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推进策略
摘要:农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当前农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校企协同育人氛围不浓、校园创业教育良好氛围尚未形成、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模糊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校企合作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及转变创新创业认识等一系列推进策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努力成长为能够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关键词: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推进策略
1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背景
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行动,是助推国家“三农”工作、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1]。党的十九大对“三农”建设提出新的任务,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对于我国农业院校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农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肩负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教学体制改革,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知农兴农的创业本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新时代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政策保障机制、配套资金机制、学分认定及转换机制、指导教师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等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农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指导不足等问题。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形式为主,学分少,课程学时也少,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此外,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没有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
2.2农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创业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各方面综合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认识不足,缺乏创业指导经验等问题。此外,教师在授课时仅将其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没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授课时难以对学生形成印象深刻、形象直观的教育。
2.3校企协同育人氛围不浓
构建校企合作的初衷是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在校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然而企业在与农业院校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仍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重点关注校企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对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协同育人的氛围不浓厚。此外,农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相对较少,未能充分满足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多在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2.4校园创业教育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对于部分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只是让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学生工作者或其他行政人员进行通知,没有通过校报、校刊、广播以及借助新媒体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高校从整体上缺乏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2.5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模糊
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明显,专业实践性强,学校招生生源中主要以农村籍学生为主。部分学生受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偏见的影响,虽然学农但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农,学农但立志献身农业的信念不坚定。多数高校学生毕业时去向很明确,要么直接就业,要么升学,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只有极少数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
3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策略
对于当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农业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教学体制改革,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新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与大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出台一些有效的推进策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实效性强的服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努力成长为能够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3.1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学校可通过出台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对在创新创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激励措施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另外,针对现在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功能,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新鲜事物、求新求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农业院校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在课程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可建立基础课、专业课与涉农特色课互为补充、层层递进的多元培养模式。通过基础课、专业课和涉农特色课相互融合,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师队伍。针对多年来农业院校师资相对匮乏问题,可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公派访学,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从事农业类教学科研教师到农业试验站、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接触和参与农业生产环节,发现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另外,加大农业相关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深多学科融合的师资培养,同时邀请相关专业的院士、成功创业人士、资深专家不定期到学校开展学术报告、创新论坛等,使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多元化,逐步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6]。
3.3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实践教育既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环节。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实践教育,把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着力点。通过加强与优秀企业的交流,构建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形成校企双赢战略合作关系,使校企双方在战略协同理念上达成共识[7]。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流的、高标准的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3.4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农业院校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宣讲,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使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类创业的扶持优惠政策,促使更多学生学农爱农。同时,重视创业成功案例的带动效应,通过“青年企业家进校园”“校友导航―――成功者之路”等教育工程,大力宣传创业典型人物事迹,激励学生学习本校优秀毕业生校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学习他们爱校、荣校、兴校和学农、爱农、兴农的励志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8]。3.5转变创新创业认识现代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适合年轻学生创业。农业院校学生只有在认真了解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转变认识,才能更好地参与创新创业。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为学生讲述他们创业的经历,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创新创业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学生要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努力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正确认识自己,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努力成长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知农爱农新型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结束语
针对当前农业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实效性强的服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努力成长为能够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晓梁,李雨泽,王庆,等.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7(3):47-51,94-95.
[2]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1-6.
[3]陈利根.地方农林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6(3):13-17,25.
[4]朱莉,张方爱,张伟,等.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成效及展望―――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6):11-16,93.
[5]刘三宝.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91-94.
[6]余克强,宋怀波,何东健.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剖析及推进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71):22-24.
[7]蔡娜,张继河.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6(5):175-177.
[8]郭亮.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分析及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6(6):68-71.
作者:杜晓岩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