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环境素质调查及思考
公民环境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环境治理的效果。为了解重庆市城乡居民环境素质基本状况,摸清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建设的底数,为制定重庆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参考,我们开展了城乡居民环境素质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根据城乡居民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城市问卷和乡村问卷,但都按环境认知评价、环境行为、环境意愿等模块,并结合城市和乡村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以了解城乡居民在“知”“行”“意”方面的环境素质状况。城市问卷以主城九区样本为主,乡村问卷以渝东北的万州区、开州区、城口县、云阳县和渝东南的黔江区、武隆区、秀山县等区县为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5份,回收率96.1%。其中,收回城市问卷443份,乡村问卷422份,样本人群类别分布情况见表1。城市样本分布:性别均衡,中青年、受过高等教育、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均占绝大多数,中高收入者近一半。故样本人群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乡村样本分布:性别、年龄分布接近于城市样本,但学历、行业身份、收入分布均略优于城市样本,这与乡村问卷调查是通过农村电商营销网络渠道开展有关,但样本人群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对乡村环境治理情况体验深切且综合素质较高,所以更有利于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故乡村样本人群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结论分析
(一)环境认知。1.普遍具有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城乡居民普遍都关注环境问题,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气候变暖、人类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紧密相关,治理污染非常必要。分别有68.6%和65.7%的市民对我市实施机动车限号和垃圾分类政策非常看好。对治理环境的主要动力的认识,排在首位的是企业改革与自律(250),其次是政府引导及法制健全(224)、社会组织及公众力量(223),人数分布较为均匀。显然,大多数居民认为治理环境不光是政府的责任。2.环境认知不够全面准确。总体看,城乡居民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对环境治理的权力、义务和参与方式不够明确。城市问卷分析表明:城市居民对城市四大环境污染的认知准确率为52.4%,对PM2.5平均值标准值的认知准确率为54%;12369电话平均知晓率为69.1%。城市和乡村问卷总体分析表明:相较于偷排偷放、机动车尾气、化肥农药污染、噪声污染等,57.6%的城乡居民认为当前重庆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8.9%的居民表示“了解并参与过环境影响评价”,但不少市民认为影响评价就是个人对周围环境状况好坏的评价。这充分表明,城乡居民整体环境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3.对环保社会组织认知度不高。443份城市问卷中,对“你所了解的我市民间环保组织”的调查,选择较多的是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83)、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43)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绿山墙志愿服务中心(41),还有15.2%的城市居民表示没接触过、不清楚。可见,城乡居民甚至城市居民对环保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够高。(二)环境行为。1.了解环境信息大多选择官方渠道。城市问卷分析显示:市民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且通过大众传媒(电视广播、网络)的获取频率高于从各种环保宣教活动、宣传单等途径获取的频率;选择政府环保信息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电视新闻等官方平台的明显高于选择论坛、热搜、个人微信、个人微博等非官方平台的,而对于参加过环境教育培训的选择最少,仅为11。2.对参与环境治理的信心不强。63.4%的城乡居民认为,治理环境征求公众意见重要且必要。在城市问卷中,对“愿意以哪种角色参与环境治理”,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污染监督员(257),其次是环境决策民意代表(241)、环境信息宣传员(195),表明“前端”参与及“过程”参与的意愿强烈。对“参加环境保护、维护自身环境权益面临的困难”,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信息掌握不够(303),其次是居民缺乏与政府、企业对话的力量(255)、没有合适的表达途径(195)。3.参与环境治理的行动力不足。分析显示:对身边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排序垃圾污染排第一位,大多数城乡居民都认为开展垃圾分类很有必要,但实际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力却不足。调查结果是实际参与过垃圾分类的市民仅82。乡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村民对秸秆采用焚烧处理的为33.1%,对农业生产中地膜使用的处理作为垃圾单独处理的为39.3%。环境监督方面,面对身边环境问题拨打过12369电话的村民为31.2%,对周边存在环境污染及隐患的企业,18.2%的乡村居民认为“自己没办法管”,11.1%的城市居民选择“忍一忍或绕行避开”。(三)环境意愿与满意度。1.对政府推动环境治理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城乡居民对我市环境改善充满信心,81.0%的城乡居民认为我市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对城乡居民了解并认可的环境治理措施(多选),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298),其次是河长制(260)、湖长制(219)、山长制(176)。2.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高于乡村居民。调查结果分析对比发现,大部分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满意(非常满意为54.9%,比较满意为24.8%),接近一半的乡村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不满意(不太满意的为31.5%,很不满意的为12.8%)。3.对环保维权的途径与方式了解不多。城市问卷中,对身边环境问题,187选择向环保部门投诉,82选择向环保组织求助,43选择无视。这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环保社会组织或公众参与环境维权、环境诉讼多为原则性规定,对具体的参与方式、程序未作规定,对社会组织管理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缺乏引导有关[1]。4.具有积极的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个人支付污染治理费用”,城市问卷中,分别有53.7%和34.1%的城市居民愿意承担因治理污染导致的个人消费支出5%以内和10%以内的增加;乡村问卷中,对于增加乡村环境治理资金,61.9%的乡村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的方式实现环境污染治理。
