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生态论文 > 教育生态学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教育生态学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1-04 18:46:00人气:338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教师留得住、干的好、下得去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目前,教师特殊的工作范围、混乱的制度环境、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职业发展诉求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陷入困境,传统单一的方式无法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笔者将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全面分析阻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关注乡村教师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并对消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最适度原则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特征

(一)教学行为超过“最适度原则”

重复的教学行为已成为教师专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个体的生态承受力超过生理与心理的最适度状态,过度教学、过度研究限制了教师专业的发展空间。乡村教师承担着不同年级的所有课程,身兼数职,存在教非所学的困惑,所有时间用在处理工作琐事、批改作业中。大量教学工作导致教师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失衡,教师对个体生活环境的控制范围超过了最大限度,超出自己心理与生理的承受范围。除承担课堂教学工作外,按时发放营养餐、确保学生安全也是教师应承担的责任。

(二)教育环境中的“花盆效应”

“马厩里训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乡村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思维模式较为固化,封闭式的教育系统使得乡村教师无法走出校门,教育观念滞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也是现存的一大问题。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乡村教师只要求学生掌握现有理论,记得住、用得上,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同时,教师与同区域教师之间缺乏精神与工作层面的互动,群体之间处于相互隔离状态,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接受的新理念与学习内容范围狭窄,乡村教师性格内隐、不善与人交际,不能更好地自我更新教育理念。

(三)福利待遇成为“空头支票”

《教师法》有“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的规定,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福利待遇并没有得到落实,政府对教育投入未达“下限”。且福利待遇与不同村落的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当前,虽然对乡村教学点的补助力度逐渐增大,但不同教学点的标准不一,很多乡村小学的工资补助无法发放到位,很大程度上造成乡村教师工作热情下降,教学疲于应付,加上长期生活的自卑与地位低下,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缺少成就感,隐形流失问题严重。可见,乡村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乡村教育专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四)社会环境的“双重积压”

乡村地区是中国社会生态系统中最为薄弱的部分,乡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隔代教育居多,“女子无才便是德”“狭隘的封建意识”“光宗耀祖靠子孙”等思想观念决定了家庭的教育行为与认知方式。乡村社会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着独特的影响力,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家庭结构的缺失导致很多孩子在成长环境中缺少父母的陪伴。这部分本应家长承担的家庭教育转嫁到乡村教师身上。乡村教师扮演着父母“替代者”的角色,教学中需促进学生心理发展、道德情感唤醒的隐形素质教育,使得教师在工作中承受着多重角色的压力。乡村生活中各种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影响着乡村教师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内容,地域文化的匮乏、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融合需要也乡村教师因地制宜。因而,乡村教师遭遇着乡村家庭规范环境稳定性与乡村社会文化发展背后影响因子的双重积压。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乡村教师专业生态环境的优化

(一)建立生态学意义上的教师群体的良性互动

乡村学校的数量是由学生的数额确定的,单一的主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个体发展的成就动机很难实现。从教育生态的意义上来说,个体教育系统会横向拓宽,合作与共生、竞争与协同进化效应能够主动将教育个体的精神力量转化为能量与物质。为此,乡村教师应主动创造条件,打破教师个体间“花盆效应”的壁垒。教师之间的互相搭配与经验交流能够共享资源。同时,培养教师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在合作互助中融入集体智慧,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与内聚力,在群体的凝聚力中激发专业热情。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愉快和谐的环境能使教师的心灵得到净化,管理者需要为乡村教师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马克思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也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乡村教师特殊的工作环境决定了教师的“坐班制”。教师的工作范围与环境直接决定教师的生活状态,空间上一定的自由度有利于教师发挥积极性。通过自身的调节发挥创造性,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因此,工作任务需要适应教师的心理发展规律,“抠”得过死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倡导团队自然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政府与教育部门需要为乡村教师提供人文关怀,及时有效地与教师沟通交流,建立教育系统内部优良机制,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

(三)制定乡村导向的政策,提供合理的薪酬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职称对教师工资的影响将逐步减弱,与此同时对于艰苦边远地区的教师也将提高相应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生活也有补助政策。”总书记在报告中也强调:“以前乡村教师待遇跟不上,年轻教师来了就想走,更别提师德师风建设了。如今农村政策越来越好,教师职称评级也向农村教师倾斜,让乡村教师能够留得住、教得好。”因此,发展乡村文化、提升村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需要改善乡村教育环境并提高教师待遇,国家规定的补助金、教具、教材及时发放,加快教师住宿建设,促进偏远地区教育的特殊合理分配。教育政策会影响乡村教师的观念、看法或思想意识。为此,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尤其是地区贫困教师的待遇,采取有效可靠的手段,使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城内工资水平趋于一致。要想长久留住教师,保障和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住房建设、水电系统、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备应齐全。教育政策除了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津贴、医疗、住房等待遇外,还需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和尊重的职业。良好的社会氛围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教师内在专业发展的驱动力,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四)完善外部环境的可控因子

在城乡二元体系下,城市与乡村呈现出不同文明的发展方式,这就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乡村教师要注重结合乡村教育实际。长期以来,乡村教师一直模仿城市教育,奉行“唯书本、唯理论”的教育模式,未体现乡土特色,也未与农村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为此,乡村教师应吸收乡村环境中特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建有意义、有内容的乡村教育。其次,制度生态环境需避免乡村教师在实际教育中的“边缘效应”。在政策制定后,政策的保障落实更为重要。无论是薪资待遇、住房食宿条件还是学校辅助设备,都需要专项资金支持或政策倾斜意识。最后,乡村教师应承担和维护共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乡村教师依靠良好的教育观念和终身学习观为学生带来示范效应,外部良好的教育生态支持和教师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结语

在乡村教育领域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通常被边缘化,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教师是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新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关注的热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互动,维持生态平衡。笔者运用平衡、共生、联系的方法论看待教师专业发展问题,通过研究教师个体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提出优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案,希望能为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方炳林.生态环境与教育[M].台北:维新书局,1975.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12-16.

[5]杨桐桐,张蓓蓓,姚仙竹.论生态学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发展,2017(17):147-149.

作者:王丹丹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