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思考
[摘要]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湟中县作为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大县,在农机部门的大力推广新机械、新技术、新产品下,我县主导产业的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如小麦、马铃薯等),这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者的强度,加速了劳动力转移,本文从我县农业机械的发展,对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作用做一下简要分析。
[关健词]农业机械化;农业;农村经济;影响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机械化的水平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科技水平和装备力量得以发展的体现,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国家粮食生产,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劳动的劳动强度,加快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1湟中县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全县“十二五”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2.54万千瓦,农业机械拥有总量9.05万台(部),配套农具4.01万台(部),耕、播、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9.12%、41.66%、46.02%,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66.85%,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57.82、-11.84、35.22和31.04个百分点。
1.2主要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渐趋成熟
湟中县拥有耕地84.7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2.8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为10.3万亩,饲草种植面积达4.7万亩,油菜播种面积为14.2万亩,蚕豆面积为1.23万亩。至今小麦、马铃薯、饲草除山区不适宜机械工作的都实现了机播、机收的全程机械化;油菜、蚕豆除山区不适宜机播的实现了机播。可见,我县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已成熟,其他作物的机械化程度在进一步研发和提高中。
1.3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同作物机械化程度存在差异
由于地理、经济条件的不同,造成我县区域间的机械化程度不同,川水地区由于平坦、地块较大,机械的种类、型号等比较多样,脑山地区地块小、地形不平、交通不便等,机械的种类、型号比较少,机械效率低;不同作物间机械化程度不同,国家对于主导品种研发投入更多,机械的数量、型号、种类更齐全,机械的生产效率也更高,对于非主导作物国家可能投入的研发资金不足,产品种类、型号等不多,形成机械化程度不高。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应关注发展潜力好、机械化程度较低的产业,加大研发和推广资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全覆盖。
1.4一家一户经营模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当前土地联产承包制将土地分割成七零八落,在农民的自主经营体制下,土地流转必须是区域内农户全体同意,方可形成联片便于机械化经营,但农民素质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往往达不成协议,遭成资源浪费,劳动生产率低。为适应目前的生产力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打破目前不利机械化生产的局面,让土地合理、稳定、依法流转。
2农业机械化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2.1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手段,实现农业增效的保证
农业机械化是改变原来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机械的开发和运用带替了古老的二牛抬杠模式,解决了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劳动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实现了规模效益。高质量的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还大大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2.2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是完成和推广农业先进科技的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供了保障。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就是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可见,没有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2.3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建设
实现农业机械化能有效节约土地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土地收入;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推动了土地流转的迈进,农民以租金形式取得收入的同时选择了从事其他就业的机会,为农民取得非农务工收入提供了方便。再通过各类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可以就地创业或进城务工,增加了务工收入,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文明建设。
2.4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二、三产业的先决条件
农业机械装备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限制,远远超出了人力、畜力所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不仅在量上有所突破,并且在质上比人力、畜力实现了现代科学农艺要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生产要素、资源提到了有效、合理配置,加速了当前土地流转的进程,解放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3全面实现机械化的方向、对策
3.1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国家科研经费和农机补贴资金,加大对各类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创新为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学化、自动化、现代化。
3.2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我县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和土地流转水平,有选择性地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如川水地区地块大经济条件好,要着力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如大中型拖拉机、大中型联合收割机、高端的全自动农机配套设备等,丰富农机装备结构;地块较小经济条件不好的脑山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适宜的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小型收割机、小型配套农具,达到经济、适用、操作方便的目的。
3.3必须能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业机械化的运用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化械化,并能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外收入,让更多的土地流转到新型职业农民手中,进行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出让土地的农户以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取得收入,各方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机械带替了人、畜动力,节约了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了土地流转的进程,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的模式发展,提高了单产降低了单位成本,优化了各生产要素,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化、效益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3.4必须提高机械利用率,培育服务型经济实体
随着当前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农业机械化的经营模式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农业机械工作应向专业化、效益化发展,应培育机械作业服务的专业组织或队,在农业生产中应实现(如小麦收获作业)有偿的跨区流动,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实现农业机械服务的专业化、全面化、多样化,覆盖农业生产的各个工作环节,解决一家一户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提高机械效率,促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县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当前由农业大县向蔬菜大县迈进的转型,还使得转型的新型产业的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不断地创造出科技含量高、实用经济的农业机械,从而满足产业结构转型中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虽然我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部分产品的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但是,像蚕豆、药材、温室等生产,还处在半人工半机械的局面,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开发,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出现的各种难题,以全面实现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辉,陈莉.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解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05).
[2]罗昕,胡斌.论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及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0).
[3]张庆霞,刘从九.2007-2017年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定量预测[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
作者:张永春 单位:湟中县良种繁殖场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