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病害防治论文 > 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建议

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建议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7-26 08:48:00人气:344
1甘肃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现状 1.1防控体系基本建立 甘肃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于2000年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办公室批复成立,加挂在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借助国家资助建设,建立了甘肃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实验室,通过了甘肃省质监局的资质认定。甘肃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成立以来,积极指导全省的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每年召开全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会议,分析各地病害形势,安排防控工作。开展病害防控技术培训和入户进塘开展现场指导防控技术。2017年,按照国家机构改革要求,甘肃省机构编制办公室批复成立甘肃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甘肃省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甘肃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保留在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在甘肃省渔政管理总站。 1.2病害监测工作稳步开展 甘肃省自2006年以来开展水产动物病害监测工作。自监测工作开展以来,由最初的部分监测到全覆盖监测,发展到重点监测,摸清了全省水生动物病害的种类、发病时间、流行规律、危害情况,更主要的是开展病害预报、提出防治措施和治疗方法,有效的指导了水产养殖生产,为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提供了保证。2017年在全省14个市州设立了监测点,为全省水产养殖业保驾护航。1.3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有成效2009年11月和2010年3月,甘肃省永昌、永登和临泽相继发生了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疫情,疫情之凶猛,损失之惨重,在国内实为罕见。仅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IHN共造成三县109个养殖场户198.34亩流水池塘染疫,占全省鲑鳟鱼养殖面积75.8%;造成虹鳟、金鳟染疫死亡564t,疫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990万元。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在农业部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甘肃省农牧厅的全力支持下,在三个疫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配合下,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防控。经调查,甘肃三县虹鳟鱼IHN疫病是输入型疫病,是由辽宁苑某来甘购运永昌王某金鳟鱼种,为便于通过绿色通道,从辽宁装运500kg虹鳟鱼成鱼,投放到永昌县南泉某渔场,导致其下游养殖场发生疫病病并沿流域蔓延。永昌发病后,养殖场户抛售存塘鱼,永登李某低价拉运永昌虹鳟成鱼投放到永登某养殖户,导致疫病由永昌传染至永登。疫情发生后,甘肃省农牧厅高度重视,立即派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赴疫区现场调查并指导疫病预防工作。向各市(州)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发了“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做好虹鳟鱼疫病预防的紧急通知”,要求两地积极做好疫病的预防工作,即日起禁止鲑鳟鱼调运;认真做好疫情的报告和监测,永昌、永登两县要日报疫情情况。并积极配合农业部专家组进行现场调查和诊断。疫情确诊后,省农牧厅向金昌市水利局和兰州市农牧局又下发了“甘肃省农牧厅关于认真做好鲑鳟鱼IHN疫病处置工作的通知”,并派出工作组赴疫区督促两地做好感染鱼类的无害化处理和疫区群众稳定工作。2017年5月初,甘肃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组织抽取刘家峡水库网箱养殖的鳟鱼4个样品,送至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实验室进行IHNV的检测,结果3个阳性样品,2017年5月中旬,从刘家峡水库再次抽取6个样品经检测有1个阳性结果。确诊刘家峡水库的网箱养殖的鳟鱼已感染IHNV病毒,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刘家峡水库网箱养殖中虹鳟、金鳟苗种投放成活率仅有10%。这无疑又是甘肃省鲑鳟鱼特色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使着力防控了八年之久的刘家峡水库已经被突破,也使水库虹鳟、金鳟、三文鱼发展受到重创。2011年开始,甘肃省开展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虹鳟鱼IHNV检出阳性率分别是:2011年68%,2012年6%,2013年和2014年未检出阳性,2015年3.6%,2016年16%,2017年12%。2存在问题 甘肃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开展10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和经验,但自2009年永昌等地爆发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以来,防控形势非常严峻,经过严防死守,2017年,我省最大的养殖水域刘家峡水库还是发生了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给甘肃省水产养殖业带来了重创,给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机构不完善,机制不畅通 甘肃省的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工作主要归口畜牧部门管理,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由同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委托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开展。甘肃省水生防疫检疫中心会同甘肃省农牧厅渔业处和甘肃省兽医局、甘肃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多次协调,并报告农业部,最终还是没有结果。根据改革需求,甘肃省机构编制办公室批发成立甘肃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甘肃省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甘肃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保留在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在甘肃省渔政管理总站。但是工作还没有理顺,市县的权责还没有明确,工作开展难度大。 2.2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技术薄弱 甘肃省水生动物预防控制中心加挂在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同时还加挂甘肃省刘家峡水库渔政管理站、甘肃省(国家级)刘家峡兰州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局,编制120人,全额45人,自收自支75人,技术干部30余人,开展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工作人力明显不足,虽然建有实验室,但都是兼职实验室工作,开展工作心有余力不足。全省14个市州和重点渔业县虽然挂有渔业机构的牌子,但一个部门挂着多个牌子,几乎是所有渔业工作都承担,还有一些市县渔业机构加挂在畜牧行业的机构,渔业专业人员不足,开展工作可以说是无从谈起。 2.3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全省每年的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工作经费,就是农业部的重点病害监测专项经费20万元,甘肃省水生动物病害预防控制中心下拨全省的检测经费20万元,可以说就是杯水车薪。2009年永昌等地暴发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按照动物防疫法需要处置处理,可地方政府没有这方面的资金,所以开展工作难度极大。 2.4从业者防范意识不强 甘肃省地处内陆,水产养殖历史短,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由于养殖需要的苗种主要靠从省外调入,由于原来没有发生危害严重的鱼病,导致防范意识不强,在引进苗种时没有调查,只图价格底,结果导致一些危害严重的鱼病输入,例如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鲟鱼链球菌病都是引进苗种时带入本地,并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另外,在养殖过程中,预防意识不强,等到病害严重暴发时才采取治疗措施,往往是事倍功半。3甘肃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建议 3.1加强病害防控体系建设 借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之际,以甘肃省机构编制办公室批复成立甘肃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甘肃省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为契机。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该主动作为,设立和理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和监督体系,明确责任,赋予职能,使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工作有序依法开展,保证水产养殖从业者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促使水产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 3.2加快病害防控体系人才培养 为了激励全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技术人员提高业务能力,2017年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按照全国总工会和农业部的要求,在全省开展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知识竞赛,掀起了一股学技术钻业务的高潮,通过竞赛最终20名选手获得全省技术能手,前3名选手代表甘肃参加全国竞赛,全国32支代表队参赛,设团体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2个。我省取得团体三等奖,一个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全省各级渔业部门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展形势多样的培训和学习,以优秀选手为榜样,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肩负起全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的责任。 3.3加大病害防控资金投入 甘肃省自2009年暴发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以来,给甘肃省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缺乏防控资金,2017年,全省最大的养殖水域和基地刘家峡水库也暴发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而且鲟鱼发生链球菌病,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害全省特色渔业发展。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把水生动物病害纳入动物病害防治体系,把防治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正常开展。 3.4提高水产养殖从业者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水产养殖从业者必须提高自身的防控能力。每个水产养殖市县应该成立行业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制定养殖从业者规范,严把苗种引进关,杜绝引进带病苗种,遵守养殖规范,防止病害传播,开展绿色生态养殖,减少病害发生,采取预防为主措施,做到无病早防,加强生产管理,做到健康养殖。 邵东宏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