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思
摘要:本文调研了浙江省部分乡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借鉴其他地区在数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新农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美丽乡村;新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为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国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制等五个方面落实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本文通过调研浙江省部分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着重分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缺失,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1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上来看,浙江省的农村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各方面并不均衡,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缺失,表现为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和配套教育设施落后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环境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对瑞安市马屿镇所辖的行政村调研得知,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经商、就业,留守人员主要为老人、儿童,以及部分从事农业、手工业的农民,他们对外接触交流较少,环境意识及文明素质不高;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大部分家庭仅限于看电视、闲聊、打麻将等,甚至聚众赌博等不良陋习时有发生。
1.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缺失。浙江省于2003年开始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大力发展人居环境、特色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瑞安市马屿镇朱岙底村为例,村里的道路进行了翻修,原本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变成了平整宽敞的柏油马路,货物运输、生活出行变得更加便利。穿村而过的小河加装了护栏,修建了凉亭、加装座椅,村民的休闲生活也丰富了。但纵观村庄的整个生态环境,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民居分散,整体风格杂乱,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且房前屋后堆积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品。二是农作物种植散乱无规划,乡村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矛盾突出。三是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及健康意识不足,无垃圾分类意识,垃圾收集不到位,有的村民在治理后的小河边洗衣服、洗菜,污染环境。四是公共厕所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且公厕标识不明显,难以满足村民及往来人员的日常需求。
1.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不足。在乡村走访中发现,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稀缺是普遍现象。一方面,留守的成年村民大多是老人和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城市较难立足的人,他们思想观念固化,对了解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积极性不高,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有限。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村文化人才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弱,而且农村也缺少文化组织和管理人员,因此积极向上的文艺活动很难成功举办[2]。
1.4数字化农村建设水平不高。当前城乡信息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在农村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首先,缺设备。浙江省为多山地区,许多山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网络建设不足,导致农村的网络普及率较低。其次,缺知识。部分村民对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及网络平台的使用不熟悉,甚至有的村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农民文化水平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第三,缺物流。农产品物流配送不成熟,农村的配送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存在运输难、成本高难题,阻碍农民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和采购生产、生活物资,影响乡村经济的发展。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2.1因地制宜,构建特色的农村生态建设格局。治理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农村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因而人居环境整治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因地制宜,让美丽乡村各具特色。如何将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在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中已有探索。例如,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调研,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余村人指明了发展方向[3]。余村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等污染企业,依托“竹海”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开发白茶、竹制品产业,打造农家乐、民宿、漂流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靠着绿水青山,实现了“金山银山”,成为全国文明村。又如位于瑞安中南部的“中华进士第一村”―――瑞安曹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政府与有关部门以山、水、田、村等自然生态和民俗、宗教、耕读等人文内涵为核心,将曹村打造成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亲子研学、户外运动、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核心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传承乡土品牌文化,不仅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而且为曹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4]。
2.2骨干带头,群众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针对人才不足问题,一方面,乡镇通过引进人才,再“送师下乡”,开展文化培训课堂,为热爱文化艺术的村民提供免费指导学习。另一方面,培养本土人才,将农村有知识、爱文化的人才汇集起来,特别是民间文艺团体、文艺爱好者等,成立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带动群众共同参与文化活动。“政府搭台,百姓唱戏”,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可定期举办系列文化宣传活动,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像浙江金华婺城区开展的文化进万家活动[5],包括乡村“村晚”、文化庙会、百姓才艺大赛、美食节以及非遗演出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活动都可以网络直播,但是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到农村文化活动中来,还需要政府出台一定的措施,鼓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2.3抵制“不良文化”,开展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不再为吃饱穿暖而忧,生活观念也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赌博、迷信等“不良文化”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村红白喜事仍存在大操大办现象,不仅浪费、扰民,而且严重影响社会文明进步。如何开展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除物质需求之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破陈规陋习,树文明村风”,一是以制度约束农村陋习,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文明举办婚丧嫁娶。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党员干部走进乡村,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宣讲党的政策,提倡崇尚科学、健康娱乐、邻里友善,反对邪教迷信、涉黄赌毒、拉帮结派。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村民更应自律,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政府在“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的同时,真正为民办实事,如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以农村集市、小超市混杂的假货和过期商品为要点,增强村民品牌意识,提高生活质量。近期人民日报发文《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点赞杭州临平区塘栖镇莫家桥村开办老年食堂,不仅让村里老年人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而且为独居老人搭建了交流的平台[6]。如今,村民不再满足于一日三餐的单调生活,而是拥有了琴棋书画、骑行健身、唱歌跳舞、休闲旅游等丰富多彩的健康文化生活。
2.4“互联网+”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数字化发展。互联网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翅膀,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以“绿色+农文旅”为主题,依托镇整体智治平台“临云智”,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构建形成了具有横一特色的数字乡村模式[7],横一村成为集自然野趣、乡村休闲、智慧生活等于一体的“萧山未来大地”。尤其是利用闲置资源改造而成的鸭棚咖啡、乡村云播客基地、Hi稻星球、如意山房等,成为萧山网红打卡地。还有乡镇通过与高校合作,引进高校的创新理念和科研成果,产教融合,发展乡村数字化经济。如浙江仙居县溪港乡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展“校地结对共建”交流合作,打造校、企、村共赢模式。在美丽乡村经济建设方面,利用校方的技术优势,发展与完善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实现农产品定制化销售,形成农产品网络营销产业链。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利用校方的艺术优势,结合乡村实际需求,进行党史馆设计、村容村貌微改造、农特产品包装设计、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的文化宣传工作。
余子涵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