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病害防治的思考
为了搞好渔业生产,病害防治的重心在防。如何防?结合生产实例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从源头上切实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减少病害发生。①强化种质管理,选优质、健康的苗种再生产。②合理放养,减少种间、种内竞争。③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④重视溶解氧,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⑤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预防。
一、强化种质管理,选优质、健康的苗种再生产
购买鱼苗、鱼种最好去专业的苗种培育场。苗种经拉网锻炼后(一般在出售前拉1~2次),然后网箱暂养出售,最好在暂养的当日购买。一般以早上塘口投放苗种为佳,由此再结合运输时间决定何时装苗。路途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死亡率越高;一般建议就近买苗种,要避开中午高温运输。苗种放养采取在上风处多点投放。鱼苗投放前要有个适应水温的过程,将鱼苗袋放入水中,当内外温差不超过3℃时,打开袋子放苗。此举可减少感冒的发生。鱼种放养一般要用5%食盐水消毒10~15分钟。如对药浴剂量把握不准,可以在鱼种入塘两三天后,选个晴好天气用消毒剂对水全池泼洒,此举可以杀菌消毒,提高放养成活率。河蟹、小龙虾养殖户自备苗种培育塘,可减少因运输、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河蟹、小龙虾养成。苗种培育塘与养成塘的比例一般为1∶10。河蟹,小龙虾入塘前如经过远距离运输,入塘前要将其试水3~5次后再投放。放养时间、地点,下塘后的杀菌消毒同前。苗种消毒操作不当死亡案例:2018年2月24日上午,季桥镇的养殖户前来问诊。鲫鱼样本两尾,每尾0.45千克左右。1000千克鲫鱼进塘(垂钓塘口)近两个月时间,断断续续死鱼,最近死得重;曾用药,死得更多。现场解剖:体表正常,打开鳃盖,棉絮状物覆盖鳃表面,翻开鳃丝,深红色,部分鳃小片有深褐色淤血,打开腹腔,无腹水,脏器色泽正常,无异常。结论:水霉病,鳃功能受损,窒息死亡。经问诊知:①鲫鱼入塘前的药浴操作不当。未按水量计算食盐量(以鱼重计),另食盐未溶解,直接撒入水中。此举极易伤鱼鳃,影响呼吸功能。②全池泼洒,施药操作不当。未按比例对药,用喷雾机去喷头喷药。此举容易局部施药浓度高。水生动物用药特点:一般在施药后,次日晨死亡量略增,第三天呈下降趋势,四到五天后渐止。如在施药后,次日晨死亡量突增,第三天无下降趋势,可能原因:药物剂量高或局部药物剂量高或有未溶解的药物颗粒误食。如是消毒剂使用不当,死鱼症状:上层鱼体表一侧充血,鳃盖,鳃充血,左右不一致。口腔,前肠有充血点。杀虫剂中毒症状轻时,表现多日不摄食或摄食少。
二、合理放养,减少种间、种内竞争
随时空的变化,水体内溶氧实际含量不断地在极小值和极大值之间大幅度反复变化。因水体溶氧是有一定限度的,这说明水体放养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某一范围就会以自然竞争的方式使部分个体处于劣势,生病而亡。如果一个塘口排除其他因素,其死亡不渐止,就要纵向看是否是密度问题,是否是其生物量超出自然承载能力。密度问题死亡案例:2017年8月17日,钦工镇的养殖户来短信咨询,自己养的白鲢一直有死亡,最高峰一天死亡近400千克,也用过药,但收效甚微,问该怎么办?笔者电话问诊后回复如下:可能引起发病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密度,二是霉变的饲料,或两者兼而有之。如施药按剂量使用,操作规范。排除剂量不足或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人为药害死亡。施药后死亡量下降但死亡不止,这说明致病因素尚未消除。建议:①观察发病与投喂的饲料是否有关联,霉变饲料不可投喂。②水体溶氧是水体载鱼量的限制因子。纵向看:放养密度是否偏高?另外密度高了,还表现为:同一品种个体,规格不整齐。塘口放养密度高于往年,白鲢由于自家培育,卖出不多(2016年5月由于塘口停电,未及时增氧,出现泛池;后塘口改为育鱼种,存塘的鱼种多),大多数留塘养了。另饲料为自家加工,采购的糠、麦麸有点霉,由于价廉还是进了。河蟹因高密度暂养缺氧死亡案例:2008年4月29日上午,白马湖农场一新养殖户送来8个病蟹样本(其中两样本无参考性),对6个样本解剖,记录如下:体表正常,肝脏较正常。胃有食物的蟹有4个,它们肠有排泄物,饱满;胃无食的蟹有两个,一个肠道无排泄物,另一个肠道前端有排泄物。塘口情况如下:池塘30亩,中间台田,四边环沟。目前河蟹暂养在约7亩的沟里,台田表面无水。这两天早晨河蟹上草头,上岸边,上风水边较多。有的听到响声迅速离去,有的行动迟缓。有蟹死。诊断样本因高密度暂养遇气温突然升高到27℃(27日到28日高温变化幅度≥3℃)缺氧死亡。措施:池塘加水,漫过台面5~10厘米,及时稀放。回访知:河蟹死亡渐止。
三、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
鱼类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基本上与高等动物一样。鱼类生命的全过程都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五类主要营养物质。但是在需求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实践证明,不同种类以及同一种类不同发育阶段的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是有明显区别的。此外,养殖方式、强化培育的程度都会影响需求的质和量。由于普通养殖户养殖特点以某一种鱼为主,采取多品种混合养殖方式,配合饲料的配方仅适合主体鱼,对搭配的摄食鱼不一定适合,另外配合饲料经高温加工,原料的部分营养可能会损失。大多数资料建议采用配合饲料与天然饵料相结合方式投喂,取长补短,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提高免疫力。