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保护论文 > 耕地地力保护方式研讨

耕地地力保护方式研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1-29 00:33:00人气:362

本文作者:李越文、饶梅力 单位:梅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近年来,由于耕作条件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我县部分山区镇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耕地抛荒现象,这将直接影响到粮食播种面积,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隐患。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已把制止抛荒和抛荒地复耕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并与种粮直补、科技培训、良种良法、集约经营等措施有机结合,来遏制抛荒行为,并取得明显实效。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对耕地抛荒的长效监督机制,常抓不懈,严禁利用耕地造林、种果、种茶、挖鱼塘,要依法对长期抛荒的耕地实行土地流转,防止耕地撂荒,并在有限的耕地中改善耕作利用状况,以提高经济效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耕作方式仍以分散的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增产中科技含量不高,种田效益较低,要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一地多收,创造出时间短、见效快、高效益的农产品,促使耕地面积的全面利用。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耕作条件

在省、市各级重视下,经过全县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梅县改低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县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0.48万hm2,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本农田整治项目、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烟田整治、山塘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清淤渠道2250条,总长414km,建排灌渠道371.57km,建机耕路152.94km,建涵洞31座,每年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同时,配套抓好生物措施,做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全县每年种植紫云英面积0.08万hm2,黑麦草0.05万hm2,蚕、碗豆0.07万hm2,蔬菜0.12万hm2,推广稻秆还田80%以上,施用农家肥18.5万t。通过整治和改造,增加灌溉面积0.10万hm2,改善灌溉面积0.40万hm2,降低地下水位0.11万hm2,改低区域内水稻年增产895.13万kg。

改造中低产田,不断提高地力

据统计,目前梅县还有中低产田0.84万hm2,其主要类型:水田主要有白鳝泥田、矿毒田、冷底田、冷浸田和淹育型水稻田;旱地主要有花岗岩赤红地、红色砂页岩赤红地、花岗岩红泥地和砂页岩红泥地等。还有很大部分中低产田是灌渠排灌能力差造成减产,通过增加投入,引导农业生产者采取工程改造和生物改造相结合,提高耕地生产力。低产田通常有几种障碍因素交错在一起,改造措施必须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治理才能实现,具体措施是:

“水改”即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地改造田间水利排灌系统,采取在田间建石砌三面光排灌渠道和清淤、疏积渠道的工程措施,以减少渠道渗漏量,提高沟渠的排灌能力。工程实施中我们注重抓好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程实施后我们积极组织人员进行自查验收;工程结束后,镇、村两级负责管理和保养。确保工程建设经久耐用,发挥其长久效益。

“肥改”即是实施“沃土计划”,培肥地力。抓好稻秆还田、积极发展冬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肥源,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一项重要措施。采取种植紫云英、蚕豆、豌豆、黑麦草、蔬菜等专兼用绿肥。同时,通过推广埋草旋耕机、机械收割、留高禾头、稻秆堆沤等形式抓好稻秆还田。

“技改”即是重点组织农户进行塑盘抛秧、良种良法、水稻规范化高产栽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并做好田间管理的指导工作。通过培训和指导,实现“科技兴农”计划。

狠抓有机肥合理利用,培肥地力

狠抓稻秆还田措施的落实。利用稻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是梅县耕地保养的主要有效措施之一,随着杂优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稻秆量增多,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役牛消耗稻秆量减少,人民生活提高,生活用稻秆量的减少,为稻秆回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创造了条件,在行政措施上,禁止在田头、路边、晒场焚烧禾秆;在技术措施上,倡导留高禾头,增加留田秸秆量,有些机械化收割的田块秸秆已全部还田。

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利用冬季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推广冬种紫云英、油菜、蚕碗豆等作物。梅县冬种绿肥面积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在实施稻秆还田和推广种植绿肥作物后,水稻土耕地地力有明显的提高,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土化验数据与1981年二普时取土化验数据对比分析,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鼓励广施农家肥。在大力推广稻秆还田,冬种绿肥的同时,鼓励农户再施用农家肥。现在农村有大量沼气池,每2年清池1次,将沼渣施于田中,可改善土壤条件,培肥地力。

建立健全监测网点,积极开展土壤监测

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和农户,全县建立了2个省级地力监测点,62个县级地力监测点,监测当地的作物品种、播种时期、施肥水平、病虫害严重程度、作物产量和土壤化验结果的变化情况。根据耕地面积,按一定比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和农户,全县建立了300个农户地块调查点,3~4一循环,分批定点调查,对土壤地力指标进行跟踪,以全面了解耕地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对全县种粮大户,种果大户,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种植基地进行不定期的取土化验,为生产优质食品提供土壤化验依据。全县建立了11个土壤墒情固定监测点,每月定期取土化验并土壤墒情简报,为全县农作物种植提供及时的墒情依据。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