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养殖技术论文 > 稻田河蟹养殖技术论文

稻田河蟹养殖技术论文 

日期:2018-12-22 07:01:03人气:825

一、场地整理

养殖的稻田要求选择靠近水源,水质无污染,底质为粘土,保水性要好,河蟹养殖池的排灌设施要完善,做到高灌低排,排、灌分开。养殖池用水要实现灌得进,排得出,不逃蟹,旱涝保收,稳产高效。

二、防逃设施

河蟹的逃逸能力很强,有成群逃逸习性。因此,如何防逃是河蟹人工养殖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在稻田河蟹养殖池的四周必须建造安全耐用,结实可靠的防逃设施,防止河蟹逃跑,造成经济损失。目前比较经济实用的防逃材料是塑料膜和竹杆,具体做法是将竹杆一端埋入土中10厘米左右,间距30~50厘米,上面用细线拉紧,然后将塑料膜底端用土垒实,上端与细线用铁线固定,另外上下排水口要用网片接塑料膜或用铁线网在进排水口进行防逃。

三、放养准备

在稻田河蟹养殖池中,常有各种病原体与有害生物,它们不但能消耗水中的溶氧,而且也会侵袭河蟹、抢夺饵料,因此在种苗放养前要进行全面、彻底地清塘与消毒。目前,主要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消毒。消毒一般在河蟹种苗放养前10~15天进行,采用生石灰干法消毒,每亩用量为50~75千克,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利用生石灰进行消毒不仅能杀死水中有害生物,还能改善养殖池底土质,又能增加水中钙的含量,这对河蟹的生长发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放养殖前还要清除环沟池中的淤泥,以保持养殖蟹池清洁卫生。

四、苗种选择

选择盘锦当地、规格均匀、120~180只/千克、爬行敏捷、肢体齐全、指节无损伤、反转迅速,爬行敏捷、无病害的苗种,严禁投放性早熟苗种。放养密度控制在300~400只/亩为宜。苗种经3‰~4‰盐水溶液浸泡3~5分钟后放养。

五、河蟹养殖

1.养蟹池选择与改造

选择交通便利,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环境安静,进排水方便,储水力强,土质为壤土,光照充足,底层淤泥不超过10厘米,面积以15~20亩为一个养殖区为宜,或直接以稻田生产格为养殖区,田埂四周用60~70厘米高的竹杆做支撑,在竹杆上按装塑料布作防逃设施。养蟹区四周修建环沟,沟宽1~2米,深0.5~0.8米,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型环沟,田间沟与蟹田四周环构相通,这样可为河蟹栖息、觅食、隐蔽提供场所,同时也能增加稻田的通风透光,为河蟹创造适合生长的良好环境,对促进稻蟹共生,实现稻蟹双赢提供保障。稻田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放养前15~20天,采用生石灰对稻田进行消毒,每亩用量30~35千克对水调成乳液,全池泼洒,以杀灭敌害和病菌,同时还可以补充水体钙质。

2.水质

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养殖环境质量要求是:水温适宜为15℃~30℃,最佳22℃~25℃;溶解氧≥5毫克/升;PH值适宜为7.0~9.0,最佳7.5~8.5;透明度适宜30~50厘米,最佳50厘米以上;硝酸氮≤0.1毫克/升;硫化氢不能检出;淤泥厚度<10厘米;底泥总氮<0.1%。

3.养殖期管理

植物性饵料有高梁、玉米、小麦、豆饼、土豆、以及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有动物肝脏、杂鱼、螺蛳等。根据河蟹生长情况和不同阶段所需营养进行投喂,投喂次数、投喂数量一定要适合、饵料要适口,尽量不要投喂配合饲料。

(1)投饵方法。“四看”投饵,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晴天可多投,阴雨天要少投。看水:水质清新,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可大量投喂;水质肥沃,浮游植物数量多,透明度小于30厘米时应控制投喂量,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每天巡塘,查看河蟹摄食情况,发现剩余饵料过多时应减少投饵量。河蟹蜕壳期要增加投饵量和提高饵料质量。“四定”投饵,定时:每天两次,早晨六七点,傍晚四五点各投一次。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厘米设一投饵点。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建设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饵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25%,青料占35%。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月~4月份为蟹体重的1%左右;5月~7月为5%~8%;8月~10月为10%以上。每日的投饵量为早上占30%,傍晚占70%。

(2)水质调控。5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4米,7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5米,7月上旬后保持水深0.6米。6月~9月,每5~10天换一次水,春季、秋季每隔二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30厘米,先排后灌。每两周放泼一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透明度保持在30~50厘米。溶解氧保持5毫克/升以上,pH值保持在7.0~8.5之间,秧苗移入大田时稻田内水位应在10厘米以上,以后随湿度升高和生长情况逐步提高水位至20~30厘米,从5月分开始,每隔10~15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28℃时,每隔2~3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深15百米左右,换水时应注意田内外水湿差不超过5℃,并注意不在河蟹潜伏休息、蜕壳和摄食高峰期换水。

(3)底质调控。适量投饵,减少剩余残饵沉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投放过氧化钙、沸石等、投放光合细菌,活菌制剂);晴天采用机械池内搅动底质,每两周一次,促进池泥有机物氧化分解。

(4)病害防治。整个养殖过程中,每隔10~20天,每亩用10~15千克生石灰化成浆泼洒在田边与沟边,并每隔10天在饵料中拌和1%的土霉素投喂。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稻田养殖还要防止农药中毒,所施农药的量要适当,要既能达到消灭水稻病虫害的目的,又不大于河蟹致死的安全浓度。另外化肥对河解的毒害也较大,应以施足基肥、追施有机肥为主,施化肥为辅,水稻全生育期可施化肥1~2次,稻田水深控制在20厘米左右,每次每亩可施尿素2.5千克,最好不施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

(5)日常管理。要坚持巡田检查,每天早晚各一次,结合早晚投饵观察河蟹蜕壳生长、病害、敌害情况,检查水源是否污染。检查防逃设施是否破损,如破损应及时修补。同时观察河蟹摄食、蜕壳、生长情况,及时清除腐烂变质的残饵,捕捞收获8~10月,捕捞一般自8月下旬开始,并视天气气温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气温偏高可适当推迟。气温偏低也可提前,捕获的河蟹应分规格专池暂养或出售。暂养池要定期冲水换水,并视天气及河蟹摄食情况,进行喂食。

4.收获

河蟹收捕,到9月~11月上旬,可先徒手在围拦设施四周抓捕,在收稻前后降低水位,将蟹赶到边沟进行收捕,待稻田全部露出水面后在割稻子。

作者:于长斌 单位:盘锦市湿地科学研究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