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技术要求分析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将建设的支柱性产业,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农业生产逐渐趋于机械化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在生产中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取得显著效果,是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关键驱动力。主要针对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农业生产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技术要求;分析
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农业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逐渐趋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以及机械化方向发展,尤其随着大量新型农业机械的涌现,更是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合理应用农机作业,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尤其在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能够节约人力资源,因此,农户在开展机械作业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秉承田间作业要求,发挥农业机械的最大生产效能,推动我国农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1耕地技术要求
首先,在开展耕地机械作业中,要保证墒度期和农时期限合理,耕地深度要符合要求,结合土壤性质确定深度,通常情况下,深度保持在25cm左右,且覆盖严密、均匀一致,不存在回垡以及立垡情况,耕地表面的肥料。杂草以及残茬覆盖率在80%以上;其次,在耕地机械作业过程中,要求农户在50m范围内,直线误差在10cm之内,做到不漏耕、不重耕、地头整齐,地角和地边耕好、耕到,在完成耕地作业后,土壤松碎、地表平整,如果地块杂草较多以及残茬较高,需要对地块进行整理后再开展机械作业;最后,在完成机械作业后,种植户要根据地块面积,对耕地质量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漏耕情况要及时处理[1]。
2整地技术要求
首先,在完成机械作业后,土壤表面不能存在隆起的土块或者土堆,没有明显的凹坑位置,耕田地角整齐有序,土壤表层疏松,紧密度合理适中,土块呈现碎状,不存在10cm以上的泥条或者土块,肥料覆盖全面良好、地表干净没有杂物,如果存在杂草或者残茬要进行及时处理,墒情适当、作业适时。其次,种植户要结合墒情对耙深进行科学确定,通常情况下,重耙深控制在12cm左右、轻耙深控制在8cm左右,如果墒情良好,可适当对耙深进行调节,如果种植短杆作物,可应用对角耙法。具有良好的种植效果。最后,在整地机械作业中,要将测量耙片直接插入到土壤中,在完成作业后取出,与周围土壤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目测方式,对地角、地边以及地点进行检查,保证耕地不存在土条、土堆、凹坑以及沟槽等。
3播种技术要求
首先,种植户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合理的时期完成播种工作,在机械播种中,保证播行为一条直线,在100m长度中,允许误差控制在10cm左右,行距要保持一致,相邻行距偏差控制在1cm左右。对于中耕农作物,播幅不能大于8cm,保证播量准确。对下种量和种量进行测试,不能存在过大偏差,对于大粒种子,例如大豆以及玉米等农作物,要保证下籽均匀,对播种深度进行科学控制,地边以及地头边缘整齐,保证播到边、播到头,覆土严密、超落一致,如果种植户在早春进行播种,需要在土壤解冻后进行播种操作。其次,在田地对角线分别取5个测试点,然后对田间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对播种机械作业质量进行验收,农机操作人员和种植户要共同参与到质量验收中[2]。
4中耕技术要求
首先,根据耕地表面的杂草情况以及土壤墒度,选择合理时机进行中耕,在第一次中耕作业主要在农作物显行后开展,如果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在农作物不显行的时候组织中耕作业,通常情况下,中耕深度控制在15cm左右,分为三次进行,中耕深度不能超出规定深度的2cm之外。其次,在完成中耕作业后,土壤表面要整齐松碎,不能存在拉沟或者拖堆情况,行间内不能存在杂草,可通过人工或者机械等方式进行清理,农机要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保证护苗带宽度符合要求,通常情况下,护苗带前期宽度为10cm左右,后期宽度在14cm左右,在农机作业中不能出现铲苗、压苗以及埋苗情况,不能破坏农作物的茎秆以及根系,保证做到不漏耕、不错行。最后,在完成中耕作业后,种植户需要对地块边角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存在漏耕情况需要及时处理,检查耕地内杂草是否清理干净,对护苗带宽度进行检查[3]。
5收获技术要求
首先,在谷物收获过程中,要合理选择农机,在农作物成熟中期组织开展收获作业,通常情况下,在收割机作业中,割茬高度控制在18cm左右;其次,在农机作业中,需要对损失率进行科学控制,脱净损失和割台损失不能超过3%、粮食含杂率不能超过5%、籽粒破率不能超过2%;最后,对割茬高度进行检查,保证农机尾部排出物全部排出,对农机进行清理[4]。
6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量新型农业机械不断涌现,并且已经在广大农村地区获得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其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能,降低生产成本,释放农村劳动力,真正实现粮食增产、农户增收。因此,农户在进行农机生产中,要科学应用田间作业技术,保证农机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发挥农业机械的生产价值,推动农业生产趋于机械化、规模化以及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成慧.农场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安全生产技术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12):128.
[2]黄培奎,张智刚,罗锡文,等.田间作业车辆外部加速度辨识与姿态测量系统研制[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3):9-15.
[3]赖发清.强化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与监管服务工作之我见[J].福建农机,2014,(1):10-12.
[4]兰海侠.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1)[J].农业机械,2013,(25):80,82,84,86-88.
作者:李锦文 单位: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农机研发部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