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病害防治论文 > 东北地区玉米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东北地区玉米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2-31 04:01:00人气:343

1玉米大斑病、小斑病

1.1典型症状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先在叶片上发小的病斑,然后快速发展成为梭形大病斑,长度一般达到2~5cm,严重发病的也有长度达到10cm以上的。有时多个病斑互相扩展连在一起,形成大斑。初发时病斑呈水浸样,后逐渐变成青黄色,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斑呈灰黑色霉状物,就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玉米小斑病的典型症状是,与大斑病相比是病斑较小,一般病斑的长度多在1cm以下,其宽度往往受到叶脉限制,接近椭圆形。病斑边缘颜色为赤褐色,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1.2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是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的重要外界条件。玉米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是在20~25℃之间,而小斑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最适温度是20~32℃之间。所以,在降雨量大、湿度高的年份,易造成玉米大小斑病的流行。

1.3防治方法

作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需要的的3个因素是:要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品种存在;要有大量的具有感染活性的病原菌存在;要存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也应从这3方面入手。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最为基本的也是随最为有效的手段。选用高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发展。采取轮作倒茬深翻可大幅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在发病初期,将底部4个病叶打掉,可以减轻发病程度。适当的提早播种时间,有规避病害的作用。适当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采取药剂防治、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一般玉米心叶期至抽雄灌浆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间采取药剂防治效果较好。一般采用的药剂有:500倍液的50%可湿性敌菌灵、800倍液的50%可湿性退菌特、500倍液的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的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锌500倍液等。一般在拔节后开始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10d喷1次,共喷2~3次为好。

2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东北地区发生较为严重,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就会造成全株绝收,严重影响产量形成。该病在东北地区俗称“灰包”或“乌米”。

2.1主要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病害,病原菌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抽雄后表现出明显症状。一般病穗较正常穗短粗,顶部尖,一般不会有花丝抽出。后期有的一侧苞叶开裂,散出黑色粉末,但孢子不易飞散,因其中混有维管束的残留物,呈现丝状。若雄穗发病,一般无花穗生出,顶端形成黑色孢子堆,有时熊穗生成类似叶状物。

2.2发病条件

头一年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在土中、粪肥或种子等越冬。翌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厚垣孢子萌发并且通过玉米植株芽鞘侵入幼苗,后菌丝进入生长点,并随植株生长,蔓延至雌雄穗,形成孢子堆,1a1次的侵染循环。土壤温度低、干燥,玉米出苗时间较长,病原菌侵染机会增加,发病率较高。因此,在东北地区气候冷凉,丝黑穗病发生就重。

2.3防治方法

2.3.1选用抗病品种可有效防除玉米丝黑穗病采用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是目前生产中最为有效的防病方法。

2.3.2实行轮作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实行3a以上的轮作方式,可以有效躲避病原菌的侵害。

2.3.3采用药剂预防,构建防病屏障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的方法效果较好。采用25%的粉锈宁或羟锈宁,稀释成0.3%的溶液拌种,防治效果较好。利用含有戊唑醇、烯唑醇等有效成分的种衣剂包衣也可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3玉米病毒病

在东北地区发生在玉米上的病毒性病害主要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

3.1典型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如苗期发病,从心叶基部出现花叶,呈退绿条点状;逐渐蔓延到全叶,叶肉变黄而叶脉绿色,故呈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花纹。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整个植株矮化,整个植株呈现暗绿色,叶片肥厚挺直,有的心叶呈卷状,呈弓状弯曲,似鞭状苗。

3.2发病条件

玉米矮花叶病可以通过汁液传播,可以通过叶片互相摩擦接种,但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蚜虫。该病的病毒除了危害玉米以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玉米粗缩病毒一般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其为持久性传毒。

3.3防治方法

3.3.1选用高抗病抗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为简洁、有效的手段。

3.3.2发病早期应预防蚜虫和灰飞虱迁飞至玉米地造成大面积传播。在野生寄主上采用3000倍液的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喷雾或者40%氧化快乐果3000倍液喷雾。如蚜虫和灰飞虱已经迁飞,在玉米田内灭虫,可以用40%乐果乳剂5~6倍液,在被害玉米的茎基部涂抹,可通过内吸杀灭害虫。对已经感病的玉米植株,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剂如宁南霉素等进行喷雾,可对控制和治疗病性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李宏程 王丽艳 单位:镇赉县水稻生产办公室 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