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基部病害防治方法分析
关键词:甘薯;茎基部病害;浸种浸苗;淋根;防效
甘薯又称红薯、番薯,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近年来甘薯的保健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种植甘薯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但近几年来甘薯根腐病、茎腐病、黑斑病等茎基部病害发生普遍[1-2],严重影响了甘薯产量。甘薯茎腐病、根腐病、黑斑病等茎基部病害危害症状比较相似[3],薯农们仅凭肉眼难以准确区分,无法对症防治[4-5]。为了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和防治方法,使用甲基硫菌灵、噻菌酮2种药剂处理种薯、薯苗浸药及栽后淋根,取得较好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甘薯品种为浙江省温岭市地方品种:红皮红心,薯种为农户自留,挑选表面没有病斑的薯块作为薯种。试验药剂:20%噻菌铜悬浮剂(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试验地设在半山区温峤镇界坑村。
1.2试验方法
1.2.1薯种浸药试验设浸甲基硫菌灵、浸噻菌铜以及浸清水对照共3个处理,每个处理35个薯块,分别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以及清水浸没种薯,浸泡15min,晾干,整齐排列在田块上育苗,每个处理之间留有隔离带[6]。4月7日种薯浸药,5月10日调查记录种薯发芽情况,包括发芽的薯块数和每块种薯的发芽数[7]。
1.2.2薯苗浸药5月30日把育好目测健康的薯苗扦插到前3a未种植过甘薯的田块[8-9],分别用处理薯种相应的药剂和浓度浸薯苗基部15min,晾干后扦插在同田块上,设浸清水对照,每处理三重复。扦插成活后观察各处理的发病情况,每隔7d调查1次,收获时记载最终产量。
1.2.3大田淋根甘薯扦插后20d,在药剂浸苗的基础上使用相同药剂相同浓度分别淋根100mL一次,观察发病情况,发现有茎基部病害后,每隔7d天调查1次,收获时记载最终产量。
1.3防治效果计算及数据处理
采用甘薯苗期(扦插后40d)、封行期(扦插后80d)、薯块膨大期(扦插后120d)和收获期(扦插后150d)[10]四个生育期的发病株率进行防效分析。薯块出苗率=发芽薯块数/薯块总数×100平均出苗数=薯苗总芽数/发芽的薯块总数株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防治效果=(对照株发病率-药剂处理株发病率)/对照株发病率×100[9]。数据分析采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R)中的新复极差检验[11]。
2结果分析
2.1种薯浸药处理对出苗率和出苗数的影响
结果显示2种药剂浸种均极显著提高了薯块的出苗率和出芽数,同时甲基硫菌灵处理的种薯出芽数极显著优于噻菌酮处理。没有经过药剂处理的薯块表面上看不出病斑,但病菌普遍存在[3],所以同期出芽率很低,详细结果见表1。
2.2药剂处理对甘薯茎基部病害的防治效果
2种药剂的各种处理方法在封行前(扦插后40d内)对甘薯茎基部的病害有较好控制效果,防效均在69%以上,甲基硫菌灵药剂的浸种加浸苗和浸种加浸苗加淋根处理防效达到了90%以上,噻菌酮浸种浸苗加淋根处理的防效也达82.8%。但到结薯(扦插后120d)后,2种药剂的浸种处理已无法控制茎基部病害发生,浸种加上浸苗防效能达到60%以上,使用甲基硫菌灵农药浸种加浸苗再加淋根控制效果较好,到收获时防效仍为83.7%,详细结果见表2。
2.3药剂处理后甘薯茎基部病害发生规律
甘薯扦插后观察发病情况,出现病株后每隔7d调查记载发病情况[4],7月10日(扦插后40d)对照、甲基硫菌灵浸种、噻菌酮浸种以及噻菌酮浸种加浸苗处理均出现病株,7月17日(扦插后47d)甲基硫菌灵浸种加浸苗和噻菌酮浸种加浸苗再加淋根处理出现病株,7月24日(扦插后54d)甲基硫菌灵浸种加浸苗再加淋根处理出现病株,详细发生情况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甲基硫菌灵浸种加浸苗再加淋根的控制效果最好,其次是噻菌酮浸种加浸苗再加淋根;甲基硫菌灵浸种和噻菌酮浸种的效果最差,最后株发病率都达到了100%。
2.4药剂处理对甘薯产量影响
甲基硫菌灵和噻菌酮2种药剂的浸种加浸苗再加淋根处理的产量分别达到34500和34200kg/hm2,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产量23400kg/hm2;但是2种药剂浸种处理的产量和对照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这和药剂的防治结果是相一致。详细结果见表3。
3结论
使用甲基硫菌灵和噻菌酮浸种、浸苗和淋根对控制甘薯茎基部病害有一定的效果。浸种能提高出苗率和出芽数;但仅浸种无法控制大田甘薯茎基部病害的发生;甲基硫菌灵浸种加浸苗以及浸种浸苗再加淋根和噻菌酮浸种加浸苗再加淋根处理对大田甘薯茎基部病害的防治效果比较好,最终产量比对照有极显著提高。建议生产上在不明确甘薯茎基部病害种类的情况下使用甲基硫菌灵浸种育苗,并在扦插前用甲基硫菌灵浸苗,扦插成活后20d左右淋根1次,能较好防治甘薯茎基部病害发生,控制产量损失。
参考文献:
[1]谢逸萍,孙厚俊,邢继英.中国各大薯区甘薯病虫害颁及危害程度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21-122.
[2]刘伟明,黄立飞,何贤彪,等.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J].农学学报,2017(10):19-24.
[3]黄立飞,刘伟明,刘也楠.甘薯茎基部腐烂病调查及病原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8):135-141.
[4]何贤彪,刘也楠,刘伟明,等.不同杀菌剂对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防控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2):125-129.
[5]黄立飞,罗忠霞,邓铭光,等.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识别与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17(7):95-96.
[6]唐光成.沼液用于甘薯浸种育苗试验[J].中国沼气,1992,10(2):41,20.
[7]王松娟,李华军,王尊洪.浅谈甘薯育苗防黑斑病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28):94.
[8]岳瑾,杨建国,杨伍群,等.氯化苦及新型助剂对甘薯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9):101-102,128.
[9]乔岩,董杰,王品舒,等.不同土壤消毒药剂对甘薯2种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17,46(8):92-95.
[10]刘淑云,谷卫刚,封文杰.基于生长度日的甘薯植株发育模拟模型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130-133.
[11]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8:91-100.
作者:施海萍 蔡美艳 叶建人 李程巧 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植保耕肥与能源总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