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主要病害防治对策
1、杨梅的价值
杨梅在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杨梅树树冠浓密、枝繁叶茂,是庭院、路旁理想的绿化树种。杨梅果肉中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果胶、膳食纤维、脂肪、氨基、维生素、胡萝卜、烟酸及钙、磷、铁、锌、钾等元素,尤其是果实中的钙、磷、铁含量,比其它水果要高10多倍。杨梅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通过再加工制成蜜饯、果酒、果汁、罐头、果酱等,各类加工食品也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到国内国外等地,成为全县创收创汇的主要水果品种之一,满足了果农增收致富的愿望。同时,适量食用杨梅果实,还具有生津、止渴、解酒、助消化功效;树皮外用具有治刀伤出血,跌打伤,筋骨痛。另外,杨梅树的根、干、枝、叶、果、核等都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叶片可提炼香精,果核可提炼成植物油,表皮(根、枝干)可做染料,木材可供细木加工,真可谓杨梅树全身都是宝。杨梅树对有毒有害气体具有较强的抗性,尤其是二氧化硫、氯气等。
2、生长习性
杨梅树易于栽培,寿命较长,栽培成本低,经济寿命长,可达百年左右。一般树龄在5~6年开始结果,10年后进入结果盛期。结果初期,每株结果量30~50kg,15~40年树龄的平均株产70~80kg,有的可高达300~350kg。杨梅树是中性树,具有喜温暖湿润气候;怕高温不耐酷热,喜阴耐湿,不耐寒,忌烈日直射;根系深,萌芽性强;适宜在酸性、中性及微碱性土壤种植等特点。
2.1温度
杨梅树喜温暖不耐寒,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能有效促进果实的膨大及糖分的形成;反之则会影响果实品质与质量。温度在12~13℃也可生长,但会造成杨梅树长势迟缓;当温度高于28℃时,会影响树体生长,还会引起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从而造成损失;当温度低于12℃时,杨梅树迟长或滞长。因杨梅树不耐寒,所以长江以北地区不宜种植。
2.2光照
杨梅树不耐烈日照射,强烈的阳光照射,不仅会影响树体生长,使叶片的光合作用受阻,影响各类养分的吸收与储藏。日照过强,果肉质硬汁液少;反之果肉柔软多汁,品质好。
2.3湿度
杨梅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区种植,如低于1000mm,则会严重影响树体的正常生长,使果农受损。定植宜在阴天或小雨天进行,定植后的当年,在夏秋两季出现少雨干旱时,一定要及时浇水补水,水质要保持清洁。在每年春、夏、秋季节出现干旱少雨情况时,又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浇水补水,极易因干旱造成树木死亡。4~5月间是枝梢生长、果实发育的重要阶段,需水量较多,果实膨大期也要注意水分湿度的控制。因此,果农要加强对果园的日常管理,避免因水分不足造成损失。
2.4土壤环境
杨梅树适宜在海拔20~500m之间,酸性土壤种植,PH值在4~5之间,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也可生长。果园要选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蓄水、排灌良好畅通,湿度适宜、山峦邻水、日照适中的北坡,砂质土或砂粘土场地。另外,土质过于肥沃易造成树体徒长,影响开花坐果,使产量明显下降。还要考虑远离污染、有洁净水源、交通便利、便于运输等方面的因素。
2.5肥料
成年杨梅树施肥一般每年进行2次。施肥主要以菜饼、豆饼、草木灰、堆肥、厩肥为主。首次追肥宜在果实采摘后的6~7月,第二次追肥宜在秋末冬初进行。幼树宜采用盘状施肥法,围绕并距树干1m左右开5cm浅沟,将5~10kg草木灰等肥料撒入沟内,覆土盖好。翌年春季,每株可施尿素25g,5~6月再追施0.5kg复合肥或30kg腐熟粪肥。以后随着幼树的生长,根据树体长势及果园土壤肥力,每年适量增加追肥量。成年树每年3月左右,杨梅树开始抽出花蕾,此时要及时追水水肥。每株可施10~20kg草木灰,30~40kg的农肥,2kg豆饼,氮磷钾复合肥1kg,氮磷钾肥比宜控制在4:1:3为宜,磷肥不宜过量,以免影响开花坐果率。果实膨大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kg左右,肥比为4:1:5。果实即将成熟前15天,可增施适量的尿素,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果实品质。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追磷肥都不宜过量,否则极易造成果肉酸、果肉硬、落果、畸形果等现象的发生。同时,磷肥过量还会造成叶片脱落、树皮纵裂等现象。另外,堆肥、厩肥要腐熟腐透,追肥不宜过量,避免造成徒长空长。追肥次数、追肥量要根据果树长势及本园实际情况,合理掌握,科学施肥,既能保证杨梅树的生长需要,又能减少成本,增加种植效益。
3、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杨梅树的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褐斑病、锈病、杨梅疮、梢枯病、干枯病等,主要虫害有卷叶蛾、蚧类、干天牛、白蚁、果蝇等。本文主要介绍根腐病、褐斑病、卷叶蛾等。
3.1根腐病
杨梅根腐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根系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率高,危害大,造成树体慢性衰亡,严重时会导致急性青枯死亡。
3.1.1发病规律。此病害可分为急性青枯型和慢性衰亡型两种。病菌通过伤口处入侵,首先在根群的须根上发病,然后逐渐扩展蔓延至侧根、根颈及主干,病菌侵害木质部维管束,导致维管束坏死,根系无法吸收养分及水分,使树体养分供应缺失或断链,导致全树生长迟缓、衰弱、枯亡。急性青枯型多发病于10~30年生的盛果树上,占枯死树的70%左右;慢性衰亡型多发病于衰老树上,从出现症状到全树枯死,约3~4年时间。
