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循环农业论文 >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2-28 04:23:00人气:496

1临夏州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临夏州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推广全膜沟播玉米、发展草食畜牧、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展生态农业示范片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初步形成了一批比较成功的生态农业循环链条模式。

1.1种养结合的农牧互补型秸秆资源利用模式

近几年,临夏州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面积稳定在10万hm2以上,每年的秸秆总量达400多万t,采用秸秆粉碎氨化青贮技术和玉米秸秆揉丝包膜袋装青贮技术,使秸秆得到充分利用,全州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67.6%。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该州把草食畜牧业作为全州战略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与规模养殖,初步形成了农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实践证明,“玉米秸秆―粉碎青贮―养殖”这一综合循环模式是临夏州发展时间比较长,也是比较成功的模式之一。种植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而畜牧业发展产生的畜禽粪便成为农业生产必须的肥料,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

1.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型畜禽粪便利用模式

全州已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5万户,联户沼气10处,大型养殖场沼气11处,服务网点605个,农村户用沼气覆盖率达到42%,适宜地区沼气普及率达到65%。沼气的发展,构筑起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网,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一方面,通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照明、储粮、保鲜、发电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用来种菜、种果、浸种育苗、饲养畜禽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据了解,一座沼气池每年可节省做饭用煤、照明用电开支近1000元;沼液、沼渣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每年节省化肥、农药开支400元;沼液养畜增效可达400元。每口沼气池每年产沼气相当于约0.233hm2薪炭林或0.133hm2林地或10hm2干旱草地的年生长量。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等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富裕化、环境优美化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

1.3多位一体的节本增效型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生产模式

临夏州本着“集中连片、合理布局、专业化生产”原则,采取政策推、资金扶、技术帮、示范带等措施,在永靖县川塬、临夏县北塬、临夏市郊区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全州设施蔬菜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0.61万hm2。并将沼气建设与塑料大棚及节能温室相结合,在养殖农户发展“三位一体”即“猪―沼―果(菜、粮)”等模式;规模养殖户、设施农业生产区,发展“四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沼气池)和“五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青贮池、沼气池),把沼气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极大地提高了无公害生产水平。至2014年底,全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5个、总面积66980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2个、绿色产品6个,地理标志产品4个,品种4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年均合格率在99%以上。通过严格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品牌保护,努力发挥品牌效应,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发挥了积极作用。创出了和政辣椒、坡头韭菜、临夏市糯玉米、刘家峡樱桃西红柿、西甜瓜、唐汪葵花籽、大河家蛋皮核桃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

1.4休闲旅游的生态观光型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在该州临夏市城郊和各县县城郊区,利用果园、菜园等发展起了形形色色的“茶园”“、山庄”、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娱乐餐饮服务。如永靖县太极镇上古、下古村以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为目标,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培育壮大无公害蔬菜、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采摘体验、养殖等特色产业。和政县以优势特色产业油菜为品牌,举办“油菜旅游节”活动,临夏县莲花镇以花椒为品牌,举办“花椒旅游节”活动。这种模式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通过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临夏州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夏州循环农业建设虽然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

2.1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不够

部分干部群众缺乏循环农业生产知识,对发展循环农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的现象。部分农民认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对适量播种技术和农作物需肥规律缺乏认识。全社会还没有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氛围,影响了循环农业实施效果。

2.2循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循环农业建设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临夏州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但整体规模偏小,农业清洁生产能力低,加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距循环型现代农业经济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

2.3资金技术投入不足

临夏州循环农业主体仍然是极度分散、信息较为闭塞、技术相对落后的农户个体,存在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分散落后,资金投入、相互联结能力差。县级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技术推广工作依然沿袭“一张嘴,两条腿”的老方法,致使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进展缓慢。

2.4综合应用率不高

近年来,临夏州农村沼气建设数量迅速增加,同时,也暴露出了沼气综合利用效益整体偏低的不足。一方面表现为沼气池建好后,畜圈、厕所、厨房的改造跟不上,导致“三改配套”率不高;另一方面表现为沼液的利用目前仅限于部分农户的自发行为,利用模式单一,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5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循环农业建设源头控制的主要任务。由于施肥结构不尽合理,有机肥、绿肥数量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调,理化性状变差,耕地质量下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仍将长期存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实现质的突破任重而道远。

3临夏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临夏州是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农业地区,建立循环农业经济新体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延伸农业功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切实保障农业安全的原则。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农村沼气和加工企业为纽带,把循环农业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依靠科技支撑,引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1提高思想认识,科学制定规划

应高度重视循环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巨大作用,保证循环农业产生的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更新农民观念,使农民逐渐接受生态发展观、循环农业观,自觉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循环农业向产业化转型。还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科学制定规划,加强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2加快园区建设,典型示范带动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加快临夏县北塬现代农业园区、永靖县刘家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临夏市农业示范园区等一批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在园区内推进循环农业试点,探索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通过循环农业试点村、试点乡、试点县建设和循环农业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对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进行示范和推广,逐步形成乡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等循环农业示范和推广应用体系。

3.3强化生态基础,推行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的综合,而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因此要加强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和新型控释肥料的应用,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将微量元素与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以养殖业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粮食、蔬菜、果业等产业,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种果、种菜、喂猪,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3.4加大科技投入,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发展循环农业需要以高新科技作为技术保护,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3.5实行标准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实行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循环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引导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的导向,也是衡量和检验循环农业发展成果的标准。应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可依。通过开展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认定和农产品市场速测等工作,把标准化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有效阻止有毒有害农产品走上城乡居民餐桌,促进符合循环农业标准体系的农产品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3.6积极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后劲

加大对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临夏州县财政应在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应进行重点倾斜。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好国家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强循环农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循环农业的投入,促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

作者:李玉霞 单位:临夏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