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保护论文 > 粮食产业政策保护系统探析

粮食产业政策保护系统探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7-21 07:20:00人气:373

本文作者:潘永圣、王颖 单位:江苏省农委农业局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投入不断加大,主要包括恢复生产补助和灾害损失补偿两个方面。恢复生产补助主要是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通过物化或资金形式,对恢复生产的重点环节予以补助。2004年开始,省级救灾化肥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500万元,年初一次招标,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在受灾季节发放到重灾区。与此同时,每年根据重大灾害发生情况,中央和省里都安排相应救灾资金,2006年,针对夏季洪涝灾害,省政府安排救灾种子补助资金2500万元;2007年,针对夏季洪涝和台风,省财政安排1215万元改补种用种补贴,中央下达该省1400万元用于采购救灾化肥;2008年,针对年初冰冻雪灾,中央和省里下达1.03亿元灾后恢复生产补助资金;2009年,针对春季干旱和小麦穗发芽,中央和省里安排2480万元补助资金。2010年,针对小麦长势较弱的情况,中央和省里安排6500万元弱苗施肥和穗期病虫统防统治补助资金;2011年针对春季特大干旱等,中央和省里安排2.39亿元,用于抗旱浇水、弱苗施肥等补助。灾害损失补偿主要通过农业保险,对农民因灾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目前主要是成本保险。“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超过44亿元,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了约950亿元的风险保障,支付各类农业保险赔款15.5亿元,受惠农户达730万户次。各级农险保费补贴比例从2007年的60%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其中,中央财政对江苏给予保费补贴资金约为13.1亿元,江苏省地方各级财政配套20.9亿元,农民缴纳保费10.3亿元。

近几年扶持粮食产业发展项目种类逐年增多、扶持资金数量逐年增加。从江苏实际情况看,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围绕粮食生产科技推广,在农业三新工程、农民科技入户等重点农业项目中,都安排了不少资金用于粮食生产科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防治等项目上重点突出了粮食生产,2005~2011年投入资金7亿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推广补贴和绿肥种植补贴、有机质提升等重点项目。二是围绕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了每年新增10万hm2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21.5亿kg粮食产能建设田间工程等农田基础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财政投入81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42.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80.7万hm2。三是围绕粮食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实施了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商品化集中育秧等项目,特别是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是2008年新增专项,到2012年,省级专项增加到1.9亿元,中央和省级资金总量近3亿元。

粮食产业政策扶持效应与存在问题

国家对粮食生产持续增加投入,出台政策扶持,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为粮食生产连续八连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粮食生产本身,突出表现为“一个调动,三个促进”。

1996~1999年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收购价格下行,种粮效益低下,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导致种植面积持续下滑,到2003年,全国粮食面积跌至0.99亿hm2的低谷,总产4307亿kg。2003年,江苏粮食种植面积465.95万hm2,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总产247亿kg,为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这几年,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最直接的效应就是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惜地意识增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的冬季休闲现象明显减少,粮食面积出现较大幅度恢复性增长,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2011年与2003年比,全省粮食面积增加65.97万hm2,增幅14.2%,因面积增加增产粮食35亿kg,占增产总量的41.9%。粮食面积增加中以水稻、小麦为主,分别增加40.77万hm2和49.17万hm2,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因花工多、比较效益不高等原因面积下降。

围绕粮食生产能力提高,近年来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了物质装备水平,粮食生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大范围干旱、洪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过去经常发生的麦收期间的烂麦场也因机械化收获而大大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全省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41%,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达到66.2%,比2003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106万kW,比2003年增1077万kW,增35.6%,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0%。在水稻、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收获的基础上,玉米等其他作物机械化收获水平快速提高,2011年纯作玉米机收比重达到47%。机插秧、机植保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拥有插秧机总量达到8万多台,近几年每年新增1万多台,机插秧比例超过50%。

江苏耕地以平原为主,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单产水平高,生产优势突出,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粮食生产从业人员呈兼业化趋势,不利于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等,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比重逐年提高。省财政对单宗流转规模66.7hm2以上的每667m2补贴100元,苏州等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对土地流转每667m2补贴300~400元。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商品化集中育秧、重大病虫害防治、抗旱浇水补助、“一喷三防”补助等重点农业项目,突出了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粮食高产增效创建要求每个万亩片建立3个以上正式登记注册的专业化服务组织,重大病虫害重点用于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而且,农机具购置补贴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据统计,近几年,全省从事粮棉油生产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以每年新增1000个以上的速度发展,到2011年,已发展到6000多个。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面积达23.3万hm2左右。

以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三新工程等重点农业项目实施为抓手,配套集成了一系列高产配套技术体系,创造了一批高产典型,促进了单产水平的提高。水稻上突出了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小麦上突出了氮肥后移等高产技术集成推广。2011年,全省粮食单产达到414.6kg/667m2,创历史最高水平,连续6年保持在400kg/667m2以上,比2003年增60.6kg/667m2。117个部省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516kg/667m2,比示范县平均单产高120kg/667m2,单产最高的大中农场,经实收测产平均单产为670.1kg/667m2,其中最高田块平均单产达689.9kg/667m2,再次刷新了该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425个部省扶持的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682kg/667m2,比示范县平均高110kg/667m2,单产最高的兴化钓鱼镇万亩片达754.3kg/667m2。

