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下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探究
摘要:在概括绿色发展和循环农业的概念、内容、目标及国内外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兴县发展环境与农业发展现状,指出兴县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据此探讨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兴县W乡为例,从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创新发展模式等角度,对绿色发展理念下区域循环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推进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发展;区域循环农业;面源污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包括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说,循环农业是综合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达到废弃物少和资源利用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是一种友好型环境农作方式,具有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佳、生态效益强的特点[2-3]。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的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与探索,根据各自国家的区域特色、气候差异、农作物生长特点及人文文化,分别提出了适合本国农业循环发展的模式[4]。我国循环农业领域开展研究较早。1985年张元浩在《中国农村经济》发表《农业的循环过程和“循环农业”》一文,从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以及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路径阐述了循环农业理念[5]。刘渝和杜江(2010)[6]认为,国外在循环农业模式上采用的是“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的3R原则,属于过程前期、中期、后期均要把控的方法,世界各国纷纷根据自身资源、产业结构、科学理念,开发了多层次循环农业模式。孔令聪等(2008)[7]归纳了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即陆地立体圈养模式和水体立体养殖模式,遵循“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山西省在循环农业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侯雅静等(2013)[8]研究了“果园―食用菌―禽畜”循环农业模式,并初步探讨了该模式的生产流程及循环路径。面对新形势,山西省立足农业发展特色,升级农业发展理念,综合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区域农业产业链,不断改善农村环境,全面推动资源利用集约化,实现农林牧渔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和生态文明发展[9]。循环农业改变单纯追求高效益、忽视环保的发展理念,追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观念,将和谐发展理念注入农业生产和生活,找寻平衡点,使传统农业更加绿色、环保、有序发展。只有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农民才能从农业上获得更高效益。只有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发展[10]。
1兴县区域发展环境与农业发展现状
1.1自然条件
1.1.1基本概述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北端,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县。兴县辖7镇10乡、376个行政村,人口约30万人。兴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偏低,年均气温8℃,无霜期120~170d,年均日照时数约2600h。1.1.2自然资源兴县国土面积为31.68万hm2,其中农用地约为27.22万hm2、建设用地约为0.73万hm2、未利用地约为3.73万hm2。兴县林业用地为14.95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7.2%。兴县地表水和地下浅层水总量为1.6亿m3。黄河流经兴县82km,年径流量293亿m3。兴县共有水地0.43万hm2。
1.2农业发展概况
兴县共有耕地约3.87万hm2,主要种植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油料作物、瓜菜等,实现粮油总产量约1亿kg。兴县共有规模养殖户1500余户,其中养牛5户、养羊1298户、养猪117户、养鸡82户。牛存栏3万余头,主要以肉牛为主。羊存栏25万余只,猪存栏4万余头,鸡存栏约40万只。
1.3区域生态环境情况
1.3.1生态建设情况。“十三五”以来,兴县累计完成造林6.87万hm2,完成投资13.81亿元,大力实施生态扶贫项目,通过生态建设脱贫一批、退耕还林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提质增效脱贫一批和林业产业脱贫一批。2017―2019年兴县累计完成造林5.78万hm2,其中退耕还林3.83万hm2、荒山造林1.95万hm2;经济林提质增效完成0.27万hm2,可使7个乡镇、34个村的农户年均增收20%。1.3.2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截至目前,兴县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4.88万hm2。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新修水平梯田1807.76hm2,修筑生产道路54.25km;实施坡改梯366hm2,修筑生产道路14.3km。1.3.3土地整治情况。2013年以来,兴县组织实施省级投资土地开发专项基金项目4个,建设规模392.47hm2,建成后新增耕地271.98hm2;实施县级投资补充耕地项目32个,建设规模392.49hm2,建成后可新增耕地271.72hm2;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个,建设规模184.8hm2,实施后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126.48hm2,新增耕地5.25hm2。1.3.4耕地利用情况。兴县原有耕地面积77591.38hm2,基本农田面积65102.8hm2。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部地区,东部分布较少。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生态退耕核减指标,核减后,耕地面积为64591.35hm2,基本农田面积为54692.7hm2。1.3.5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情况近年来,兴县先后组织开展了工业燃煤锅炉整治、物料堆场全封闭改造、工业炉窑超低排放改造、生产生活废水深度治理、工业固废堆场规范化整治等工作,53户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