因此喂养时,还应注意它们的天然食性,适当投些它们爱吃的天然饵料,是最符合其对营养的需要。这样一般不会发生营养缺乏症。生产中单一投喂颗粒饲料,鱼类死亡出现新特点:投喂颗粒饲料的塘口,天气变化时易出现零星死鱼,应激反应强。2003年前后,颗粒饲料进入淮安区渔业生产环节,随着颗粒饲料的应用,鱼病出现新变化:随着天气波动,塘口出现零星死鱼(草鱼、鲫鱼),死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天气平稳时,无死鱼。据多年门诊经验,多种因素参照分析,个人认为与饲料有关联。饲料经加工可能缺乏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或不规范添加了生长激素,草鱼、鲫鱼尤其是草鱼遇异常天气易出现死亡。针对上述推测采取了生产试验,取得明显效果。草鱼塘口:采取颗粒料与青饲料相结合的方式。鲫鱼塘口:采取颗粒料与小麦、玉米等相结合方式或定期添加维生素等。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上述试验池塘体表无症状死鱼现象明显减轻。河蟹“水瘪子”病之陋见:针对河蟹塘的所谓“水瘪子”病,众人说法不一。笔者倾向营养不良。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一些问题有待技术人员客观深入的去调查、去探讨、去验证、去改进,这样才能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重视溶解氧,积极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
多年的观察:水生动物养殖重视“吃饭”,忽视“呼吸”。由于对“呼吸”认识不到位,管理缺失,病害频发。鱼类泛池,河蟹爬边,时有发生。资料显示:鱼类养殖死亡总量的60%与水体溶氧有关。普及溶氧等水化学知识,积极引导养殖户从源头上解决病害频发问题是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毫克/升,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水体溶氧低于2.0毫克/升,鱼类窒息死亡;2.0~5.0毫克/升,虽生存,但生长慢,饲料转化率低;大于5.0毫克/升以上时,鱼类自由生长,生长快,饲料转化率也高。渔业生产对溶氧的要求如下。1.密度制约最大载鱼量的限制因子为溶氧。高密度养殖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如池塘病害频发,排除其他因素,那密度就是诱因,及时调整密度。2.投喂量阴雨,闷热无风,溶氧低,抑制摄食;另高温(气温≥35℃时)也抑制摄食。必须及时调整投喂量,一般当日饲料量减少两到三成(正常喂八成饱)即可(下午最后一顿少喂或不喂)。此举可以减少残饵及排泄物的量,从而降低其降解耗氧。3.施肥阴雨,高温(气温≥35℃时),闷热天气不宜施肥。一旦施肥,耗氧作用增强,易引发生产事故。4.施药低氧环境下,不宜全池泼洒药物(增氧剂除外)。如施药,部分浮游植物死亡,光合作用减弱。而死亡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降解,耗氧作用增强。易加重浮头,引发生产事故。
五、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预防
1.“大麦黄”(5月中旬)阶段,江淮地区气温处于回升期,温度或高或低,极不稳定,少雨,易干旱。建议4月中、下旬预防一次。第一天杀虫,隔日消毒,如遇阴雨,可推迟消毒。预防时,最好关注3~5天的天气情况,选择晴好天气上午8:00后,下午太阳落山前施药。一般下午时段优于上午,夏季要避开中午高温。用药时,须注意施药安全。另高密度的种苗暂养池,最好在清明前稀放。2.“白露心”(9月8日)阶段,江淮地区正处于秋季,气候干燥,雨水少,温度适宜水生动物生长。只要管理得当,水生动物不易发病。8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同前),可有效地防范“白露”前后病害的发生。3.“夏至”(6月21日)阶段,夏至前后江淮地区进入“梅雨”。连绵阴雨,水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加之外源水的流入,水质条件较差,水生动物易浮头,易染病。建议:6月上中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如无虫害,用一次消毒药即可。4.“立秋”(8月7日)阶段,由于受台风影响,江淮地区雷雨、阵雨天气较多,水体溶氧波动剧烈,渔业病害濒发。7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可有效地防范“立秋”前后多雨期的病害发生。如遇高温(气温≥35℃),及时加深水位,以内服药预防,慎用全池泼洒方式。在抓好上述4个节点的同时,如遇连续3~5天阴雨,待天晴时,喂内服药3天,可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鱼缺氧浮头三案例:2017年5月2日,城东乡刘伶村段一养殖户一早电话求诊,诉求:今晨鳜鱼大量死亡,有100~150千克。上午9:00到达塘口,塘口面积5~6亩,水浅,仅0.6米左右。在塘口下风处,即塘口西一侧看到二三十尾死鳜鱼浮于水面,伸手捞取体色较新鲜的三尾,其中两尾0.3~0.35千克/尾,一尾0.45千克。鳃色:淡红,鳃丝完整。解剖:两尾前肠有食,一尾无食。
结论:
鳜鱼缺氧死亡。2017年5月24日、5月28日,分别接白马湖农场二渔场韩某某、周某某咨询电话,咨询内容大致相同,归纳如下:前天塘口用过杀虫药,今天想用消毒药,早晨鱼浮头是否可以用消毒药。回答:不可以。原因:浮头说明水体溶氧水平出现极小值。如再用消毒药,会提前出现溶氧低水平情况,浮头程度将加重,易发生生产事故。以上三例浮头发生时,查看了气温变化情况(中国移动气象通):数据说明,天气变化可诱发鱼类浮头的发生。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可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
作者:胡建华 张国民 单位: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