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
摘要: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落实“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机械强农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2025年安徽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20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的目标,笔者结合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旨在助力安徽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从而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装备;农机推广;农机农艺
安徽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但其距离农业强省还有一定的差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徽省结合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开展农机化工作,全省农机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截至2020年年底,安徽省大中型拖拉机的保有量约26.3万台,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9.3%;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约22.8万台,较“十二五”时期增长30.7%;水稻种植机械的保有量约5.2万台,较“十二五”时期增长71.8%。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时期,安徽省提出了“两强一增”机械强农行动,足以说明农业机械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推广农机化技术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作用及意义。本研究有利于安徽省乃至整个中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业机械化,加快机械化由提高综合程度的外延扩张型向提高技术和质量的内涵深化型转变,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1]。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各市历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分析
如表1所示,2016年至2020年,安徽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从6867.50万千瓦减少到6799.50万千瓦,增长率为-0.99%。亳州和合肥等11个地级市在农业机械总动力上实现了正增长,亳州增长率为174.64%、合肥11.02%、六安10.28%、安庆9.82%、池州9.43%、蚌埠6.58%、滁州3.85%、芜湖3.42%、马鞍山3.18%、淮南2.89%、黄山0.58%;淮北、宿州、铜陵、阜阳和宣城农业机械总动力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71.78%、-8.21%、-5.79%、-4.33%和-2.76%。1.2各市历年大小马力拖拉机保有量分析如表2所示,2016年至2020年,安徽省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从246465台增加到262506台,增长率为6.51%。在这五年期间,安徽省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从2094527台减少到2004882台,增长率为-4.28%。在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方面,亳州和宣城等12个地级市实现了正增长,亳州增长率为125.17%、宣城40.18%、阜阳32.30%、安庆32.13%、芜湖29.01%、合肥21.81%、铜陵20.24%、池州19.63%、蚌埠16.66%、马鞍山11.59%、六安9.77%、淮南4.10%;而黄山、淮北、宿州和滁州等城市出现了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66.07%、-49.86%、-25.93%和-0.82%。就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而言,亳州、铜陵、安庆、宿州和阜阳等城市实现了正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2.28%、2.32%、1.32%、0.94%和0.31%;淮北和池州等11个地级市出现了负增长,淮北增长率为-31.26%、池州-28.97%、黄山-14.38%、马鞍山-7.59%、滁州-6.18%、芜湖-6.12%、淮南-5.44%、合肥-5.16%、宣城-3.25%、蚌埠-3.04%、六安-2.09%。
2安徽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首先,安徽省各地区在农机普及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鉴于经济的发展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存在着极大的非平衡性。就农业机械总动力而言,亳州、宿州、滁州、阜阳、六安、蚌埠和合肥处于领先地位,淮南、淮北、芜湖、宣城、安庆、马鞍山、池州处于中等水平,而铜陵和黄山则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其次,在不同作物和不同作业环节上,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例如,玉米、油菜等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
2.2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
基层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级别较低,管理权有限[2]。以滁州市定远县为例,之前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工作是由定远县农机局管理,组织架构调整后,撤销了县农机局设立县农机化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归县农业农村局管理。现如今,组织架构再次调整,撤销县农机化服务中心,设立定远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此外,乡镇农机站工作人员的年终奖金由乡镇政府承担,这也导致了农机推广人员重视乡镇管理工作、轻视农业机械化工作。即使乡镇农机站关注农机化工作,其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安全监理上,而忽视了对农机技术的推广。
2.3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安徽省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农机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属于松散型的社会组织,内部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难摆正位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与市场结合不够[3]。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他的社会组织相比,目前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仍然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结构比较松散的社会组织。
2.4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据统计,当前安徽省农机推广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约10.52%,大多数人年龄在42~48岁之间[4]。首先,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大都不是农机相关专业毕业的,缺乏专业背景。其次,他们不仅年龄普遍偏大,而且相关技术、知识长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现有知识技能难以满足目前现代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5]。再次,新招聘的农机工作人员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不足,农机服务的水平相对较低,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也难以有效达成。
3解决农机化技术推广问题的应对举措
3.1加快补齐农机化生产中的短板
针对植保、秸秆处理、烘干、水稻机械化种植等薄弱环节,要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和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水稻育插秧、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有序机抛秧、小麦镇压保墒、玉米籽粒直收、谷物干燥和高效植保装备技术的应用步伐,促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提档升级[6]。对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扩大山区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空间及范围[7]。此外,对各种开展机械化作业的服务都应该按照规定给予补助。3.2构建大中小企业之间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结合安徽省各区域的自身情况,根据本区域的发展需求,扶持本地的农机企业,打造一批农机产业集群[8]。例如以滁州市为中心,借助“全柴动力”等公司大力发展发动机产业,形成一个发动机及配件产业集群;以芜湖市为中心,借助“中联重科”等公司大力发展拖拉机、收割机等整机及配套机具产业链,形成一个农机产业集群,不断推动安徽省各地区农机装备均衡协调发展。
3.3加大农机化的资金投入
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用贷款时向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从而方便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资金周转;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支持力度,以补贴租金的方式鼓励农业经济组织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完善购机补贴政策,加大对中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等整机的购置补贴力度,鼓励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中大马力农机装备;继续开展中央财政社会化服务组织补贴项目,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使用新技术的农机具;设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训资金,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其进行培训,重点培训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9],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打牢理论基础。各级农机相关单位也要贯彻落实各项农机化政策,深入组织实施好《安徽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可通过设立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专项资金,每年设置一二三等奖,根据个人积分进行排名奖励,来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4加强组织纪律监管完善上下班打卡考勤管理制度,对于那些因公外出或者因私外出的人员,实行报备审批制度,确保工作人员按时上下班;建立月度工作述职制度,不论是农机管理人员还是专业技术人员,都要每月定期开展述职工作,并对述职内容进行评比,将评比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此外,还要改革考评制度,不能和以前一样“吃大锅饭”,而应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和分工,根据实际工作量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奖优罚劣,由“不干不奖”向“不干得罚”转变,从而提高农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强化危机意识。
3.5加强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
前期重点培训一批农民代表,后期普及教育培训,对所有从事农业的人员进行农机方面的知识培训[10]。争取尽快打造一批服务于农机装备的主力军。要根据安徽省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对于水稻侧深施肥和粮食烘干等相对薄弱环节,要加强该方面的技术培训和相关指导工作,对于钵体育苗机插秧、水稻侧深施肥等技术要加大推广力度,让农民认识到这些技术的重要性及便利性,从而更有利于农机推广人员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新产品、新技术。
3.6加强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人才支持力度继续推行在职教育,鼓励农机专技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学习,对于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的学生,地方财政拨款给予一定的学费补助;各农机相关单位在招聘人员,尤其是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时,必须要求其具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或者农业工程类的专业背景;各级政府应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投入财政补贴以提高涉农人员的待遇,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地扎根基层;鼓励并支持事业单位农机专技人员到农机社会服务组织中开展帮扶工作,并形成帮扶积分制度,按照积分高低进行排名,在每年的职称评定时把帮扶积分作为评定条件之一;鼓励事业单位农机专技人员自己创办农机合作社、农机公司等组织,但是必须要向当地政府报备。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落实“两强一增”行动、推动机械强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机械强农工作,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2025年安徽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20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的目标,推动安徽省逐步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代敬雨 山东理工大学 定远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