兴县是山西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地貌复杂多样、梁峁林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含沙量高。年降水量季节性分配不均,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11880t/(年・km2),治理难度较大。
2.2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重
兴县现有耕地保有量为64512.67hm2,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4692.7hm2,占耕地面积的84.78%,很多基本农田划在25°以上的坡耕地上。近年来,国家在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等方面政策越来越严格。兴县经济发展滞后,受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等方面政策约束,一些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项目因缺乏用地指标,推进较为困难。
2.3投入力度不足
对于传统农业的生态循环改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当前,循环农业虽然在技术上有所收获,但资金支持仍处于紧缺状态,这是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生态循环农业不能为相关单位和企业带来收益,无法反哺相关科研人员,也影响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形成。
2.4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
人均耕地面积小,土地分散,地形复杂,是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通常选择价低毒性高的农药与化肥,造成一定的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循环农业成本高。普通农业家庭没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能力。
2.5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到处堆弃,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畜禽粪便污染突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作物秸秆浪费严重,农膜污染问题凸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活垃圾到处堆弃、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畜禽粪便污染、化肥过量施用、作物秸秆浪费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农村发展思路不开阔,科学引导性不强,上下游产业联动性差,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形成。
3绿色发展理念下区域循环农业发展对策
3.1政策引导
出台更加严格的禁牧或轮牧办法,加大对放牧毁林行为的打击力度,巩固退耕成果。对贫困县退耕还林政策给予倾斜,允许15°~25°坡耕地、陡坡梯田、重要水资源地、采煤沉陷区耕地、地质灾害隐患区、整村移民村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在土地利用方面,给予贫困县政策倾斜,适当放宽民生领域和脱贫作用明显的项目用地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3.2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及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经济区划等成果运用,需建立统一的坐标体系和图件应用系统,提高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成果运用和管理效率。
3.3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兴县W乡肉牛养殖规模扩大,产生的污粪对当地农村环境产生影响。兴县W乡以“种植+酿造+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为核心,着力打造“种―酿―养―肥”多元化循环产业链条,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投资1900万元,兴建扶贫产业园区,为贫困户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仅依靠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W乡老百姓的需求。W乡作为兴县的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刻不容缓。以W乡丰富的特色资源为依托,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集中打造种、酿、养、肥生产四大核心基地,形成“种―酿―养―肥”四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链条。这一链条妥善解决了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本地高粱来酿酒、用酿酒酒糟育肥牛、牛粪产有机肥、有机肥继续回田反哺种植业”的循环农业经济产业,益贫、带贫面广,带贫能力强,为全乡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11]。园区采用“乡联合总社+贫困户+村经济合作总社+农户”模式,通过债权入股、资源换股、资金入股等方式,清晰明了股权,诚信合法经营,充分保障了产业、合作社、入股农户等多方的利益。酒厂依然采取由合作社以债权形式投资入股,年底采取保底分红。酒厂与高粱种植户签订合同,采取订单模式,以高于市场价0.1元的订单回收,带动了当地农民种植高粱333.33hm2,仅这项农作物收入就达到580余万元。肉牛养殖基地采取合作社投资入股形式,合作社负责提供养殖场地和管理牛场运营,实现肉牛存栏量350余头,每年总净收入达120万元。养牛基地效益可覆盖495户、1630人,实现人均增收850余元。基地还提供了肉牛养殖、酒糟及草料加工、有机肥运输等岗位42个,充分带动贫困户增收。有机肥基地采取“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运行,有机肥年产量10万t,净收益2000余万元。基地回收来的禽畜粪便、废菌棒、酒糟、醋糟等,充分带动当地种、养、运、加工服务业发展,形成二次就业,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为绿色循环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4结束语
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循环农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绿色农业循环经济正处于发展和上升期。发展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县W乡通过“种―酿―养―肥”一体化模式,打造高粱、酿酒、肉牛、有机肥等四大生产基地,形成多元化绿色循环产业,合理解决了发展同环境、资源利用同环境保护的矛盾,在生态与经济间实现良性科学循环,初步形成了“本地高粱来酿酒、用酿酒酒糟育肥牛、牛粪产有机肥、有机肥继续回田反哺种植业”的循环农业经济产业。这一模式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培养了技术型劳动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对兴县乃至周边地区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有积极示范作用。
刘泽民 王红宝 郭雪丽 王阿伦 温永亮 山西农业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