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生态论文 >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实施对策浅议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实施对策浅议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7-26 21:58:00人气:380

摘要:金山银上不如绿水青山。本文从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两个方面简述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经验,从做好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农业生态技术三个方面,提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实施对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生态环境肩负着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美丽中国建设多项重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之举。

1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工业污染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在城镇化的大潮之下,城镇规模日甚一日,由内至外大幅度扩张,而城市的外围就是农村。由于城市扩张和国家工业、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工厂和企业搬到了城市外围,甚至扎根到了农村。工业生产产能大、效率高、速度快,但不可避免带来了环境污染。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虽然经过有关部门检测后达到了合格排放的标准,但仍然有一些不良企业弄虚作假,阳奉阴违,钻法律空子,其排出的废弃物对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性,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1]。此外,城镇规模变大,大量人口涌入城镇,不但加剧了城镇负担,而间接影响到对农业生态环境。

1.2农业污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砍伐树木,填平湖泊,采取一些列措施肥沃地力,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以求提高粮食产量。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力已从农业生产中很大程度解放出来,但我国多山地而少平原,且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因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农业、半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环保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化农业、可持续化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模式并存。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生产模式主要是粗放型农业,而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因秸秆燃烧而导致的空气污染;因地膜的大量应用和不规范管理造成的白色污染;因畜禽粪便、尸体的随意处理而导致的水体污染;因大量使用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而导致的土壤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等。

2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实施策略

2.1做好农业生产布局

做好农业生产布局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可从根源上有效防止工业生产和城镇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入侵”,并能有效集中农业生产资源,对后期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的升级转型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且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整体较低[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层面整体布局,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基地、农业生产示范区、现代化农业推行网点等农业生产保护区域。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允许兴建工厂,不允许以农业生产、经营的名义开展其他非农业务,不允许私自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护政策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扩大覆盖面积,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外围不出现污染严重的重工企业及相关制造工厂。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对于已存在的工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组织搬迁,而不能搬迁者,应实施持续化、全面化的环境监测,确保其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构成污染。总之,以物理隔离的方式规避、堵塞、远离污染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动力引擎。除此而外,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在客观上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宣传、监测、保护等工作的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投入,避免治标不治本,治头不治尾等消极现象的出现。宏观布局的同时,微观布局也需要同时开展。农业是广义命题,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造林营林)、牧业(养殖业)、渔业(水产养殖)、副业(农民附带从事的加工业)等。我国疆域辽阔,幅员万里,不同区域之间的地形、土壤、光照、降水、温度等农业生产要素有着较大的差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舍短取长,最大程度发挥出资源价值、生态价值。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思路,因地制宜的布局农业生产。客观来说,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是此进彼退,此退彼进的动态关系。人类生产力上升,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增强,就会盲目地与自然规律对抗。比如说,有的地方降雨少,或者是水源并不充分,但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坚持发展水稻种植[3]。水稻种植的灌溉量很大,在缺乏水源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开采地下水。而由于降雨量远低于蒸发量,对地下水的需求不断加大,如此一来,水稻种植并没有多大的成效,而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却因为过量开采而枯竭,进而导致当地的整个生态系统、经济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得不偿失。古人将农业生产称之为“靠天吃饭”,一方面,反应了农业生产不够稳定,缺乏保障;另一方面,说明了农业生产不能与自然规律相违背。

