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农业转型升级需要多元化人才支撑。科技攻关和科技特派是辽宁省农业科技人才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式,但在面对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辽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主要问题,从提升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能力角度,提出创新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和促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人才成长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措施;成效;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必须转变传统农业依靠要素投入驱动、拼资源拼消耗的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19年已超过59.2%,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因此,加快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发挥人才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精准扶贫中的第一资源、第一驱动力和第一优势作用,形成依靠人才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培养造就人才的良性循环。
1辽宁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界定:农业科技人才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职业培训,掌握农业行业的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门从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服务等专业性工作的人员。2019年,辽宁省农业科人才总量为18411人,其中29家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研人员8046人(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统计数据),全省各级农技推广人员10365人(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全省组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团队56个,科研人员150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9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8人、2个团队;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百人层次99人、千人层次224人。科技攻关和科技特派,是辽宁省农业科技人才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两项主要措施。
1.1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重点突破农业共性关键技术
全力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助力解决辽宁发展需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粮食丰产增效、现代食品加工、蓝色粮仓、畜禽高效养殖、7大农作物育种、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等11个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辽宁农业科研团队在其中5个专项中主持项目7项,课题25项,获得支持经费3.37亿元;同时,利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计划支持农业项目17项,经费1700万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科技计划农业领域的11个专项中,辽宁科研团队在7个专项中都承担了攻关任务,覆盖面达到60%以上,奠定了辽宁在主要粮油作物优良新品种选育,设施园艺作物优良专用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海洋食品工程化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及新产品开发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地位,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在辽宁的转化应用。其中,主持的粮丰专项项目已选育示范玉米、水稻品种330个,构建丰产增效技术模式6套,建立核心示范区0.89万hm2,累计辐射面积86.7万hm2;在蓝色粮仓专项中两年内就主持了3个项目,获得支持经费9505万元,研发和转化应用关键技术20项,创制新产品21个,在省内建立企业示范工程1项、生产线3条,团队进一步做大做强,产学研合作更加密切,成果转化效率更高。以农业农村现实需求为导向,省本级农业科技攻关任务安排更加精准。2019年按照引领、支撑、引导3个层次,启动了省本级农业领域水稻玉米种业创新、设施农业高效安全生产、饲料质量安全控制及低蛋白等3项科技重大专项和22项重点研发计划,投入经费373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研发8019万元,预计将形成对财政投入近20倍的资金放大效果,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项目研究的开展将有望选育示范新品种50余个,研发先进适用技术40多项。目前,设施农业重大专项已攻克“甜瓜双断根”、“番茄高效嫁接”、“设施内有机废弃物秸秆还田技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3项,开发“源动利”、“源动力佳”、“安地生”等新产品3个系列;种业创新专项2020年拟在省内粮食主产区选育示范玉米水稻品种48个、配套栽培技术18项;转化辽单575、东单1331等9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3.3万hm2。
1.2深入开展科技特派行动,全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通过科技特派支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定制化发展展。以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己任,2019年派驻省级科技特派团117个,其中扶贫开发重点县派驻特派团47个,实现了对农业县区的全覆盖和1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重点覆盖。特派团累计开展技术指导731次、技术培训201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5600余、农民2.1万,实地解决难点问题2238个。辽宁科技特派“四位一体”(特派团、组、员和农民技术员)的工作模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2019年国家科技特派工作20周年总结会议上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等两个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张青、大连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潘凤荣等两名个人获得了通报表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与地方开展科技共建、科技扶贫、科技特派的服务团队124个,有600多名科技人员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工作,自1983年在阜蒙县派出全国第1位科技副县长至今,已选派9名科技副县长和53名第一书记(副乡镇长、工作队长),在全省50余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42项,示范推广新品种463个,新技术1028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乡镇、村1043个,科技服务覆盖面达到200万hm2,走出一条科技服务产业的新途径。如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驻海城三星公司科技特派组,服务企业14年,带动蔬菜种植户近24万户,既有效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也带动了辽宁蔬菜产业发展。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王宏13年扎根义县,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
2辽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对人才的支撑有着强劲的需求,全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2.1人才总量不足
尽管近年来全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较快,人才总量实现了较大幅度增加,但与京、津、鲁、苏、浙等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人才总量明显不足,并且人才总量的不足在省内不同地区之差异也很明显,偏远地区、传统农业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尤为短缺。按照全省2269.5万乡村人口(2018年《辽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每万名乡村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8.1人,而全国每万名乡村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40人,辽宁人才总量差距较明显。
