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生态学实验教学探析
生态学是研究地球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具有交叉性、强应用、重实践等特点,且日益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1-2]。目前,国内高校生物生态及地学与环境类专业普遍开设了生态学课程及相关实验课。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生态学及其实验教学,对其课程特征和实验教学自身特点较为熟悉,经近年来的系统思考与实践,现就生物环境类专业生态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探讨,旨在与广大同行交流,以共促生态学实验教学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生态学学科分支众多、知识体系庞杂,是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同时,其实践性强,应用面广,尤其与农林牧渔生产实践和环境污染修复治理结合紧密。此外,近些年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生态学学科研究着眼于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因此,生态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实验课程对加深学生对生态学理论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学作为一门典型的实验性学科,其实验教学一直广受关注,但国内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长期以来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这与目前生态学蓬勃发展的现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因此,笔者深感生态学实验教学,仅停留在教材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深入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尤其应面对全球及区域生态环境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仪器设备条件以及学科专业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由于长时间以来区域化、单一化发展模式的束缚,导致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对具体课程的实验教学也产生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
2态学实验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已日益发展成为一门应用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基础学科。而生态学实验教学则是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国内高校生态学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在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的生态学实验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对高校生态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总体可概括为如下5个方面:
2.1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主导功能和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传统教学理念中一直认为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与补充,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性人才需求愈发强烈。因此,实验教学对于当今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生态学这样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课程而言,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更是迫在眉睫。但当前生态学实验教学存在较为突出的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问题,更由此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功能和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足,实验课程处于从属地位,且其不健全的实验内容体系难以突显一个明确的主线和培养目标,因此由目标定位不明确和思想不重视共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2实验内容繁杂,课内教学时数严重不足
生态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多尺度、多层次的生态现象、生态过程和生态机制问题。而相对于理论教学,生态学实验同样包含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直至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若干方面的内容,若再以实验对象和作用方式来分,则其包括的内容更为繁杂[3]。由于当前各高校在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总学分和学时数有较为严格的上限要求,因此生态学实验教学同样存在课内学时数严重不足的问题[4]。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足够多的内容,开展足够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接受生态学基本科研技术和方法的训练,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与初步的科研实践技能,这显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换言之,仅靠课内实验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基于上述情况,国内一些高校开展了“第二课堂”,即由专业教师作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训练,或教师吸纳学生参与有关科研课题。毋庸置疑,“第二课堂”的开辟与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内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即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对学生的完全开放后的安全管理与维护问题。
2.3实验项目设置随意,内容体系不完善
如前所述,生态学实验内容繁杂,而面临的第一困境便是课内教学时数不足这一现实问题。因此,很多高校在生态学实验教学方面,为符合课时数要求,在实验项目设置方面常有随意化的现象出现。而实验项目的机械叠加和堆砌,常导致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不完善,甚至培养目标的错位和主旨的缺失。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将生态学实验独立设课,并在实验项目中分出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等类目,但划分标准和依据模糊。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实验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先天不足,在生态学实验教学中,还常出现一种现象:实验项目列出多、开设少,实验类目层次多、效果差。基于上面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大力加强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尤其对其内容体系和实验项目构成进行改革与完善。
2.4实验教学过程管理不到位,实验报告欠规范
显而易见,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加之实验保障条件有限以及任课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不足,自然导致实验教学从课程设计到项目执行直至最后考核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对组织教学重视不够,通常以完成形式上的课程教学为主要目标,同时对于分组进行的某些实验项目管理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处于身份游离或角色缺失状态。另外,也存在学生实验报告撰写不规范,实验结果缺乏必要的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导致生态学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2.5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评价不全面
现有的生态学实验课程考核,多采用笔试形式进行,而学生为完成考核,则只需简单复习相关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即可。而即使设置实践操作能力测试环节,期考核内容也多以已在课上做过的实验项目为主。这仍属传统考核形式,无法通过考核进一步巩固强化生态学理论基础和拓宽学生实践能力范围。换言之,缺乏一种对学生实验课程学习情况的过程考评机制,以及最后对学生结课考核的综合测评。综上,现有生态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评方法等各方面均存在不足,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间存在偏差。
3现实问题的主要成因
3.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课程功能属性和目标定位不明确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载体。而在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并非单一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有机体系要素而发挥作用。因此,对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当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的首要任务。但目前对于新建地方院校来讲,恰恰缺乏培养方案制定前的充分调研与论证,甚至照搬照抄其他高层次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导致目标不清、定位不明。
3.2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内容缺乏设计论证,实验保障不力
由于生态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怎样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优化完善实验项目体系便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国内高校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风气,致使在实验课程教学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不足。尤其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前身多是高专类院校(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主),无论在师资队伍,还是仪器设备、专业结构、学科水平等方面均较薄弱;同时,因多地处欠发达地区,升本后后续发展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加之经费紧张,致使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建设滞后。对于生态学实验等需要大量测试分析仪器的课程而言,更是难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验项目设置上、内容体系的构成上,均处于为开课而开设、重数量轻质量的状态。
3.3专业教师队伍薄弱,实验课程组织教学不力
对于高校课程教学,应该既注重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效果。对于生态学实验教学来讲也是一样,不仅要求学生把握好学习过程,也应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复杂,学历水平、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系由3所高专类学校及3所中专类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单位教师按相应学科专业并入有关院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大量无专业背景的教师充当实验管理、实验教学教师进行实验课程讲授,因此,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此外,虽然近年来新引进大批硕士、博士等青年教师,但很多青年教师无教学经验或师范教育背景,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等环节,常导致实验课堂上学生不注意听讲、纪律涣散、秩序混乱等状况出现。另外,很多实验指导教师不熟悉实验设计与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因此导致在学生实验报告撰写和数据分析指导中存在数理统计方面的缺失。
4结语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通常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的应用性人才为主,因此以实验教学为重要组成的实践教学在其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地方高校因先天基础薄弱及后续发展相对迟缓,导致在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仅就生态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个人浅见,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生态学实验教学现状,还需要广大生态学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和实践。
作者:夏江宝 刘俊华 单位: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