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主要病害防治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5-17 01:10:00人气:460
摘要: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糜子田中常发生的4种病害(糜子霉点病、糜子纹枯病、糜子灰斑病、糜子斑点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总结了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关键词:糜子病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黑龙江省
糜子(PanicummiliaceumL.),即黍、稷,属于禾本科一年生栽培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糜子是我国北方制米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超过53万hm2,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有粳、糯之分,脱壳后称为黄米,生育期可塑性强,耐旱、耐瘠薄,属于重要的耐旱作物[1-3]。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黑龙江省糜子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受糜子品种多样、异地调运量增加、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糜子田容易发生多种病害,影响其产量与质量。为了保障糜子的高效生产,本文总结了糜子霉点病、糜子纹枯病、糜子灰斑病、糜子斑点病的危害症状、病原菌类型、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为提高其防治效果提供参考。1糜子霉点病
1.1症状。糜子霉点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发生在生长衰弱的植株上。发病叶片出现许多暗褐色霉点,大小为1~2mm,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没有明显的边缘。1.2病原。糜子霉点病的病原菌是一种链格孢(Alternariasp.),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1.3发生规律。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一般成熟老叶易染病,雨季期间、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等因素均有利于糜子霉点病扩展。1.4防治方法。1.4.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1.4.2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间隔7~15d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4]。施药时要均匀、周到。2糜子纹枯病
2.1症状。糜子纹枯病主要危害糜子叶鞘和茎秆,有时也侵染叶片和穗部。2.1.1叶鞘。发病叶鞘产生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部呈灰白色枯死状,边缘较宽,一般呈深褐色至紫褐色。叶鞘病斑常汇合成云纹状斑块,常常淡褐色与深褐色交错相间,整体呈花秆状。发病严重时,病叶、叶鞘青枯。2.1.2茎秆。茎秆上病斑轮廓与叶鞘相似,浅褐色。环境潮湿时,发病叶鞘内侧和表面形成稀疏的白色菌丝和褐色的小菌核。病秆腐烂软弱,易折倒,造成严重减产。2.1.3叶片。在多雨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糜子叶片上出现形状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有轮纹,中部颜色较浅,可汇合成大型斑块。2.1.4穗部。受糜子纹枯病危害的植株不能抽穗,或虽能抽穗但穗小,灌浆不饱满。穗颈上也产生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褐色病斑。2.2病原。糜子纹枯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2.3发生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中越冬。翌年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糜子幼苗或成株茎基部,此后发病部位逐渐上升,在发病部位生成菌丝和菌核。菌核随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菌丝则通过病、健叶片之间的接触而传播,上述传播方式都可引起再侵染[5]。2.4防治方法。2.4.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用种衣剂+新高脂膜进行拌种处理;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灌溉、施肥,避免氮肥过多,增施磷、钾肥,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糜子抗病能力。2.4.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38%f霜嘧铜菌酯800倍液,或41%聚砹•嘧霉胺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d喷施1次。3糜子灰斑病
3.1症状。糜子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呈长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长4~13mm、宽2~3mm,多发生在叶脉之间,中央灰褐色,边缘暗褐色至红褐色,有时整个斑块呈现暗绿色,上面生有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3.2病原。糜子灰斑病的病原菌为黍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fus-imaculans(Atkinson)LiuetGuo],异名梭斑尾孢(CercosporafusimaculansAtk.),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3.3发生规律。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于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会加重发病[6-7]。3.4防治方法。3.4.1农业防治。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实行隔年轮作。3.4.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药,常用农药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等,每隔7~10d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4糜子斑点病
4.1症状。糜子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椭圆形,直径2~3mm,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病斑上着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4.2病原。糜子斑点病的病原菌为高粱叶点霉(Phyllostictasorgh-ina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4.3发生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月开始发病,7―8月症状明显或流行。一般播种早的田块病情重于晚播的田块;潮湿闷热的天气,容易造成糜子斑点病的流行;病害严重可造成绝产或绝收。4.4防治方法。4.4.1农业防治。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品种;适期播种,不宜过早。4.4.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喷防[8]。5参考文献
[1]李建军.陕北糜子病虫害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5(8):119-121.
[2]商鸿生,王凤葵.小杂粮病虫害及其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3]温艳双.高粱的栽培技术及病虫草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77.
[4]刘晓欧.浅谈糜子高产栽培站技术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6(3):25.
[5]董志平,李青松,高立起,等.谷子纹枯病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J].华北农学报,2003,18(院庆专辑):103-107.
[6]徐晓艺,刘敏,郝明远,等.糜子高产栽培技术及用途[J].农业科技通讯,2010(10):171-172.
[7]曹晓宁,王君杰,王海岗,等.糜子栽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1):79-81.
[8]付立俊.谷子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3):185.
王春雷 黑龙江省青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