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养殖现状与病害防治探究
摘要:鲫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味道鲜美,受到了市场的追捧与消费者的青睐。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鲫鱼养殖行业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养殖产业。本文将从滨州市鲫鱼养殖与产业发展现状、鲫鱼常见病害种类介绍、鲫鱼常见的病害防治措施以及鲫鱼常见的病害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滨州市;鲫鱼养殖;现状分析;病害防治;治疗方法
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鲫鱼养殖已经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很多养殖户在有限的养殖空间中不断增加鲫鱼的养殖密度,希望能够增加鲫鱼养殖的数量。但这样的方法会破坏鲫鱼的生存空间,同时因大量的投喂破坏养殖环境的水质,鲫鱼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害的现象,进而造成鲫鱼的大面积死亡,最终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在鲫鱼养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与方法,同时重视鲫鱼常见病害的防治工作,及时进行预防与治疗,够保障鲫鱼的正常生长,提高经济效益。
1滨州市鲫鱼养殖现状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的北部,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叠加地带,被称为山东省的北大门。滨州市近年来抓住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发展建设的机会,加快本市现代渔业、养殖业的发展。现已建成四大水产健康养殖区,同时完善现代渔港发展体系,增加现代化养殖设施,不断推进渔业科技工程的建设发展。鲫鱼养殖产业作为滨州市的主要渔业养殖产业,在建设期间也得到了充分的建设发展,滨州市已经规划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共66.7km2,增设现代化养殖设施,实现渔业的现代化发展[1]。
2鲫鱼养殖常见病害种类介绍
2.1细菌病
在大多数的水产养殖中,细菌病都是最主要的病害类型,而鲫鱼在养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水质环境以及养殖密度的营销,导致其出现细菌感染的症状,引发各种病害。常见的爆发性出血病、烂腮病等都是鲫鱼养殖过程中的细菌病。其中,一旦鲫鱼出现暴发性出血病很难治愈,该病的死亡率高达80%,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现象。在不同种类的鲫鱼中,异育银鲫的感染率较高,其他种类的鲫鱼同样会感染该病。
2.2寄生虫病
养殖环境中容易出现各类寄生虫,而寄生虫病同样会影响鲫鱼的生长。如果养殖人员没有注意水质的管理,鲫鱼在养殖过程中就很容易遭受不同寄生虫病的侵袭。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孢子虫病、指环虫以及三代虫等。大多数的寄生虫病都会导致鲫鱼的暴发性传染与大面积死亡。根据相关案例的分析与总结能够发现,导致寄生虫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鲫鱼养殖的密度过高,再加上饵料投喂问题,导致水质恶化,增加了寄生虫病发生的概率[2]。
2.3其他病害
以上两种病害是较为常见的种类,除此之外,鲫鱼还会感染大红鳃、鳃出血等病害。病害对于鲫鱼的影响非常大,一旦出现必定会导致大范围的死亡,最终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导致鲫鱼出现大红鳃的原因较为复杂,有可能是受到水温的影响,还有可能是受到药物的影响。因此,如果养殖中发现大红鳃现象,养殖人员应立刻对发病原因进行排查、对症用药才能够提高治疗效率。
3鲫鱼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3.1规律投喂饲料
饵料的投喂是鲫鱼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投喂工作的情况会直接影响鲫鱼的生长,同时还会影响养殖环境的水质变化。在进行投喂之前应对养殖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使用科学的投喂管理方法。目前很多的鲫鱼养殖户知识水平较低,专业素养不足,对于科学喂养的理论不够了解,进而在饲料投喂量计算的时候比较模糊,难以得到精准的数值,总是存在投喂过多的现象,这样一来就会破坏养殖的环境和水质,进而影响鲫鱼的正常生长,出现严重的病害现象。就目前的养殖情况来看,养殖户使用的饲料基本都是合成饲料,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在科学指导下进行投喂能够保障鲫鱼的健康生长,同时保护养殖水域的水质。除此之外,养殖人员在进行投喂工作之前还应该综合考虑养殖环境的水温情况,如果环境水温低于20℃,应该按照每天2~3次的频率进行投喂,每天投喂的第一餐应该适当减少投喂量,后续两次的投喂量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如果水温高于20℃,则应该及时调整投喂的频率,保持每天4次,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养殖[3]。
3.2使用消毒剂与杀虫剂
