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园高校示范园与实训基地浅谈
摘要: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培养懂农、爱农人才离不开乡村实践,在实践中辛勤劳作、长期磨练,才能获取经验,激发兴趣,经过深层探索,才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本文以项目教学、实验实训、专业实习三级实践训练体系为根本,在与农业生态园合作中不断挖掘实际农业生产任务,从而完成课堂项目教学。校内实训中心承担理论性较强的实验课程教学,农业生态园则承担实习、实训课,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协同进行创新实验,各实践阶段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态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涉农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想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农民富起来。高职教育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资源的重要支撑[1],是涉农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培养懂农、爱农、甘愿支农的人才离不开农业实践。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其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对农作物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种植方式、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了解[2]。农作物生长具有周期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农事,因此要求从事农业技术的人才应有比较强的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3]。涉农类专业与农村经济转型、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要求该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理论知识扎实,更需要在实践中理清思路,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条件下的多变环境,从而更好地直接服务于“三农”。因此,毕业生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人文环境做出贡献。为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农业专业、园艺专业、生物工程与食品检验专业积极与沧州大运河农业生态园进行校企合作,将大运河农业生态园作为沧州职院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建立了实地课堂教学项目、创新实验项目、专业综合实践三级企业实践训练体系,以期加强实验课与专业实习的融合。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其特点是在“生产性功能”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生活性功能”“生态性功能”和“示范与教育功能”。目前,沧州市大运河农业生态园集农业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农业科普教育以及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农艺专业、果蔬专业等以生物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果蔬、花卉育种、栽培、植保等理论与技术,在教学实践中,与传统大农业相比较更适合在农业生态园进行学习与实地操作。
1大运河农业生态园作为为高职院校植科类专业实习基地的优势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农艺、果蔬专业、植物生产类专业来说,实习期间需要涉猎农作物生长、农事管理和农产品交易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普通的农村大田进行实习,实习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各个阶段的实习需要。农业生态园在以往的种子公司、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植物工厂化生产、现代化大农业、现代化马术场、现代化农业基层管理者及农业咨询师等行业[5]。在这种寻求多元化、多模式校外实习基地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学院经过广泛调研并最终确定了沧州大运河农业生态园区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在生态园内进行生产实习时可弥补传统的实践基地的不足,实习对象不仅有传统农作物种植,还可扩展到蔬菜、花卉、食用菌、果树以及特色现代化农产品开发、植物天然物提取等。大三学生安排在此实习,能在就业前最大程度地认识农业生产,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奠定了基础。
2注重生态园区内教学项目的开发
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项目是实现理实一体教学的基本保障。为了满足农艺、果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学院对大运河农业生态园内的温室进行了充分利用。对温室进行功能划分,有种子认知、植物栽培、植物生长、植物加工厂、花卉、果树等功能区。学生可进行植物种植与培育体验:有互联网应用于无土栽培技术试验,用电脑控制植物营养液的配送和营养液成分的动态变化;有蔬菜收获、处理、打包,有农产品的电商交易。除观光、实习外,还对温室传统的喷灌、排风、降温、水帘、遮阳等系统完全升级改造,学生可享受到现代化农业的高效与便捷。对于温室大棚漫散射光玻璃外墙,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温、光、水、肥等,实现全自动控制,有七种种植模式让鱼菜共生。两座温室大棚占地面积约5000平米左右,温室大棚外的特色花海展示区以红、黄、粉三色系为主,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绚丽景观。实践过程中,要对这些新型项目充分关注、开发利用,以“教、学、练、做”一体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感知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学习农业知识同时提升创新能力。
3加强课堂教学项目的应用
农学及植科类专业在进行作物栽培、作物耕作、作物育种、种子学、农业气象、遗传等实验时,可以结合农业生态园的项目进行,让学生在田间地头、蔬菜温棚中完成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分子生物、植物生理生化等综合实验需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结果和后续的生态园实验项目进行衔接,使学生可以在生物细胞以及分子水平上认识植物,探索其生命活动规律。生态园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的增加,也加强了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科研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将项目提炼出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获取知识。教师要注重将科研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注重科研和教学的结合,教学项目和实验、实训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4加强研究型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依托科研项目,推进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强化学生科研和创业训练,培养团队意识,根据科技能力组建不同功能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管理措施得力,组织有序,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让学生形成工作认真、做事严谨的习惯。在各层次实践环节当中,由教师组成评定小组,对不同内容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目的是约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孙书明 叶若芬 孙煦骄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