从近年来粮食生产的实际来看,现有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善的问题。一是补贴对象难以与种粮农民对应。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设计是补贴种粮的农民,但在政策实际落实过程中,补贴基本是全部是给土地承包权拥有者,一些从事粮食规模经营的大户、服务组织等,由于土地是流转过来的,实际上得不到种粮补贴的实惠。二是补贴面积难以与种植面积对应。目前水稻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是按省核定到县(市、区)的面积进行补贴,良种补贴是按当年实际种植面积补贴,实施落实过程中,部分田块已经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了,仍享受水稻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也存在增量上报、减少不报的现象,导致补贴面积大于实际面积。三是补贴效果难以与粮食产量对应。由于种粮补贴大多与种植面积挂钩,良种补贴原来与种子挂钩,全覆盖后也改为与面积挂钩,种好种坏一样拿补贴,对刺激农民应用科技、提高单产的作用不大。四是产业发展项目扶持资金与实施目标难以对应。目前各类扶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扶持项目还存在单打独斗的情况,提出的目标很多,但投资标准不高,同样的标准良田建设,有的每667m2投入500元,有的投入1100多元,难以达到项目实施提出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

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与保护体系对策建议

根据扶持粮食生产的目的,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和项目整合,集聚资金资源,更好地发挥效应。重点考虑4个方面:一是围绕增加粮农收入的补贴性政策。主要是现有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建议统统归为粮食直补一项政策,根据财力水平和农资成本上升等情况,不断提高补贴标准,增加粮农收入。二是围绕关键环节的技术物化补贴。主要是现有的“一喷三防”补贴、抗旱浇水补贴等,建议将现有的良种补贴归入粮食直补,重新设立与良种挂钩的良种推广补贴。三是围绕生产能力提高的产业项目。突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集成推广、专业化服务等事关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关键环节,加大投入水平,组织实施重点农业项目,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这方面投入目前远远不足,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当部分农田基础设施还不配套,灌排能力弱、机械作业不方便,需要加快推进。四是围绕粮食生产公益性服务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农情、病虫情、土壤墒情等观测点建设和动态监测,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示范推广等,这方面是粮食生产投入的短腿,存在以项目代替经常性公益性服务的现象,特别是乡镇,粮食生产公益性服务严重弱化,正常工作无法开展,必须尽快解决,要将必要的经费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

每一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都有政策的初衷,在制定具体操作办法时,要紧紧围绕政策目的,做到结果与目的相一致。对粮农的收入补贴,必须坚持种粮得补贴、不种粮不得补贴和谁种粮补给谁的大原则,为提高资金兑付速度,最好以上年度粮食种植面积作为下年度的补贴依据,从而保证每年在春耕生产前将资金兑付到位。为促进粮食规模经营的发展,建议在核实登记种植面积时,对种植面积达到3.33hm2以上的大户单独建立档案,在保持存量补贴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新增补助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种粮大户补贴,更好地发挥政策效应。对技术物化补贴,要坚持以实物形式补助,确保资金用于关键技术环节。要根据不同的物化补贴特性,确定适宜的补贴范围,不宜所有补贴都搞全覆盖。考虑到物化补贴一般需要公开招标,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同时又要确保补助物资发放到户不误农时,要将补贴资金列入预算,常态化管理,增强计划性。比如,2012年的第二批“一喷三防”资金,由于时间紧,不少地方招标都是采取的应急之举,有的地方由于农资销售商已经备货,造成矛盾。对扶持粮食产业发展的项目类政策,要根据项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内容和考核指标,达到项目实施效果。目前,一些项目在设计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项目建设的内容、标准等要求提得很高,靠项目资金根本无法完成,导致一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有的同一项目重复实施,反而造成浪费。对经常性公益性服务,要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建立系统的农情调度、试验示范工作机制,既能为领导掌握实际情况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又能为粮食生产提供服务。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逐年增多,这些政策、项目效果如何缺乏系统的评价,扶持标准的提高、规模的扩大等行政色彩还比较浓烈,随着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一是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的政策类型、项目种类,选择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二是要有合适的评价机构。目前项目的考核评估往往是项目管理单位自己,有时间就抓得紧一点,没时间就抓得松一点,有的根本就没有考核评价。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好的做法,安排适当经费,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三是要有评价结果应用机制。评价结果要作为进一步完善政策、安排项目等的重要依据,促进粮食生产支持保护的良性循环。

随着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资金不断增多,如何确保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扶持资金的效应,十分必要。一是要推行阳光操作。特别是各种直补农户的强农惠农政策,一定要建立规范的到户台账、加大公示力度,接受社会监督。项目立项、组织实施等要规范程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实施效果。二是要加大督查力度。在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照政策要求、实施目标等,加强检查,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不规范、不到位的情况予以纠正。三是要加大资金审计力度。按照不同政策和扶持项目种类,安排相应资金,组织开展独立审计,实行普查和抽查相结合,对是否专款专用、是否规范建账、是否发挥效应等开展审计,督查各地规范资金使用。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