三、思考与建议
(一)以实施生态环境“七个绿”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环境认知和参与行动力。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按照《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方案》[2]要求,开展绿色生活宣传教育及创建目标引导,让环境教育走进寻常百姓家,全面提高城乡居民认知水平。一是创建绿色机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关要求;加强机关干部职工环保教育培训;挖掘并宣传环境保护典型人物、优秀事迹。二是创建绿色家庭。编印发放《家庭绿色生活知识手册》;定期开展公众绿色生活问卷调查;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环保达人”等创评活动;组织环保社会组织、志愿者进家庭引导绿色生活。三是创建绿色学校。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学计划,确保教育有学时、有大纲、有教材、有师资、有设施、有实施;积极推动生态专家、环境志愿者进校园宣讲生态示范课,活跃生态环境教育第二课堂,促进学生环保实践。四是创建绿色社区。组建生态社区宣讲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社区创建活动和新闻宣传。五是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开展环保科普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公共绿地维护、环保标识维护、环保知识宣讲等。六是倡导绿色购物。开展节能、环保购物设施和产品科普宣传,引导公众适度、理性、绿色消费。七是倡导绿色建筑,开展再生能源、再生建筑材料等科普教育,普及绿色建筑理念,推动公众形成绿色、节能的居住习惯。(二)以建立健全“三化”机制为保障,逐步拓展城乡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完善以机制建设为核心的顶层设计,明确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培养路径。一是参与路径规范化。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相关配套制度;加强重大环境治理项目的公众参与遴选机制;加强公众诉求高效反馈机制建设;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公众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3];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协商,拓展协商内容、增加协商密度;进一步推动环保信息公开制度落地落实;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规范引导公众依法、有序、理性参与环境治理。二是参与过程高效化。转变以往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模式,减少无效参与、从众参与,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效率;培育和壮大环保社会组织,强化其公众参与方式策划、辅助参与功能;充分发挥社区(乡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层工作优势,打通环境监督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参与活动品牌化。环境治理,文化先行。结合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现状,不断推出公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元的环境文化产品,繁荣生态环境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推动全市绿色发展。精心打造环保文化品牌,如创作一批巴渝特色的生态文化影视、歌舞等文艺作品,讲好重庆生态故事;办好“一圈两区”生态旅游文化节、生态农业观光节等传统绿色文化活动;创办绿色健身赛、绿色科普周、生态文博会、生态文化书画展等,不断激发城乡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三)以拓展环境治理网络化联动功能为核心,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参与环境监督的便捷度。以生态环境信息联动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治理网络化联动功能,重新构造和完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环境治理的业务流程,下沉环境监督与管理的力量和资源,吸纳和整合企业、环保社会组织及公众等社会力量,实现对环境治理全过程全方位管控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处置、预防预警[4]。借鉴以“党建引领、标准化建设、信息化支撑、多元化服务、系统化治理”的社区治理网格化模式[5],实现集信息公开、新闻舆情、监督预警、活动推广、教育培训、项目招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统筹管理各级各类生态环境资源,促进企业、环保社会组织及公众在环境治理领域的联动参与。一是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同步公开。统筹整合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各区县生态环境部门等官方信息公开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同步公开,为城乡居民及时有效获取环境信息提供便利。二是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提供便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全市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并实现动态更新、对社会开放,提升公众获取环境信息和参与环境监督的实效性。三是畅通环境信息咨询与反馈渠道。强化生态环境问题的信息查询与咨询反馈服务功能,及时解答和处理公众的相关疑问和投诉,确保城乡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时效性。四是大力推广生态环境品牌活动。利用环境信息联动平台,推广多元化、立体化的环境文化产品及品牌活动,并及时同步到全市各环境志愿服务社团官方网站、公众号,共建共享环境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及志愿者招募信息,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五是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市民课堂。着眼于补充学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建立面向普通公众、免费开放、通俗易懂的在线生态文明微课程体系,分类开设环境教育在线互动微课堂,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环境知识、参与环境治理的浓厚氛围。
王苑岭 朱永利 重庆科技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