3.1.2发病症状。症状主要表现为地上枝叶急速青枯,萎蔫、脱落,地下根系霉烂,造成树体死亡。急性青枯型:初发病的树体症状不明显,多在树体枯死前2个月左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症状。叶片呈现褪绿、失去光泽或光泽逐渐暗淡,变成红褐色,树冠下部叶片渐渐变褐脱落。少数枝叶翌年不能萌芽。在遇到高温高热天气,树冠的顶部多数枝梢因失水开始萎蔫,次日早可恢复过来。如持续高温天气,就会造成树体迅速枯亡。刨开根部泥土,可见根系霉烂。慢性衰亡型: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春季青梢正常抽生,而秋梢则很少抽生,甚至不抽生。根系、根瘤比正常树体要少,并且逐渐变褐开始腐烂。病症发展后,叶片开始大量脱落,尤其是下部的叶片,在落叶的枝梢上常有簇生的盲芽。气候炎热,高温干旱时,顶部枝梢枯萎,叶片变褐干枯脱落,枝梢干枯而死,树体出现半株或全株枯死。枯死的树体,翌年结果后,果小且品质差,影响销路。此类型也会发生在盛果期的树体上。
3.1.3防治措施。根腐病属于较强的腐生性病害,各种防治方法只对发病较轻、树龄在10年以上的有效,对幼树及病症较重的树体效果不佳。
①日常要加强园地管理,提高管理技术。大雨过后或阴雨连绵情况下,要及时排水排涝,提高园地灌排水能力,减少园地出现积水现象的发生;遇到高温干旱天气时,及时浇水灌水,提高土壤的通风透气性能,避免因干旱缺水诱发根腐病的发生发展。
②根据杨梅树的不同生长期及长势,及时施加有机肥和钾肥,调节土壤环境,以促进树体良好生长,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减少发病几率。
③种植杨梅树时不易于桃树、梨树、李子树进行混植,可有效减少病害的高发。日常勤于查园,发现初显症状要及时挖开土壤,清除病根,随后撒上生石灰后覆土。晴好天气也可采取刨土露根,使根茎部分裸露出来,进行暴晒,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将铲除的病根及时带离园地,进行集中处理,不可随意堆放,造成病害的蔓延。
④可用9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0倍多菌灵药液或0.5度石硫合剂等浇根防治。
3.2褐斑病
褐斑病也称为炭疽病、杨梅红点,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杨梅叶片的重要病害之一,是由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侵染为害,国内杨梅分布地区均有发生。具有发病范围广、危害大、损失重等特点。
3.2.1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果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成熟,借助风力、雨水进行传播并蔓延。病菌侵入叶片后,潜伏期在3~4个月,随着夏季高温及干旱,其传播速度减缓、停止。至夏秋交替的8月中下旬,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叶片上开始出现新的病斑,并逐渐增多至叶片脱落。
3.2.2发病症状。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针头状小病斑点,呈紫红色。逐渐发展后病斑点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呈红褐色,病斑4~8mm大小。发病后期,病斑中心处出现黑色小点,即子囊孢子。病斑逐渐连接成片,导致叶片萎蔫、干枯后脱落。严重发病的树体,会造成叶片全部脱落,影响长势、结果及产量,从而造成损失。
3.2.3防治措施
①日常加强园地管理,发现病枝、枯枝立即剪除,及时清除园内落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建议带离园地进行处理,可有效减少越冬病原菌。
②高温干旱或雨水较多季节,要及时灌水或排涝,否则,因土壤水分过高造成排水不良,引起土壤粘重时发病率高且重。褐斑病易发生在土壤贫瘠,肥力不足、树势较弱的园地。因此,要根据园地土壤肥力及树体长势,适时适量施加有机肥和钾肥,农家肥要腐熟腐透,以满足树体生长需要,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确保果实产量及品质。
③药物防治。每年4、5月易发病时期或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律800倍液、65%代森猛锌600倍、50%多菌灵1000倍液、70%防褐灵800倍液等药液喷洒防治,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次,果实采收后再用1:2:200波尔多液喷药防治1次。
3.3卷叶蛾
卷叶蛾也称为卷叶虫,一年发生两代,属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杨梅叶片。幼虫将新梢嫩叶裹成一团并躲在其中侵食叶肉,造成春梢无法生长,严重影响树体正常生长。
①日常管理时要细心查园,虫害初发时立即进行人工捕杀幼虫、卵块和茧,集中烧毁,从源头控制虫害蔓延。注意保护并利用螳螂、瓢虫、草蛉、蜘蛛等有益天敌。
②药物防治。药物防治的关键阶段是在幼虫孵化盛期或幼虫初龄阶段,此时防治可取到理想的效果。可用5%敌杀死3000倍液、20%速灭杀丁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1200倍液等喷洒防治。总之,果农要加强日常的园地管理,无论哪种病虫害,都要遵循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的原则,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促进树体良好生长,确保果优质佳,提高种植效益。
作者:林小莉 单位:广东省紫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