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厂区取用地下水水资源探究
摘要:水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水资源短缺普遍制约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结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322―2013),简述了水资源论证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以某工业厂区取水许可延续评估为例,论证了其合理性,建议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同时细化管理规章。
关键词:水资源;地下水;取水系统;生态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开发、利用着有限的水资源,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有:①水资源量供需矛盾突出,分配不均;②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且利用率低;③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均衡,各地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差异较大;④水资源短缺成为了制约各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城市的发展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论证依据
为规范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国水利部于2013-12-05批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322―2013)为水利行业标准。该标准主要从微观层面对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等环节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保证建设项目合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减少取水和退水对周边产生的不利影响,为科学审批建设项目的取用水提供技术支撑。对其的批准是国家水资源管理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论证工作前期需进行现场勘查,然后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确定分析范围和论证范围,进行水资源质量评价,分析取用水的合理性,最后阐述取、退水的影响,提出水资源保护措施。
2厂区取用地下水资源论证方法
本文以某厂取水许可延续评估为例进行水资源论证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批准该厂在昆明东郊取地下裂隙水,主要用于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
2.1项目概况
项目每年的取水量为1.6×105m3,取水量较小;取水对区域水资源和第三者取用水影响较小,且无敏感生态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轻微,对水质的影响也很小;涉及一个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主,兼有河道景观功能的水功能二级区;退水经处理后回收再利用,无退水外排;各分类指标最高等级均为三级。因此,确定本项目水资源评估报告延续论证工作等级是三级。建设项目以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为目的,根据覆盖完整的或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或不小于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及其影响范围确定其分析范围。该厂区取、退水影响范围为宝象河流域。确定2011年为现状水平年,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
2.2地下水取水水源论证及合理性分析
论证区位于昆明盆地以东、滇池流域东部,地势呈北东高、南西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地下水分水岭为界,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流补给;以河川基流的形式排泄,汇入最低侵蚀基准面宝象河,从北东向南西流向注入滇池。岩层呈单斜状出露,断裂构造发育,构成地下水径流排泄的通道。岩溶发育强烈,富水性强,地表负地形密布。地下暗河管道发育,径流条件通畅,形成富水地块。受干旱的影响,2011―2014年统计实际取用水量均小于批准的年取水量,考虑到未来生产和消防用水,该厂申请延续取水量是合理的。
2.3取水影响和退水影响论证
该厂取水系统从出水井抽取,经收集利用,部分回灌入浅层地下水,不会造成水量的减少,地下水位不会明显下降,地表土壤含水量基本不受影响。废水量较少,通过集中收集后用于绿化或耕地浇灌。因此,污水对宝象河水质影响较小,不会改变水功能区的性质。取水系统运行时,该厂所有回水均不向外排放,对第三者取用水影响较小。总之,取水不会对周围用户和生态造成影响。
3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该厂区延续申请取用地下裂隙水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并能充分发掘节水潜力。取用地下水不会影响地表水量,对流域的水质和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运行期间无退水影响,取水是合理的。结合本项目对取用地下水资源的论证工作,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定期监测水源动态,及时处理问题。设置防护区,防止水源受到人为破坏。对堆放废弃物的地点采取相应防渗措施。②严格控制取水量,建立“水资源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并长期观测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依据。③严格做好周边建筑物的监测工作,防止引发建筑不均匀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④水务和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严格把关建设项目取水、退水的水量和水质,杜绝超标排污。
参考文献
[1]汪秀丽.国内外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水利电力科技,2003(2).
[2]沈琳.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9(04).
[3]JMedranoGonzalez.GIStoolsappliedtothesustainablemanagementofwaterresources[J].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1999(02).
[4]牟海省,刘昌明.我国城市设置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协调研究刍议[J].地理学报,1994(4).
[5]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作者:郭蕾蕾 康小兵 许模 李强 李青山 安成蛟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