申报中级,至少需提升学历至大专。
(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8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 5 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5 年以上。
天津市初级职称申报条件:
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并从事拟聘任专业技术工作;
大学本科毕业的,从事拟聘任岗位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
大专毕业的,从事拟聘岗位任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
中专毕业的,从事拟聘任岗位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
满足上述学历条件,可以有资格申请天津市初级职称了
副高级职称评审,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工作二年以上。2、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八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工作五年以上。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工作五年以上。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年限,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中级工作五年以上。
班级管理中的逻辑学小窍门
【摘要]】《简单逻辑学》是美国D.Q.麦克伦尼写作的一本逻辑学的大众普适性推广文,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作为老师,阅读逻辑学的书籍有助于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的发展和班主任管理上都有很大的裨益。书中所提到到逻辑学基本原理、论证的方式、非逻辑思维的根源、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等等能够让人很清晰地发现,在班主任工作中常常让学生迷糊让自己犯难的问题,其实就在于逻辑的困惑。而学习逻辑学,能够帮助班主任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本文列举“偷换概念”“传统误区”“情感致胜”三个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指出解决的小窍门。
【关键词】逻辑学 班级管理 小窍门
一、杜绝因偷换概念带来交流上的低效
某位同学交上来的作业非常的糟糕,字迹潦草,只写了寥寥几笔,毫无认真思考的痕迹,一看就是临时赶抄出来的作品。
老师把这位学生请到办公室问:你为什么没有写作业?
学生义正言辞地说:我写了!
老师瞬间还能控制的情绪就被学生地态度和语言点燃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当过老师的人看到这里都会莞尔一笑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的对话究竟有哪些非逻辑思维的形式?老师和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写没有”这个问题上,而导致这个命题真假难辨模糊不清的原因是“写”这个字的含义在语境中被赋予了延申性意义。老师的问题中的“写”是指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地写,或者可以约等于“认真地完成”;而学生“负隅顽抗”占据这“写”中“写”字这个含义。激发起师生对立情绪的是学生之前的不认真的态度和之后在老师问询之下强词夺理地言辞。
那么,该如何去破解这个问题呢?
一是提高提问的精准性。老师的提问可以直接变成“你为什么没有认真地完成作业?”这样就规避了偷换概念的可能性。
二是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偷换概念“,善于追问。如果不小心已经说出口了,学生也杠上了,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不如直接提问“你认为老师提问中的‘写’和你回答的‘写’是一个意思吗?”学生必然心知肚明,先矮了三分“士气“。这时候老师再一针见血指出他的问题“你知道你自己偷换了概念吗?”沉默意味着默认,然后老师就可以开始自己的教育了:“这说明你已经知道自己的问题……
二、误用传统,也会导致班级管理问题
《简单逻辑学》在罗列非逻辑思维地主要形式的时候,提到了对传统地误用,并且认为“以前事情都是这样处理“地实事并不能成为强制后来者遵循老方法地充分理由。到底采取什么方法完全取决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习惯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是否值得就遵循习惯做事情,我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
在班级管理中也是这样,我们常常建造一种趋于固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适应并且习惯。但这精心构建的模式,并不一定能真的适应班级的新情况。例如,在随机分班的情况下,学生群体中会自动呈现出班委的候选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之前有果班委的经验。而那些自动弃权班委竞选的学生,往往是因为他们“重来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做,怕自己干不好“。显而易见,这时候班委群体的形成非常自然。而当这个班级里的学生是通过选拔汇集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常见的传统治班方式就会遇到挑战:首先是在新班级组建之初,老师很难在三分之二都当过班长、副班长、团支书等等统管过班级全局的学生中一下子挑选出最能胜任的班委苗子。其次,当班委硬被选出来的时候,”被管理“的学生有能力直接指出班委在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或者失误,并且可能当众向班委权威发出”挑战“,影响到整个班级的事务推进。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应该思考传统治班方式带来的问题,其次要从学生的人本出发,考虑到学生的”挑刺儿“一是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欲望,二是希望班级的总体事情往好的一面推进和发展。基于这两点,改变班委治班的模式。将过去的从上而下的模式改为小组部门的合作而治。根据班级事务,将班级管理分为学习部、文娱部、宣传部、体育部、生活部、组织部和外联部,把每个部分需要的人数进行预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申请入部,每个部门齐心协力,两个月后推举负责人。这样的方式,让部门小组成为本班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平等的关系消除了学生心里的不服气;另一方面,部门是自己的,学生都会尽力做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班级管理还呈现出模块化趋势,每个部门可以自动进化,管理起来也更为高效。
就像D.Q.麦克伦尼说的那样,传统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本身的价值。当价值缩小时,就应该寻求改变。
三、跳出情感,用理性明辨是非
《简单逻辑学》中提到,错误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推理。以泪掩过、以笑饰非皆是作用在人的主观感情上,让人迷糊了思维逻辑的判断,从而陷入两难的境地,处理问题也会分外纠结。一旦看清楚这样的问题,处理起来也会事半功倍。
例如一次班级里推举进入团课学习的名单,有个前提要求是必须满足一定量的“青年大学习“学习时长。学生们通过自荐、互评打分的方式推举出了候选人。但其中一位同学被取消了推荐资格,原因是”青年大学习“的学习时长没有达到标准。按理,要推荐新的候选人。这时候,这位同学突然情绪爆发,在班上嚎啕大哭。这个学生平时活泼大方,乐于助人,班上人缘关系挺不错。她一哭,其他同学除了安慰还冒出来一些声音:要不你(新的候选人)就让让她嘛,下次再上也是一样的。同学们似乎被她的哭声感染了,有几个附和着点头。新的候选人也十分尴尬无辜,不知所措。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需要的是理性的建议。因为理性才能让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首先分析推选的条件,这是必然要达到的标准,对所有人都一样;其次要分析落选者的心态,哭并不能掩盖自己没有达到标准的现实,但我们可以理解你遗憾和失落心情,但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买单。再次,新的推举人和落选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都是民主推举出来的,不应该为了别人的落选而背负责任,更不应该受到不合理地指责,也不应该接受不公平的要求。一席话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若有所思点点头。理性的逻辑能够让人更清晰地看透世情,也能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事情。
参考文献
(美)D.Q.麦克伦尼著 赵明燕译 .简单逻辑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