2.2人才结构不合理
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离不开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引领。农业科技人才方面,高层次人才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1)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与总量不足并存,科研创新领域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严重缺乏。全省农业科技人才18411人中高层次人才约400人(包括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万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辽宁百千万千人层次以上等),所占比例约为2%,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不足且有青黄不接趋势。(2)知识结构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学科的人才比重大,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生物育种等高技术领域和新兴学科的人才比重小。且从事农技服务推广主体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配备不足,懂技术、能服务的专业人员缺乏,科技和推广存在供给与需求的严重脱节问题。此外,特别是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对当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新挑战。
2.3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体制内农业科技人才泛行政化明显。农业的公益性决定了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的政府属性,无论是农业科研机构还是农技推广部门,把专业技术人员当行政人员管理、把技术推广人员当机关干部使用的情况很普遍,这就导致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难以扎根农村产业一线。二是人才振兴与激励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农业科研工作与农技推广工作需要扎根农业生产一线,工作条件艰苦,而农业生产季节性与周期性的特点导致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出成果、出成果周期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上存在职数比例和数量限制,晋升通道不畅,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只能等老同志退休“腾位置”才能晋升职称。在职科研人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人才流动中农业科研单位往往处于不利位置,即便暂时引进了一些人才也很难扎根。
3提升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能力的几点建议
3.1创新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各级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确保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出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首先在人员编制上要向农业科研和推广倾斜,适度增加农业科研和基层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建设一支强大的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队伍;其次应进一步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对业绩能力突出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资格时,可适当放宽论文、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要求;对紧缺岗位且业绩能力突出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可适当放宽职称聘任职数限制;对有特殊贡献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应给予重奖激励。
3.2促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人才成长深度融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产业兴才有乡村旺。产业发展是就业的基础,也是人才聚集的依托。只有把现代农业发展起来,让更多人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农业科技人才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农村实用人才有创新创业的动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资源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和聚集。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对各级农业人才各尽其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调动起他们的创业积极性。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应不断完善和拓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产业链,促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新业态,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农业农村领域就业拓宽渠道、扩大范围,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同时促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人才成长深度融合,完善对各类人才的支持政策,优化干事创业环境,确保乡村人才引得进、留得住。2020年以来,省级农业科研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人才成长深入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连续2年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即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产业提升,围绕辽宁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关键技术进行研发与应用,充分发挥种植业、林业、畜牧、渔业、农机5大领域的研究优势,全面支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不仅为辽宁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而且也在促进产业融合中培育和锻炼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沛,钟智利,王志丹,等.乡村振兴战略对辽宁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要求与挑战[J].辽宁农业科学,2019(6):64~66.
[2]赵心钰.辽宁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创新对策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7):9~10.
[3]方帅,党亚飞.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组织化的有效实现―――基于规则供给的视角[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4):64~70.
[4]唐绍洪,陈驰.乡村振兴视野中四川乡土人才培育的路径[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4):30~39.
[5]徐军海.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J].唯实,2020(6):38~40.
[6]李俊霞,曾佳,李志遥,等.四川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9(6):16~19.
[7]何永松.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人才队伍建设探讨―――基于贵州省贫困地区的调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6):17~23.
[8]松生满,马福成,韩志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是关键[J].青海农技推广,2019(2):41~42.
作者:高香兰 单位: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