为给鲫鱼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定期使用消毒剂与杀虫剂消灭水域中的寄生虫和细菌。但目前很多养殖者对于消杀用药的理解不足,很容易出现浓度过高或者使用时机不合理的情况,会破坏水域的水质,难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因此,养殖人员在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的时候应该控制好用量和时机,并在使用之前仔细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根据说明书的计量计算方式合理用药,根据养殖区域的面积、密度等信息进行科学的计算,再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合理给药。除此之外,养殖人员在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的时候还应该重视给药的方法,很多养殖人员在养殖水域周边大面积给药,导致养殖水域的环境发生激烈的变化,引发鲫鱼的应急反应,提高了病害发生的概率。养殖人员应该在投喂之前的10分钟左右时间将药物泼洒在投料台附近,这就能够让鲫鱼在吃料的同时接触药物,并在吃完之后就能够离开浓度较高的水域,实现药浴的作用[4]。
3.3调节环境水质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知道,水质对于鲫鱼的生长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引发病害,因此,养殖人员在鲫鱼养殖的过程中应该调节水域的水质环境。当前大多数鲫鱼养殖的密度都比较大,水体的自净能力已经超出能够作用的范围,难以实现对水质的自动调节,应该根据养殖区域的具体情况适当使用微生物制剂对水质环境进行改善。但长时间为进行水质改善语言调节,水底就会形成大量的有害物质积累,包括了能够引发鲫鱼病变的细菌与微生物。因此,环境水质的调节很必要,养殖人员应该根据需要选择微生物制剂对水质进行净化调节。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对水质进行调节与改善。与其他药物相比,微生物制剂能够利用自身活性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这样就能够减少鲫鱼发病的概率,提升整体水域的水质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微生物制剂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控制用量,仔细阅读说明书的规范,在养殖区域的下风处使用,能够提高净化的效果。
4鲫鱼养殖常见病害治疗方法
4.1大红鳃
经过调查能够发现,鲫鱼的大红鳃病一般在梅雨季发生,此时如果能够将水温控制在26℃以上,大红鳃病就很少出现。针对此病,首先应该检查发病的具体情况,如果发病不严重,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减少至七成左右,每天的喂养频率不变,并在饵料中增加乳酸菌、免疫多糖,让鲫鱼在吃料的时候内服下去,连续喂养5天,除此之外,养殖人员还应该使用增氧型底改物质。其次,对于病情严重的池塘,养殖人员应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复方新诺明,辅助使用增氧型底改物质,连续喂养5天,紧接着使用以上治疗措施。如果发现是由于杀虫剂与消毒剂的滥用导致鲫鱼出现大红鳃现象,则应该使用硫代硫酸钠改善池塘的水质,再根据发病的情况采取以上两种治疗方式。要注意,大红鳃病不能够使用恩诺沙星和聚维酮碘制剂进行治疗,以上两种药物的使用会导致鲫鱼死亡量增加[5]。
4.2爆发性出血病
针对鲫鱼的暴发性出血病,养殖人员可以使用恩诺沙星融合三黄粉拌饵投喂,连续治疗5天,之后每隔3天巩固一次。除此之外,养殖人员还可以使用苯扎澳按消毒药物对水质进行改善与调整,保持水质的稳定。
4.3鳃出血
针对鲫鱼的鳃出血症状,当前并未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养殖人员应该重视该病的预防控制技术,对鱼种进行把控,在鱼苗放养之前对其进行病毒携带检测[6],有效控制鱼苗的质量。其次,养殖人员在每年的4月份和8月份增加免疫增强剂的投喂,用于提高鲫鱼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尽量减少刺激性消毒剂的使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防止造成对鲫鱼的刺激。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养殖人员应该遵循鲫鱼科学养殖的原则,掌握常见病害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净化养殖水域的环境,控制鲫鱼养殖的密度,降低鲫鱼发病的概率,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传慰,韦艳,祭仲石.鲫鱼养殖与病害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19(3):82-83.
[2]袁海延,杨质楠,蔺丽丽,等.鲫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探究[J].南方农业,201913(32):158-159.
[3]肖鹤,许朝爱.6-7月鲫鱼养殖常见病害防治(下)[J].科学养鱼,2019(7):90.
[4]李雪,刘述凤,鄢雨朦,等.复合芽孢杆菌对鲫鱼养殖水体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0,36(4):522-530.
[5]袁锐,刘训猛,陈静,等.江苏地区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风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8):104-108.
[6]朱卫,郭丽芸,唐忠林,等.鲫鱼养殖池塘底泥菌群结构及常见可培养菌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4):259-263.
宋玲玲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