2.2优化农业生产模式

空气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点面穿插一体的污染,导致农村地区的空气、土壤、水源、野生动植物和人居环境受到很大冲击。而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将粗放型农业生产升级为集约型、技术型、生态型农业生产模式,是曲线式、螺旋式的漫长过程,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针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于秸秆燃烧,不少地区开展了积极的宣传工作,严禁农户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一经发现,处于相应金额的罚款。虽然宣传工作力度很大,但并没有深入人心,农户依旧焚烧秸秆。在被他人举报或被有关人员查处后,其余农户会选择在夜间悄悄焚烧秸秆。农户为什么明知故犯?直接原因是因为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脱离了畜力的使用,农民家里没有养殖牛、马、猪、羊等牲畜,秋收后遗留下的大量秸秆失去了价值,甚至找不到存储空间。秸秆没有经过加工处理,不能直接还田,在有限的时间内,秸秆实现不了天然渥酵,只会阻碍下一阶段的农业生产。对于广大农户来说,他们不知道秸秆焚烧会带来空气污染,只知道焚烧后的灰烬能够肥沃地力,焚烧是最为经济和便捷的方法,因而才出现了屡禁不止的现象。处罚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小惩大诫,关于禁止秸秆焚烧,立足点着落于完善的配套设施。秸秆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拥有相应配套设施后,秸秆可以变废为宝,实现一物多用。比如说,通过粉碎秸秆还田来补充和平衡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特别是稀有矿物质元素,取之于田,还之于田;可以通过微生物技术使之变成畜禽所需的饲料;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工变为能源、纺织、建材等行业的原材料等。关于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应立足于科技创新,从源头处降低污染源。地膜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英文简称PVC(Polyvinylchloride),是氯乙烯单体(vinylchloridemonomer,简称VCM)在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引发剂;或在光、热作用下按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聚合而成的聚合物。聚氯乙烯就是我们常说的塑料,而塑料中绝大部分是稳定的长链分子,即使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也很难将其分解。关于化肥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且不科学使用,容易导致土壤结板酸化,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积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曾几何时,畅游于田里的鱼虾在有些地方已经难觅踪迹。农药不仅杀死了病虫害,也消灭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4]。农药的不规范使用,随着空气、水流而不断扩散,污染力度强,持续时间长,治理成本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创新,应加大对地膜的科技研发、宣传和推广工作,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还土地以洁净。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传工作,地膜随意丢弃、焚烧,不仅污染环境,也会导致土地受到破坏,损人而不利己;另一方面,加强地膜回收建设,政府部门可采取优惠奖励措施,激发农户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引导农户积极回收地膜,进而将收集到的地膜集中处理。开发有机肥、高效肥替代传统化肥,并做好科学施肥和喷洒农药技术工作的指导。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按照专业人员提供的配方,根据天气、土地、农作物情况等决定施肥的方法和数量。结合化肥深施及无机肥配施技术综合施肥,提高肥效,增加产量,改良土壤。农药的规范使用是重中之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规范农药使用的前提是大面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低危害的新型农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指导农户在清晨或者傍晚喷洒农药。喷洒时要注意手法,确保农药的覆盖率和均匀性,使农药与农作物充分接触。喷洒农药结束后,禁止在喷雾器内存放农药,喷雾器要及时的清理。使用完的农药瓶,如果是玻璃瓶需要打碎,金属瓶需要压缩,集中收集,不能随意丢弃。而清理农药喷雾器等所需的抹布,应该尽快将其掩埋,避免人畜接触后受到二次污染。使用农药的主要目的是防治病虫害,而除了使用新型农药和正确用药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治理病虫害。在农业生产环节,可以通过耕作、栽培、育种等方法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害。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来遏制病虫害的种群数量,利用基因技术来防治病虫害等等。此外,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也十分重要,如通过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手段来防治病虫害。

2.3发展农业生态技术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身心健康是高质量生活的基础之石,而身体的健康与饮食的安全、合理的膳食搭配息息相关,密切关联。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因而从农田至餐桌的无公害生产,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生态农业的出发点是生产要素的清洁化,生产及加工环节的循环化,农作物产品属性的绿色化,农业生产全方位落实安全、绿色的特征。发展生态农业技术,一是从能源方面入手,一是从效益方面入手。能源方面,可根据各地的情况合理开发清洁能源。比如说,北方地区,多晴少雨,日照时间长,可大力发展太阳能。在自然调控和人为调控的作用下,利用阳光发展大棚种植、养殖,让能流动、物流合而为一。在种植杂糅养殖的农村地区,可通过发展沼气能源来帮助农户降低对其他能源,如煤炭、柴油、电能的需求,降低农户的生产生活成本。事实上,农村禽畜的排泄物一直是非常让人头疼的温暖,禽畜粪便随意排泄,严重污染了水源、土壤,同时也使得农村的村容村貌受损,村里臭气熏天,人居环境极差。发展沼气能源,将禽畜粪便回收利用,杜绝了污染源,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改善人居环境。沼气池中的禽畜粪便在发酵后,留下的沼液、沼渣是理性的肥料,对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效果良好。降雨丰沛,河网交错纵横的南方地区,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中的立体农业,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5]。稻田综合种养历史悠久,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成功的案例,如浙江省青田县“稻渔共生系统”,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一个被授牌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省邛崃市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鱼米之乡创建的核心产业支撑,邛崃市创新的稻渔菜综合种养,是平原地区推进鱼米之乡创建的重要产业。稻渔综合种养要做好以下工作:选择合适的农田,要确保农田水源充足,且上游地区没有污染源。根据稻田大小和养殖规模挖渔沟、渔溜,设置栅栏。按照当地气候、水文等基本条件,选择适宜于稻田生存的水产品,如清远市的金元鲤,该品种鲤鱼体型短促,腹部较大,能平卧于稻田中觅食,不喜跳跃,符合大规模稻田养殖的基本条件,成活率很高。金元鲤体型短促,外表金黄,肉质结构紧密而鲜嫩,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日常配置饵料和加强管理,当水稻成熟时,水产品也可以出售了。稻渔综合种养产出的水稻,大米优质,富含营养,而水产品如鱼、虾、螃蟹、田螺、泥鳅在稻田里面不停的游来游去,既松动了禾苗下方的泥土,又给禾苗提供肥料,一举两得。稻渔综合种养,亩产水产品数量可观,且深受市场欢迎,是农民增益创收的有效路径。

3结束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仅仅是依赖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是不够的。事实上,即便是一个目不识丁、孤陋寡闻的人,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乡污浊不堪,乌烟瘴气,一片狼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应该践行少说多做的原则,深入农村,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对策,一一改进不足,才能让农村地区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参考文献

[1]郭晓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6):204-205.

[2]王菊萍,和红.凉山州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23-125.

[3]金建鹏,和银鹰,杨宵,等.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及治理路径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7):101.

[4]王农,刘宝存,孙约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与未来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37(1):1-5.

[5]王茜.中国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度解读: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释义》[J].灌溉排水学报,2020,39(12):162.

马芳东 甘肃省陇南市农村能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