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策浅析
1引言
近年来,沈阳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加强资金保障,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农村产业基础不断加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整治明显改善;乡村治理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尽管沈阳市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城乡之间发展还存在差距,表现在产业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沈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制约因素,旨在为现阶段政策支持方式及重点的调整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2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2.1产业发展方面
农业产业链发展不够均衡,产业融合度不高,特色产业有待加强,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仍存在技术、资金、人才、土地等制约,品牌做大做强仍面临挑战。例如“辽中大米”,与五常大米、盘锦大米相比品牌建设起步晚,仍面临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做精做优挑战;市场看好的留芽米,产量相对有限,精深加工企业对设备、技术、科技创新仍存在迫切需求;较早确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辽中寒富苹果,由于价格低迷,加上劳动强度大,投资大,种植户积极性受到影响,部分乡镇出现较大面积砍树现象。
2.2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调研中发现多数村庄仅有1个垃圾堆放场,需收运到乡镇集中处理,遇恶劣天气仍会出现收运处理不及时,堆积污染。如2021年11月超特大暴雪,导致一些村
庄垃圾清运车无法正常工作,农户庭院周边堆放大量垃圾、畜禽粪便,污水流淌,出行不便;无改厕任务乡村有的户外厕所简陋,部分农户改厕意愿弱;有改厕任务乡村,仍存在由于水管损坏等无法正常使用问题。
2.3乡村治理方面
在调研中恰逢区县组织换届选举,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工作机制健全。但也发现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村干部对计算机、互联网运用不适应;村规民约“一约四会”工作需实质推进;村民自治基础作用有待夯实。
2.4乡村文明建设方面
个别村庄存在文化广场面积不足,利用率不高,设施缺损问题;书屋书籍数量不足,陈旧单一;农村网络文化阵地作用有待加强,消极文化、恶俗文化仍有传播。
2.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
2.5.1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各区县均有扶贫支柱产业,但部分村缺乏优势扶贫产业,甚至无可持续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稳;老弱病残户发展养殖扶贫,较多请人代养,畜禽常染病致死;一些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单一,集体经济项目收益等多根据户收入差异化分红,缺少同低收入群体的内在关联度,激励机制不够;对资金使用范围监管、产业指引、配套技术等方面支持不足。2.5.2就业落实。部分村镇对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信息掌握不足,就业调查流于形式,或未及时总结,或缺少有效信息;较多乡村未设置公益岗,或岗位职责、劳动要求等不明确;扶贫车间、扶贫驿站等基本没有;个别农户存在“等靠要”思想。2.5.3医疗保障、卫生健康。农户普遍反映三重支付保障落实到位,减轻了看病负担。但充分利用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进行监测预警机制有待完善;部分脱贫户看病仍需缴纳押金,“先诊疗后付费”未完全落实;有区县卫生室村医随访服务不到位,有过渡期存在未解决矛盾导致农户在家门口随诊就医存在困难;个别村干部对本村大病、重病情况不熟悉。2.5.4兜底保障。有农户反映低保被取消,主观表达不满;部分民政专员对低保认定标准掌握不准,政策不熟悉,工作无法得到农户认同;多次发现子女不支付赡养费或代种土地未返还收入等,导致老人生活拮据,出现此类问题村干部协调相对不足,也反映农村孝老敬亲教育有待加强。
3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3.1做大做强产业链,加快产业融合
3.1.1夯实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种粮补贴,落实配套措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申报建设,并监督管护好利用好,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藏粮于地;大力支持各区县、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更广泛合作,促进土、肥、水、种等领域研发及成果转化,如将秸秆肥料化通过保护性耕作直接还田或利用微生物手段将秸秆腐熟间接还田等方式,强化科技支撑,推动黑土地保护。3.1.2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粮食、乳业、肉牛等产业具备传统优势,在进一步强化保障及有效供给基础上致力于做强产业链,大力发展大米精深加工,提升价值,打造品牌(如辽中留胚大米等);推进肉牛、奶牛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健康特色养殖;蔬菜、水果、渔业等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竞争力,补齐规模、技术、品质、流通、市场等短板;目前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占总量60%,可进一步提高;推进品种改良、机械化应用、智能化管理等。3.1.3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切实加大税收、金融、补贴等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鼓励引导各经营主体创新联合;发展小额贷款和多种形式农业保险,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3.1.4做强农村电商加快电商村建设,完善电商配套服务体系,政府搭建平台,促进电商企业、流通企业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对接。打造品牌,拓展营销渠道,便捷冷链物流,充分利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外联优势,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在线销售、直播“带货”、体验式消费等。
3.2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科学合理做好村庄规划,因地制宜推进美丽示范村创建。政府增加投入,增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配备适用的清运车,提高垃圾压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鼓励农户进行垃圾分类,可借鉴经验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借助大数据设立绿色账户,积分制等方式提高其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推进农村改厕,重点关注改厕质量和后续管护清淘;支持企业通过生态养殖、循环农业等模式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生物炭技术等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减少污染。
3.3扎实推进乡村治理
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建核心引领作用,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要求和工作机制,继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对村“两委”干部“一肩挑”监管,健全党组织领导下村民自治机制,发挥乡规民约非制度性约束积极作用;充分调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积极性,发掘潜力办实事,减轻基层负担;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等提升村干部知识素养和能力,提升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
3.4进一步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多渠道引导农民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一约四会”发挥实质性作用,通过喜闻乐见形式改变陈规陋习,激励农民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向上向善,弘扬孝道;促进农村教科文卫体事业系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书屋、文化广场、卫生室、敬老院等功能;挖掘历史底蕴,融合多民族文化,建设文明村镇、诚信村镇、文旅村镇等,打造有特色的乡土文明文化,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活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素养知识宣传,加强网络文化引导,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全面打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3.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5.1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截止2021年11月3日数据,沈阳市建档立卡户(人)占全省2.29%(2.32%),边缘易致贫户(人)占全省2.63%(2.69%),居全省第八;突发严重困难户(人),占全省7.62%(7.72%),居全省第五,且后两者风险仍未消除。过渡期内应更多关注后两类低收入群体,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依托行业部门数据平台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3.5.2提升特色产业扶贫效益及可持续性。立足地区资源优势编制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挖掘有带动性的特色产业,继续推进生态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等;各级政府落实投入保障,统筹高效用好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发展“四小经济”、“庭院经济”等到户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光伏、棚菜等资产收益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外源拉动同时更要注重激发内在动力,将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等纳入产业链条,建立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要素保障,社会化服务力量等增加经营性收入;政府对带动低收入人口发展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可制定具体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拓展营销渠道,发展金融帮带、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3.5.3多渠道提供就业创业机会。鼓励引导高校、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和行业部门加强互通互联,对低收入人口中具备发展条件的开展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加强金融支持,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涉农创业担保贷款等做到应贷尽贷,支持创业;对弱劳动能力和有劳动能力但不能出户的,可通过庭院经济、扶贫车间等就近就业;进一步开发公益岗,并与打造“乡村宜居环境”结合,因村制宜开发保洁保绿、治安协管、道路养护、河道管护等岗位,调动就业积极性同时亦可避免陷入“福利陷阱”。3.5.4加大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和融合,构建多元主体帮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相关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乡村振兴。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重点扶持帮带成效明显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能人效应、示范作用;切实推进农户需求强烈的小额信贷;规范风险补偿金使用;继续推进“防贫保”等保险防贫;鼓励企事业单位、高校等社会资金进入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产业,实现联动。
栾香录 马卓 黄雅军 崔珈宁 沈阳农业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